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糾結專業?高校興起「大類招生」
大一學基礎課,大二大三再選專業 對接新高考改革,被多所高校採用
高考諮詢會上,兩學生正在考慮志願填報。隨著高校推出「大類招生」,選擇專業變得相對簡單。(資料圖片)
高考填報志願時,許多考生糾結於選擇哪個專業。不過,記者發現,今年許多高校興起按「大類招生」。考生按專業大類填報志願,被錄取後,可以在本科前一兩年統一學習專業類別的基礎課,到大二或大三時再分流選擇具體專業。那麼,這樣的調整將對考生的報考和學習造成什麼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記者 黃京 通訊員 鄧崛峰
多所高校按「大類招生」
所謂按「大類招生」,是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專業合併,按一個大類招生。考生通過大類招生被錄取之後,可在本科前一兩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或大三時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記者從全國範圍內查詢發現,這種招生方式今年在高校中頗為流行。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等四個本科專業合併為機械類,進行大類招生。」6月12日,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杜榮華告訴記者,從今年起,該院四個專業實行「大類招生」。所有被機械類專業錄取的學生,前二年的課程保持相同。進校學習後,學生還將獲得校內專業選擇、院內專業選擇和專業模塊選擇的機會。
清華大學今年已將納入本科招生的所有專業整合為16大類,學生填報志願的時候將需要按照專業類來填報,在大一年級,所有學生將接受大類統一的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導引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在大一結束前完成專業確認,並在大二進入相關院系開始專業學習。
另外,湖南大學今年繼續按照專業類和專業相結合方式來招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將按照航空航天類和信息類等八大類招生;青島大學今年有54個專業被分到18組專業類中,拿出半數專業試行按類招生,裡面融含了計算機、電子、經濟、金融等專業。
人才培養
「厚基礎、寬口徑」
不過,「大類招生」只是開始,對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方案也會進行改革。「大類招生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和壁壘,實現跨學科交叉培養。」湖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新的招生模式下,學生進入學校後先接受為期一到兩年的通識教育培養,後期再進行專業分流,可以給學生一個熟悉學科、了解專業的過程,也更有利於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特長規劃學業生涯發展方案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方案。
在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還提出了「大類培養」、「模塊選修」等,並從課程設置入手使其落到實處。「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採用『必修課+無限制地選修課』的方式來提供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實際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選修課程時具有盲目性,部分學生傾向於選擇『水課』,教師設置選修課具有隨意性,課程的目標性不強等等。」杜榮華表示,針對這些問題,學院採取「必修課+模塊選修」的課程設置,模塊設置儘量考慮與學科研究優勢相結合,以利於將學科研究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特色,模塊課程的設置由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師共同商討決定,從制度上保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據統計,學院相關專業目前已取消院內開設課程108門,新開課程66門。
杜榮華認為,改革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也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利於實現「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目標。
優勢
對接新高考改革,緩解考生壓力
為什麼今年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大類招生?我省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是因為大類招生是對接新高考方案的需要。今年上海、浙江已經率先實施了「新高考」,文理不分科、逐步減少直至取消錄取批次、按專業錄取的高考新方案將逐步在各省推行。湖南也將在2021年高考中全面實行新高考方案。因此,實施本科大類招生能擴大考生在填報志願環節的選擇面,也能讓考生進學校對專業有深入了解後再做理性選擇。
湖南道南教育首席高考研究專家蔡曉輝博士分析,「大類招生」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學生入學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充分了解專業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同時,「大類招生」提高了學生專業選擇的空間,緩解了考生在填志願時的壓力。
難點
「大類招生」並非不分專業
不過,雖然「大類招生」暫時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但學生最終還是要確定具體專業方向的。有的院校是雙向選擇,而有的院校則要看學生的綜合成績來確定。從目前來看,國內高校大類專業分流模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基於學生成績、平時表現等綜合因素分專業。這種模式最直接的影響是,排名在後的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些學生可能是為了某個專業才選擇大類專業,可在實際選專業時,受成績排名等影響,卻難以選到目標專業。
二是直接按照學生意願選專業。這種方法看似更科學,但操作起來很困難。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更樂意選擇「熱門專業」,這樣一來,「熱門專業」扎堆,人數太多難以吸納。蔡曉輝建議,考生今年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如果涉及大類招生,需要提前了解自己所報考院校將來分專業的相關規定,這也直接關係到將來學生的專業去向,考生也有可能將來被分流至「冷門專業」。
提醒
超300所「野雞大學」被曝光
湖南有6所
截至目前,已有十多個省份高考分數線出爐,很快就要填志願,一些「虛假高校」也要開始作祟了。從2013年到2016年共曝光5批虛假大學名單,一些「野雞學校」被曝光多次換個域名繼續存在。
日前,「上大學網」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這是該網第四次公布上述榜單。前兩年,「上大學網」曾先後公布了3批共210所虛假大學,經過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門的查處,大批虛假大學被取締。今年,又有上百所虛假大學出現,有的屬於改頭換面更改校名,有的則是更換網址保留舊校名。迄今為止,被曝光的「虛假大學」已超過了300所。
按照校名,有118所虛假大學分布於北京、上海、河北、湖北、天津、江蘇等25個省區市。北京再次成為「野雞大學」的重災區,註明「中國」、「北京」、「首都」等字樣的虛假大學達39所,佔總數的1/3,遠超其他省份。湖南省也有6所「野雞大學」被曝光。分別為湖南屈原大學、株洲航空旅遊學院、湖南經濟管理大學、湖南湘林科技大學、中南建築工業學院、湖南工貿學院。這些「野雞大學」都不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之列,不具備2015年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考生填報志願時要謹慎,防止上當受騙。與此前揭露的「野雞大學」一樣,這些野雞大學不具備招生資格、沒有辦學資質、涉嫌非法招生和網絡詐騙,大多打著「中國」「北京」等字樣,通過註冊多個網站騙取生源,以出售假文憑等方式獲利。其中,以「經濟貿易大學」、「工商學院」、「科技學院」等命名的比比皆是。■本報綜合
如何辨別野雞大學
1 看辦學時間。「野雞大學」辦學時間短,有的一兩年,有的三五年,沒有傳統和文化底蘊。
2 看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一般大學都有教室、行政樓、圖書館、電腦房、操場等,而「野雞大學」的硬體配備極其有限,有的乾脆在商務樓租房,有的展示圖片上的圖書館很小,書籍只有一千來本,電腦房只有一兩個,一看就知道是「糊」出來的。
3 「野雞大學」專業非常狹窄,基本上市場上熱什麼,就開辦什麼專業。
4 教師資源依靠外援。通過了解資料,不難發現有些學校師生比例很小,有的甚至只有1∶40。學校的教師來源主要是公辦學校老師「走穴」。
5 中介宣傳時非常商業化,甚至用上「練攤式」營銷手段。所謂顧問常用「這個學校什麼都好;保證可以移民;讀起來很容易」等語言來鼓動學生。
6 招生標準「飄忽不定」。張榜公布時學校要求明明很高,但學生的平均分勉強夠60,中介卻滿口應承說沒有問題,肯定能上。
來源: 華聲在線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