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隔三岔五」、「 一槌定音」、「賢慧」這些詞你都用對了嗎?
文/午夢堂主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與他人作文字交流中,時常會碰到一些乍一看去,明顯就是寫錯的字詞或成語,有時我們甚至還會熱心幫別人改正或指出,然後對方或一臉尷尬,或一臉謙虛的向我們表示敬佩和感激。
(錯別字鬧出的笑話)
這其中,也有一些字詞,對方並沒有寫錯,但是因為那些寫法已不常用,所以這些被埋在故紙堆裡的同音同義異形字,就這樣委委屈屈被我們名正言順的判為錯別字;甚至還有些字詞,用原先的不常用寫法,其實更準確。
今天,我們就來比較三組同音同義異形詞,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們的「大同」和「小異」。
(異形詞)
01用「隔三岔五」其實更準確(「岔」是錯開,「差」是缺少)
「隔三差五」和「隔三岔五」其實可以通用,二者都是指:
「時不時地、沒過幾天、時常」。
但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卻明確指出:
「隔三岔五」意指「沒過幾天、時常」,且不宜寫作「隔三差五」。
王光漢先生在《詞典問題研究——《現代漢語詞典》推薦詞形檢討》一文中也說:
「隔」和「岔」意思相近,都是隔開、岔開的意思;推薦用「岔」。
但是在實際書寫中,「隔三差五」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隔三岔五」。
(就連某輸入法也未能顯示「隔三岔五」)
《現代漢語詞典》對「隔」的釋義是:
「間隔、距離」;對「岔」的釋義是「錯開時間,避免衝突」。
具體到「隔三岔五」的語境中,「三」指少,「五」表示多,間隔了「三天」,當然是短時間,錯開、避免了「五天(長時間)」,自然就是「沒過幾天」的意思了;而「差」作為動詞的釋義則是「缺少、欠缺」。
另外,從對稱性上來看,「隔三岔五」比「隔三差五」在語義結構上更對稱,因此,寫作「隔三岔五」自然更好。
(隔三差五VS隔三岔五)
由此分析來看,李行健和王光漢二位學者推薦並提倡寫作「隔三岔五」,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如今,「隔三差五」的寫法,在國人心中和筆下,早已是根深蒂固,想讓「隔三岔五」成功復活,怕是希望渺茫。
謾說我們普通人,就是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中,也絕大多數寫作「隔三差五」: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牛奶,雞湯之類,為了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君子之交》:
「於是,隔三差五,便有新作。」
(蕭紅)
寫作「隔三岔五」的也有,但不多見:
遲子建《鴨如花》:
「那食雜店很小,可我父親很喜歡這店,他隔三岔五就推著手推車去上貨。」
02「錘」定的是「音」,「槌」定的是「價格」
一錘定音的意思是指憑某個人的一句話做出最後決定。在《現代漢語詞典》「一錘定音」的詞條處,用括號又標寫了此詞的另一寫法「一槌定音」。
那麼,這兩個詞語是否可以互換通用呢?我們先來比較一下這兩個詞。
(一錘定音VS一槌定音)
單看偏旁,錘,意為「錘子」,一般是指由金屬和木頭等材料做成的敲擊工具;而「槌」則為純木質,是類似棒子的敲打用具,一般一頭較粗或為球形,可用來砸年糕或洗衣服。
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這個詞有很詳細的解釋:
「一錘定音」本指熟練的制鑼工人敲最後一錘確定鑼的音色,後比喻憑某個人的一句話把事情最後決定下來;不要寫作「一槌定音」。
其實,「錘」原本是用來定音的。古有一錘定音的說法,說的就是製造銅鑼時最後一錘決定音色。
從前樂器作坊鑄出的鑼在賣出前都沒有「音」,打擊時只能發出「悶」響。買鑼的人必須明確說出買鑼的用處和需要的音調、響度,然後技師根據買主的要求用擊打的方法,在鑼上選好適當部位,恰到好處地對準此處猛打,這之後提起鑼再打時,就能發出符合需要的聲音,並且不易變調。
(「一錘定音」)
因為技師這一錘給鑼定了終身,於是就有了一錘定音的說法。
據說,定音這一環節,需要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是機器無法代替的。
一般學徒學習2年後才可以陪同操作煉銅,3到4年才可以獨自操作,學習15年後方可以獨立進行定音操作。
由此可見這項技藝,對匠人技術水平要求之高和時間訓練之久。
所以,定音的當然是此「錘」而非彼「槌」。
(鑼)
央視有一檔藝術品投資類電視欄目,名字叫《一槌定音》。
該欄目以模擬真實藝術品拍賣的形式,通過模擬交易的過程,把藝術品的文化內涵、投資趨勢等相關知識傳遞給觀眾。
節目以現場競價奪寶的方式,充分展示買家與賣家之間的角逐,用模擬交易的方式,向觀眾傳播藝術品投資的技巧、知識、風險防範,凸顯財經頻道的特色。
(「木槌」)
欄目中的這個「槌」用得準確,因為木質的「槌」,通常也用在拍賣會上。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幕就是,主持者用槌在桌子上敲打出的最後一次聲響,便宣告成交。
由上分析可知,除了特定場合和特定語境外,用「一錘定音」其實更準確。
(「一槌定音」)
03「賢惠」的是大媽,「賢慧」的是少婦
賢惠和賢慧,其實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都指成家後的婦人持家有道、心地善良、待人寬厚、通情達理,又懂得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該詞出自漢王充《論衡·治期》:
案富饒者命厚所致,非賢惠所獲也。
古今文學作品中,用「賢惠」和「賢慧」的都不少。
賢惠: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
「顯的我這夫克己,你個妻賢惠。」
「賈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紈賢惠,且年輕守節,令人敬伏。」
「這吳氏真是好個賢惠婦人!」
馮德英《苦菜花》第二章:
「誰都曉得,她賢惠,心腸好,待人直,為人正派,肯幫助人。」
賢慧: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大娘子又賢慧,卻如何肯起這片歹心?」
《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
「宋敦見渾家賢慧,到也回愁作喜。」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
「婉是美好與和順,俗稱賢慧。」
其實賢慧一詞,本是形容女子有德有才又有智,後來因為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賢惠」就這樣悄悄取代了「賢慧」,且意思也順理成章變為,特指女子善良知禮能持家,至於才智聰慧,早放一邊去了。
今天,表示婦女善於治理家務、為人端莊知禮的「賢惠」,其實更適用於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中老年婦女。
至於那些年輕的女子、新媳婦、少婦們,大約更喜歡別人用「賢慧」來讚美她們吧。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不是男人眼中的「賢惠」?)
記得以前在中學教書,有一年期中考試,閱讀理解題目中,有道題是分析莫懷戚《散步》一文中妻子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一點就是「賢惠」。
班裡有個學生寫作「賢慧」,被扣了一分。午休時,那孩子抱了一本厚厚的大紅封面的《現代漢語詞典》,怯生生來到辦公室,打開到其中一頁,小手指著詞典括號裡小小的「賢慧」兩個字,小聲對我說道,老師,您看,這麼寫也對。
後來我到底給他加回了那一分,但是也明確告訴他,通常都是寫作「賢惠」,讓他以後多加注意。
因為教學任務重,那時也沒有想著去細細查找探究一番這兩個詞語的細微區別。
(學海無涯,誰又敢說自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懂呢?)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漢字文化尤其博大精深,即使窮盡人們一生心血,也學之不盡。
如今「視頻快餐」橫行,「網絡爽文」霸道,在「快文化」的「催促」下,真正的寫作、真正的漢字文化到底在人們心中還存留多少呢?或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些都是無用之學,但是若細細考究一番,亦別有一番趣味在其中,而更多的還是對漢字文化的一種傳承。
你還知道哪些同音同義異形詞,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下~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古代嫡庶區別有多大?一家人真的要說兩家話
「年年歲歲花相似」千古名句的背後竟牽扯出兩代文壇詩人的悲劇
老師不會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在長大之後都幹了些什麼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