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熱度大漲
2020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071萬,比去年增加40萬。數據顯示,2020年十大熱搜專業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電子商務、物聯網工程、大數據技術......其中,醫學專業大學排名搜索同比上漲164%,其中女生佔比達66%。
每逢高考,就會有很多考生或家長問,醫生是個好職業嗎?應不應該學醫?新冠疫情暴發後,當幾乎所有行業都被按下暫停鍵時候,醫護成為了抗疫戰場的主力軍,不畏生死,衝鋒陷陣,成為了時代英雄。因此,今年對於醫學專業的討論更是激烈。
醫生是個好職業嗎?應不應該學醫?
正如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一樣,每一項職業都具有優缺點,醫生也是一樣。
後疫情時代,當醫生有什麼優點?
第一,醫生的社會地位在提升。
社會英雄、白衣天使,經此一疫,整個社會包括媒體在內,給予了醫護的敬意和讚揚,似乎比過去17年的總和還要多。相信在一段時間裡,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眾層面,都將會給予醫療界諸多敬意和禮遇。
第二,醫護的職業環境或將得到極大改善。
據《看醫界》了解,在辱醫、暴力傷醫事件頻發的當下,為了改善醫護工作環境,不少地方已出臺政策。
醫警聯動、入院安檢、迴避診療、醫鬧黑名單、刪除醫療訴訟案件「舉證責任倒置」規定……為了保護醫護這一群體,加大遏制暴力傷醫力量,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國家和一些地方都出臺了政策。所以可以說醫護的職業環境或將得到極大改善。
第三,醫生的薪資水平相對較高。
從國家統計局官網發布2019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看來,在非私營單位中,衛生行業位處年均收入超10萬元的6個行業中。
那麼醫生薪酬狀況如何?根據醫脈通五千多份有效問卷的調研數據看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77.7%的醫生薪資都過了萬元線,15000元以上的人員構成中,佔了一大半。
另外,目前國家已經在政策方面放開多點執業,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走出體制。自由執業,最大程度上可以讓醫生通過技術勞動獲得報酬,贏得患者尊重;使得醫生的收入和技術品牌掛鈎,生存的壓力可以變成提升自身服務和技術水平的最大動力。
第四,醫生的發展前景較好。
醫生是個越老越吃香的職業,醫生的職業要求醫生終身學習,隨著醫齡和經歷地增加,醫生會變為集學識、技術、教研為一身的專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陽光行業,對醫生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學醫有什麼缺點?
第一,學醫成本很高。
學醫的時間成不很大,中國有句古話,三十而立!但是對於很多醫生而言,立,或許是很遙遠的事情。
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規培,一般而言要成為一名醫生至少需要8年的時間,這還沒算上讀博3年、專培2年。學醫的精力成本也很大,醫學專業的學習內容繁重、學習壓力很大。
第二,醫生的時間安排不自由。
2018年初,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數據顯示,醫生平均每周工作50小時,超三成醫師每周工作60小時以上,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師能夠休完法定年休。醫生很忙,在醫院泡的時間太長,可能無法顧及到家庭。
第三,醫生的健康狀況不理想。
在長期加班加點的工作重壓下,醫生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016年《中國醫生健康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3.6%的醫生健康指數不及格,78.2%的醫生飲食狀態不健康,大部分的醫生處於亞健康狀態,尤其是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健康狀況尤為堪憂。
第四,醫生的科研任務重。
目前我國醫生高級職稱的評審標準都把科研項目和論文(甚至SCI論文)作為必要條件。但並非所有醫生都適合做科研,上班忙看病,下班忙論文,職稱晉升「唯論文」傾向,一直是被業界廣為詬病。
第五,醫患關係緊張。
近年來辱醫傷醫事件頻發,不少患者或家屬對醫生抱有理想的診療結果,加之一些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醫患關係變得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