每個父母都深愛著孩子,都對孩子寄予最美好的願望,都希望能將最好的事物最好的經驗都教給孩子,幫助他們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你若問這個世上有那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有那個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嗎,都愛,是吧,父母愛孩子甚至願意付出一切,可是,遇到孩子不聽話、叛逆、不理解自己等問題時,就難免各種氣氛緊張、矛盾衝突。煩惱於,孩子為什麼非要和父母對著幹?為什麼不能理解父母的話?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不肯與我們講?
怎麼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理解你的愛呢?怎麼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溝通呢?怎麼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學會傾聽接納孩子的感受。
我們在小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常常被父母忽略,當我們成為父母,又習慣性的忽略孩子的感受。認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孩子有他自己的認知,他只有感覺正確了才能正確的進行思考和行動,所以接納孩子的感受很重要。當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要幫助孩子認識他們真實的感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傾聽接納孩子的感受,孩子會對你心存感激,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愛,會做出積極的回應。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歷,當你的某種感受被別人理解了之後,對比被誤解時的感受,是什麼感覺。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樣的,渴求被理解被接納。
孩子們希望你能看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做什麼樣的事。作為家長,能夠理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並真心慶祝他們取得的成就,就是對他們的一種關愛,可以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
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長期否定孩子的感受,會使孩子感到困惑與憤怒,也會讓他們變得不會體會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
比如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媽媽,我好累!
媽媽:你什麼都沒幹,怎麼會累呢!
……
孩子:媽媽,我好熱!
媽媽:這麼冷的天,不許脫外套!
……
孩子:媽媽,我不困,不想睡覺。
媽媽:到點了,你必須去睡覺!
……
這些都是沒有傾聽孩子沒有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結果通常是,孩子或者閉嘴不說了,但心裡不開心,感受不好了,或者是開始跟你鬧跟你吵。
我們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能用我們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想想孩子的感受,當別人無視你的感受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我們看一個例子:老闆早上給你安排了一份額外的工作,你卻因為上午忙的不可開交,把這件事情忘了,所以中午下班時老闆把你臭罵了一頓。這時候你向朋友傾訴。
他卻跟你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笑一笑就過去了。」或者說:「別這麼矯情,本來就是你做錯了,下次不要忘記就好了。」或者哲理式的說「你知道,生活就是這樣的。不可能萬事順心如意,要學會處變不驚。」等等。聽到這樣的大道理,那麼你肯定沒有繼續訴說下去的欲望了。
如果是我的話,當我感到傷心或者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等等的,那種談話只會使我感覺更糟。
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聽,如果有人認同我內心的傷痛並給我一次機會來聊一聊我的困擾,那麼我會感到我的傷痛在減輕,我的困惑在消除,我會更有能力面對我的感受和問題。
相反呢,如果朋友對你說,今天對你來說肯定是糟糕的一天,壓力那麼大,還當著大家的面被老闆訓斥,對你來說一定非常令你沮喪。這會讓你感到是被人理解的,心情會有所緩解。會漸漸冷靜下來思考,老闆平時人不錯,這件事情確實是自己出了問題,下次提前安排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了。
每個人都需要傾聽渴望理解,小孩子也一樣。如果他們感到有人在聆聽,如果他們得到了別人的理解,那麼他們同樣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們傾聽和理解對我們來說是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和練習,漸漸去掌握的。
1.首先我們要明白,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納。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把孩子的感受恰當的表達出來,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有時候他們自己不知道怎麼表達或者擔心在大人眼裡這不值一提,所以需要家長的引導。孩子有情緒時,當孩子把不好的感受說出來時,心裡就不會留下陰影。
2.全神貫注的聽孩子說話
傾聽並不意味著同意或者不同意。傾聽通常只是對話的開始,如果能夠傾聽,就將有機會分享孩子們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及需要。你在真心陪孩子嗎 你是一心一意的陪孩子,還是三心二意的陪孩子 孩子都會記錄在他的記憶裡。
3.不要過多提問和建議,而是表示認同。
只是簡單的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反應就會截然不同。傾聽對並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這就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
4.對原則性的事情,接納感受限制行為,讓孩子產生規則感。
比如,帶孩子去公園,看到花想折幾枝回家。可以對她說:「我知道你想多折幾隻花帶回家,但標語上寫著不能摘公園裡的花。」
晚上孩子想吃棒棒糖,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吃這根棒棒糖,但睡覺前不能吃東西。」
在接納了孩子的感覺後,再做出限定,孩子一般就不會生氣或者受傷害,就會很樂意的做出改變。
你對孩子理解尊重的時候,他們也會理解尊重你,孩子天然就是愛父母的,像父母愛孩子一樣,當他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愛,他們也會理解父母配合父母關心父母。
比言辭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真心。
如果不是出於真摯的感情,那無論無論我們說什麼,孩子感受到的只是虛偽與控制。只有當我們的言辭是出於真心的關愛時,我們的話語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願每個家庭都幸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