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2月17號開學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但教育部已經明確將延期開學,具體開學時間視疫情決定,可能是3月,可能是4月。甚至有謠言傳出,上海要5月份才開學。
無論如何,這將是一個超長的寒假。這個超長假期,學生們怎麼過?老師們做什麼?家長怎麼辦?
(1)在線學習不能照搬慕課教學
如何做好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學生居家學習與生活,是全國老師、家長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延期開學後,孩子的功課不能落下。1月28日,湖北黃石二中的老師們開始召集黃石當地醫護人員的孩子們,同時建立了答疑QQ群,為醫護人員的孩子們在線上答疑解惑。
除了答疑群,黃石二中已經開始了QQ群線上授課。「我們高一生物組的老師,通過 QQ平臺用屏幕分享模式把PPT分享給學生,然後用群聊的模式,學生加入進去就聽課,再用作業的推送模式進行推送作業,在裡面再進行答疑整個課堂的流程除了看不到臉以外,其他的都是一樣的。」袁老師分享道。
當然,在線學習也有弊端。「例如不知道孩子是否在電腦那端認真學習,孩子們在那頭玩遊戲也有可能;有些家庭沒有充足的設備,所以一個網課總是有缺席的孩子;還有一些孩子忘了關靜音,導致網課剛開始非常吵鬧。」袁老師補充道,這些都會影響教學質量。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安排,2月17日起,全國學生都將在線複課,屆時將由中國教育電視臺4頻道播出小學生學習內容,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則提供中學生學習資源。
據記者了解,這些課程以部編教材及各地使用較多的教材版本為基礎,覆蓋小學一年級至普通高中三年級各年級。課程資源基本都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項目中獲得部級獎。
同時,教育部還協調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等地教育部門和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中小學將本地本校網絡學習資源在延期開學期間免費向社會開放;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將「人教點讀」數字教學資源庫免費向社會開放。
雖然有了國家提供的優質資源,但教師指導學生居家學習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於學校課堂教學方式。
「在教學活動開展上,不能照搬慕課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更適合成人學習特點。」 北師大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建議,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不能照搬學校班級授課制的做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教學組織作用,指導學生建立網上學習小組,搭建生生交流平臺;指導學生通過「拍照上傳」等方式,開展網上作業交流、作業互相批改活動,等等。
在居家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也必須更加密切。家長可以督促孩子進行網絡學習,與班裡的夥伴互幫互助、共同監督,分享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收穫。遇到不會的問題,鼓勵孩子通過網絡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解決問題。同時,家長要每天要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學習狀況,及時給予積極反饋,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福建某學校英語課張老師通過QQ群給學生上網課
作為反饋,居家作業也要多樣化,多增加閱讀類、實踐類作業,可選擇一學期以來的重點難點,製作成「微課」進行小組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居家學習不只要學課本知識。教育部曾專門指出,「停課不停學」不是指單純意義上的網上上課,也不只是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只要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比如,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學習防疫阻擊戰中湧現的先進事跡,也可以多讀一些經典名著名篇。
(2)居家鍛鍊:青少年更需要科學健身
宅在家中,完全沒有規律地吃睡躺可不行,光學習不鍛鍊也不行。尤其是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更需要保持運動量。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提供了一套兒童青少年居家鍛鍊的方案,號召家長利用假期和孩子一起練習,增強自身抵抗力。
這些鍛鍊方式大都選用了家裡常見的物品做輔助器材,運動量適應青少年體力。比如,可以在地上放兩個礦泉水瓶,兩水瓶之間的距離可根據情況自行掌握。讓孩子使用側滑步在兩水瓶之間進行快速移動,進行10-20次。這樣可以鍛鍊靈敏協調、心肺耐力。還可以讓孩子單腳站立於地面,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用手接住家長拋出的球,鍛鍊平衡性。
針對孩子在家學習,免不了要接觸各類大屏小屏,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還推出的一套15節的青少年近視防控操,錄製了動作示範視頻配以圖解,指導青少年通過鍛鍊緩解眼睛疲勞。專家建議,使用電子產品半小時後一定要休息一下,讓孩子進行遠眺,放鬆眼睛,舒緩眼部疲勞。
「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兒童青少年每天進行6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鍛鍊,能產生最大的健康效益。」體育總局體科所助理研究員馮強建議,疫情防控期間,青少年要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居家鍛鍊。學生們可以趁著假期加強營養,提高睡眠質量,提高抵抗力,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3)心理防疫:這是一次最好的生命教育
最近,成都7中的開學致辭火了。
「哪些骨頭在風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疫情最前線?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讓我們熱淚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溫暖讓我們重燃希望?
今天的這些數字,這些故事,這些人物,這些精神,這些教訓,這些反思,不能只出現在多年以後的課本裡,成為僵硬的答題要點。
這些真實的一切,應該讓孩子們知道。」
致辭把疫情當作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機會。這也是教育界的共識。
「面對疫情,老師和家長首先要指導中小學生科學防疫。讓中小學生參與到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來,必須讓中小學生做到講科學,長知識,見行動,養習慣。」 張志勇認為,同時,也可以藉此機會,指導學生加強生命教育。
疫情中湧現出了大量感人的逆行者,正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張志勇建議,學校每天應推疫情防控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指導學生關注疫情防控進展,感受中國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力抗擊疫情的可歌可泣先進事跡等。
一名學生正在網上參加升旗儀式。疫情中湧現出了大量感人的逆行者,正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
在加強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更要關注到,面對不斷攀升的病例數字,以及嚴格的防疫防控措施,學生和家長都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此刻,必須做好心理防疫。
北京師範大學是此次疫情中國內最早開通心理熱線的高校。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提供的數據表明,疫情開始後,我們中有50%以上的人會因為病毒在傳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慮和恐懼,會總擔心肺炎會降臨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是個頭,甚至對自己能做的感到不知所措和不確定,令自己難以放鬆。還有20%左右的人會擔心自己已經被感染新型肺炎了。
「很多人都會擔心、甚至恐慌自己或家人患上了新冠肺炎,如果無肺炎相關症狀,又擔心自己是無症狀感染者,整天擔驚受怕,不能正常工作和學習。這是一種疑病心理。」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前任理事長遊旭群表示,應對這種心理,最為重要的是要最大程度接納自己這種焦慮和擔心,明白這是一種面對重大危機時很多人都會有的心理應激反應,是一種提醒自己應對危機的信號,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弱或心理素質差導致的。
如果疑病心理過度,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建議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節:
首先,學習權威的病毒學知識以提高控制感。建議學習一些科學的病毒以及防護相關的知識,充分認識到這些病毒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我們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是可以通過有效防護手段進行防護的。
其次,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身體稍有不舒服,是正常的反應,無需過分擔心」,「新冠肺炎是可以醫治的」等,能緩解我們的焦慮。
最後,把自己的生活儘量安排好,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把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與生活區分開,少看手機,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上來,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
「這次疫情全中國人民都在守望相助,只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正視變化,未來一定會正常和陽光起來。」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胡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