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幣圈炒作第一人,非孫宇晨莫屬。
其實把「幣圈」兩個字去掉,孫宇晨也完全擔得起「炒作第一人」的名號。
說到炒作,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是娛樂圈最擅長使用的利器。
誰和誰戀愛了,誰和誰關係不合了,誰和誰塑料姐妹花,媒體捕風捉影、斷章取義、信口開河的能力特別強。
而你看到一個明星某個時間段,關於他的新聞滿天飛,那大概意味著他有新戲要上了,用一些花邊新聞炒熱度,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從而把對人的關注轉移到對作品的關注。
娛樂圈這套醇熟的炒作體系,被孫晨宇運用得爐火純青,甚至長江後浪推前浪,比娛樂圈專業人士用得還要好。
現在判斷一個事情是不是熱點,都要來看看孫宇晨有沒有去蹭。
沒被孫宇晨蹭過的熱點,都不是真正的熱點!
關於孫宇晨,還誕生了一個新的詞語:孫遲但到。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孫宇晨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哪怕那些熱點跟他毫無關係,他也會想辦法在熱點中帶上自己的名字。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偶像劇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我們之間本無緣分,全靠我死撐。
01
前幾天,網易前員工萬字控訴文傳遍朋友圈。有人在微博發問,「孫宇晨為啥還沒出來說網易那個離職員工看病錢他給出了?」
以前是孫晨宇跟著熱點跑,讓大家產生了「熱點=孫宇晨」的思維定勢。
這不,當他還沒來得及蹭上熱點時,觀眾反倒有點不習慣了:這個孫宇晨怎麼還不來蹭熱點?
孫遲但到!
果然,他隨即在微博宣布:要承擔網易離職員工後續所有的治療費用。
這本來是件大善事,但因為孫宇晨「前科」累累,這一善舉也遭到了大家的質疑:他是想借著「公益」來洗白自己嗎?名義上是做好事,實質上還是想營銷自己吧?
孫宇晨早已習慣了網絡上的奚落和質疑,不僅沒有絲毫的洩氣,反而「越挫越勇」,勢必要讓「孫大善人」的名號響徹微博熱搜榜。
大V博主「性感玉米」以玩笑的口吻在線向孫宇晨討要「紅包」,說自己早年承諾要給粉絲抽獎,無奈囊中羞澀一直無法兌現,因此被微博百萬追債大軍口誅筆伐,甚是可憐。
這本來就是個大家看完之後一笑而過的段子,沒想到孫宇晨竟然當真了!
他,當!真!了!
然後真的給「性感玉米」轉去了5萬,在微博上發了轉帳截圖。
孫老師一認真,其他吃瓜群眾可坐不住了!
對於孫老闆而言,5萬塊可能只是銀行卡餘額上一個不起眼的數字而已。
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5萬塊是他們好幾個月的工資啊,足以實現很多「微不足道的小夢想」了。
於是,大型網際網路「賣慘+在線求助」活動便開始了。
性感玉米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吃完後還告訴大家無害,很美味,就吸引了一大批效仿者。
反正動動手指,編編文案,也不需要花費什麼力氣,就有可能天降橫財,何樂而不為呢?
向孫宇晨求助的不乏真的需要幫助的人,但被他挑中的卻基本全是微博大V。
孫老闆實力演繹:有錢,就是任性!
才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只要你自帶資源與流量,能引起話題討論,就能成為被孫老闆眷顧的人。
可不要被表象欺騙,以為孫老闆「人傻錢多」,很好被騙。實際上,他在「以小博大」,用了百萬元的啟動資金,讓多個微博大V為他「站臺」。
單獨去購買這些大V所擁有的微博流量,可能都遠遠不止這個價格,效果還沒現在的好。
要不怎麼說孫宇晨是炒作鬼才呢?
以一己之力,替自己帶來了當紅明星才有的流量,讓普通路人都知道了這個名字,這招實在是高。
02
孫宇晨很懂得利用網際網路社交的特點,研究透了用戶心理,才能快、準、狠一步到位地,低成本高收益獲取流量。
流量,是他商業話語權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他今天的「戰績」,也是過往的經驗一點點積澱出來的:
去年12月,ofo資金鍊斷裂,很多用戶的押金退不出來,孫宇晨發微博說要幫好朋友戴威的忙,先給10000個用戶退押金。
不過話說,如果真把戴威當朋友,真想幫他,不應該私下裡給他的個人帳戶打錢嗎?
小鵬汽車車主維權,孫宇晨也不忘插一手:個人願意補貼80%的法律費用,直到官方給出車主滿意的解決方案。
羅永浩上了法院的限制消費令名單,孫宇晨發微博力挺羅永浩,並表示願意百萬年薪聘請羅永浩。
孫宇晨的死對頭王思聰今年被列入「被執行人」名單,孫宇晨摒棄前嫌,要幫他還債。
「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現在特殊時期,都是創業者,不容易。互相多體諒吧!」不知情的人,看到孫宇晨這條微博,真的要以為他是多麼寬宏大量的人。
不過,他最知名的炒作案,當屬今年6月以人民幣3000萬的天價拍下了「巴菲特午餐」,喜提微博熱搜,順利出圈。
在此之前,不炒幣,不搞區塊鏈,非創業領域的人,大多不太知道孫宇晨。
但是「巴菲特」午餐的知名度可比「孫宇晨」高多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巴菲特」就是孫宇晨的「風」。
天價午餐,媒體爭相報導,這個90後的年輕人迅速站在了浪潮之巔。
不過這次他卻沒能被樹立成一個勵志的典型,反而被各路自媒體起底。他的發家史成了「割韭菜史」,他所謂的創業不過是弄虛作假,騙錢。
孫宇晨依然我行我素,完全沒把外界的批評當回事,畢竟玻璃心的人,是沒辦法站在那個位置的。
他在微博上多次提及巴菲特午餐,還揚言要邀請川普共進午餐,吊足觀眾胃口之後,他卻在7月份宣布,因身體原因放棄了與巴菲特先生的午餐會面。
成為了史上第一個放巴菲特鴿子的人。
你說他這次是真的身體不適,還是又在炒作,想搞個大新聞?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孫宇晨這麼高調地蹦躂,最終遭到了反噬。
財新網發文指孫宇晨被邊控,孫宇晨發布長篇道歉信。
我們本以為他在此事件後,會收斂很多……
至於後續結果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
03
孫宇晨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譁眾取寵是他一以貫之的生活方式,想短時間內改掉,太難了。
他的這種風格,從他的少年時期,延續至今。
高中時,孫宇晨定下了去北大的目標,但自知實力不足,就打起了「新概念作文」比賽的主意,高考前半年,一心投入寫作,獲得了一等獎,因此也換來了北大的20分降分錄取。
進入北大後,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文筆優勢,充當校園意見領袖。並因為批判北大「會商制度」,引起了一場公共事件,吸引了主流知識分子的加入。基於此,成為了2011年《亞洲周刊》的封面人物。
在臥虎藏龍的中文系,孫宇晨自知發揮有限,便主動降轉到了歷史系,平時長袖善舞,和各科老師關係交好,以全系第一的成績畢業,成功申請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碩士。
畢業回國,自稱是「Ripple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身邊曾被官方打臉,但當他在幣圈混出知名度後,他的身份又得到了官方承認,由此可見,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圈子。
孫宇晨的成名之路,60%靠炒作,30%靠機遇,10%靠個人實力,這樣的投機主義者,如何成為90後的代表的?如何成為創業領袖的?
「只有在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巴菲特先生的這句話,用在孫宇晨身上也再合適不過。
可是他這麼會炒作,何必一直屈才待在幣圈呢?
找到真正能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地方不好嗎?
這樣或許還能名利雙收。
比如像他的前輩,聚美優品的陳歐那樣,「我為自己代言」的廣告詞傳遍大街小巷,成功把CEO包裝成了網紅。
再比如像於媽,雖然口碑差點,但是因為會炒作,作品一部比一部紅,捧新人一捧一個準。不僅能帶新人,還能讓那些過氣的名演員迎來事業第二春,這不也是人家專業能力的體現嗎?
所以啊,孫宇晨要不試試換個方向,去娛樂圈試試水?
投資娛樂圈的作品,自己退居幕後,把旗下的演員推到臺前,這樣自己也不必每天被冷嘲熱諷。
憑藉他出色的炒作和帶熱點、製造話題的能力,娛樂圈估計要迎來局部小地震。
於媽,終於不用感到寂寞了。
支持孫宇晨老師來娛樂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