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翎換羽,展翅高飛,這是大國利器。穿越海峽,空巡黃巖,你為祖國的戰機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藍。巡天掠海,為國仗劍,強軍興軍的銳一代,只要祖國需要,你們可以飛得更遠。
被評選為「感動中國」人物 本文圖均為 空軍記者微信公眾號 圖2018年3月1日晚,十位「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在央視頒獎晚會上揭曉,一名神採奕奕的中國軍人走上領獎臺,胸前的飛行標誌熠熠生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他,就是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劉銳。
信心滿滿「在天空上留下痕跡,這聽起來像是詩,而劉銳和他的戰友們把它變成了現實。小目標、大目標,藍天夢、強軍夢,都凝在他的飛行裡。」主持人敬一丹這樣介紹劉銳。
循著夢想的足跡,讓我們把時鐘撥回至2012年。
12月8日上午,習近平登上位於深圳蛇口港的飛彈驅逐艦,開始他就任黨的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之後的第一次南海之行。
浩瀚的南海碧波相連,不息的濤聲經久迴蕩。
海洋,生命的肇始,文明的搖籃,大國興衰的歷史規律表明,背海則衰,向海而興。那些狹長而又繁忙的海峽,既是連通中國與世界的紐帶,也是扼控中國走向世界的咽喉。當「一帶一路」的倡議向大洋深處鋪展,通向廣闊世界的一條條航道,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的生命線。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170多年前,西方列強就是從海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古老中國從此跌入苦難的夢魘。
那次南海之行兩天之後,習主席在接見駐穗部隊師以上幹部時說:「前不久我去參觀了復興之路展覽。我提出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想說,我們的中國夢,就是強國夢,對於軍隊來講,也是強軍夢。」
逐夢空天,為國仗劍。佇立新時代凝視高遠天空:維護利益要走出去、履行使命要飛出去!劉銳和戰友們只爭朝夕,朝著星辰大海,勇敢進發。
戰機編隊在南海上空巡航2015年3月30日,劉銳和戰友駕駛被譽為「戰神」的轟-6K戰機飛越巴士海峽,突破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首次在太平洋上空留下了中國空軍的航跡。
而就在此前的1個多月,習主席視察空軍航空兵部隊,登上轟-6K戰機,親自體驗飛行操作,殷切勉勵飛行人員要胸懷使命,苦練本領,關鍵時刻一招制敵,並向全空軍提出了「思想政治要過硬、打仗本領要過硬、戰鬥作風要過硬」的戰略要求。
國家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迴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門檻。
既然是無法迴避的挑戰,就必須勇敢迎接。既然是繞不過的門檻,就必須奮力躍過。
就在中國空軍的首次遠海訓練過程中,劉銳和戰友們就遇到了挑戰。他們抵達目標海域後不久,兩架陌生戰機直撲而來。對方掀起機翼,向他們亮出機腹下的空空飛彈以示威脅。
「最近的也就是不到10米,貼到我們邊上飛,對方飛行員的臉都能看得很清楚,他瞪著我,我瞪著他。」航向不變,高度不變,劉銳用實際行動告訴對方,決不會改變既定任務。對方見佔不到便宜,最終悻悻離去。
「一想到身後的祖國,唯有勇往直前!」這一次,他們圓滿完成既定訓練目標,開創了中國空軍遠海訓練先河,被外電評論為「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之舉」。
2016年夏天,一張轟-6K戰機飛越黃巖島上空的照片引爆網絡,極大振奮國人信心。
「戰神」巡航祖國島礁這張照片就出自劉銳之手。「拍這張照片就是希望通過這個畫面能告訴大家,我們的國土,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在我們手裡的,我們的軍事力量是完全存在的。」憶起當時的情景,劉銳話語中透著無比堅毅的自信。
「親眼看到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劉銳興奮地比劃道,「當你飛過去,真正看到、仿佛能觸摸到的那一刻,你就會感到,這就是我們的國、我們的家,我要守衛的地方。」
利益所在,使命必達。
一名軍人的忠誠度高不高,既看心之純度,也看行之篤定。當他把自己的使命與祖國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時,信念就會化成不竭力量,忠誠就會化為堅定行動。
有一次,劉銳帶隊執行島礁巡航任務。根據氣象預報,某島礁海域晴空萬裡,但到達後風雲突變,飛機因強烈氣流而劇烈顛簸。
怎麼辦?關鍵時刻,劉銳和機組決定:穿雲!靠著目視和雷達指示,他們朝雲縫飛去,通過不斷機動規避一個個雲柱,「戰神」最終飛抵預定空域。「任務當頭,巡航到位,心裡才覺得放心。」談起當時的驚險,劉銳笑中帶著從容。
「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2017年10月,劉銳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聆聽習主席的報告時激動不已,回望來路、展望前途,又讓他感慨萬千。
這些年,劉銳和戰友們出遠海、巡南海,上高原、進戈壁,「紅劍」演習、「利劍」演練、實彈打靶等多項任務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
「戰神」巡航祖國島礁對劉銳他們來講,「飛得遠」延伸的是戰鬥力的標尺,「打得準」則蘊含著基於體系的核心能力突破。只有具備全疆域、全天候、全時段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才能成為我海空的重要進攻力量。
為突破體系作戰的瓶頸,劉銳帶領部隊緊緊圍繞轟-6K戰機作戰使用的重難點問題集智攻關。
戰鬥首先在教室中打響,他們組織開展「提升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問題研究」等多項課題的前瞻性作戰理論研究,形成了數套戰法、數十套突擊方案,填補了轟-6K作戰使用的多項空白。
為使日常訓練環境更加逼真,他們還主動與幹擾機和地導、雷達等部隊協同,圍繞如何運用支援掩護兵力、利用地形地貌規避雷達跟蹤、快速突擊「敵」飛彈陣地等戰術課題,經常性開展「紅藍」對抗訓練。結合部隊外出駐訓,利用跨區轉場等時機,與其他軍兵種開展對抗,錘鍊部隊陌生地域、陌生環境突防突擊能力,建立起以進攻主體為核心的體系作戰訓練模式。
一次體系對抗演練。海面,波濤洶湧;空中,黑雲蔽日。在兄弟部隊殲擊機、幹擾機編隊的配合掩護下,轟-6K編隊作為「主角」壓軸出場,他們關閉無線電通訊設施乘夜色出航,突破「敵」空中地面防線,在距「敵」目標數百公裡時,飛機果斷佔領發射陣位發射飛彈。劉銳和機組成員緊盯屏幕,在飛彈距目標數十公裡處,沉著開啟飛彈導引頭,頃刻,目標火光四射。
戰機依次起飛2015年9月3日,劉銳參加「勝利日」大閱兵。
在進京之前,妻子在簡訊中告訴劉銳:「孩子老問我,什麼時候能在電視上看到你的飛機,問我,可不可以看到你的臉?」
劉銳沒有回答,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記者給了他一個答案:「孩子,閱兵的時候,你看不到爸爸的臉,但你會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面孔!」
孩子應該還不明白,為什么爸爸的臉會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面孔代替。
但更多的中國人應該明白,從這個飛行員父親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夢想守護者的樣子,他們給人民希望,讓人民依靠。
高飛遠航今年春節前夕,空軍連奏「強軍戰歌」——蘇-35戰機飛赴南海參加聯合戰鬥巡航、殲-20隱身戰機列裝空軍作戰部隊。「作為飛行員,我們是趕上好時代了。」劉銳說。
這些年,看新聞已經成為劉銳的習慣。每每看到祖國周邊有人生事的消息,他和戰友們隨時做好了戰鬥準備。為國仗劍的「銳一代」,他們正披堅執銳,守護你我的夢想。
接受主持人採訪晚會中,主持人白巖松以「時間」為題採訪劉銳。
的確,流動的時間將凝固成歷史;而時間,往往是衡量軍人使命的最佳尺度。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樣一組關於劉銳和戰友們的歷史時刻:
2010年,劉銳所在團在全空軍首批改裝轟-6K,大家「摸著石頭過河」,官兵們鬥三伏、戰三九,他們把訓練課目不斷向全疆域、全天候拓展,逐步實現了作戰領域從簡單氣象到複雜氣象、從晝間到夜間、從近海到遠海等多個方面突破;
2015年3月30日,中國空軍組織轟-6K戰機首次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轟-6K戰機9機編隊首次震撼亮相,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
2016年7月,中國空軍組織轟-6K等戰機赴黃巖島等島礁附近空域進行戰鬥巡航,以空中偵察、對抗空戰和島礁巡航為主要樣式組織行動,達成了戰巡目的。
2016年7月,該團在空軍突防突擊競賽性考核中斬獲「金飛鏢」;
2017年8月,該團任務機組在「航空飛鏢-2017」國際軍事比賽中摘得轟炸機組桂冠;
2017年底,該團榮獲「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近幾年,他們不畏艱難險阻,成功應對和處置各種幹擾,與其他軍兵機種一起研練偵察預警、海上巡航、海上突擊、空中加油等訓練課題,提升了遠海機動能力和實戰能力,逐漸常態化、實戰化、體系化執行遠海遠洋訓練任務,彰顯了中國空軍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動中國組委會給劉銳的頒獎詞是:脫翎換羽,展翅高飛,這是大國利器。穿越海峽,空巡黃巖,你為祖國的戰機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藍。巡天掠海,為國仗劍,強軍興軍的銳一代,只要祖國需要,你們可以飛得更遠。
故事裡的劉銳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列裝的「戰神」在改裝之初,與之配套的某型飛彈只能攻擊固定目標,這讓劉銳大為不解:「這麼先進的飛彈,難道只能打『死靶子』?我不信!」儘管廠所專家一再向他解釋「當初就是這麼設計的」,但劉銳還是不信這個「邪」——他非要想法子攻克這個難題。
像「飛彈能否打移動目標」這種專家說了算的事,他一個飛行員還能給「翻了盤」?大伙兒都替劉銳捏了一把汗。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劉銳積極向生產廠家和科研院所請教,不僅找來了該型飛彈的使用手冊,還把它的設計原理、工作原理以及參數資料統統搜羅過來,一有空便鑽進資料堆裡研究。
在空軍部隊蓬勃開展的「雙學」活動中,他帶頭成立了攻關小組,在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時也向戰友請教,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在共同攻克難題的過程中學習積累相關知識。為了驗證他們總結出的理論,劉銳還向上級請示,利用常態化遠海訓練等時機反覆實踐論證,並牽頭撰寫了《某型飛彈打擊移動靶標可行性研究》論文,因此得了個戰區空軍軍事理論研究一等獎。當曾經給他「潑冷水」的專家們翻閱他的論文後,無不驚嘆這個「不信邪」的飛行員分明就是個「會打仗的武器專家」。
壓低再壓低讓告警「偃旗息鼓」2015年仲春的一天,某海域雲層疊嶂,一場實戰化背景下的突防突擊演練正在進行。「敵跟蹤,敵跟蹤……」劉銳和戰友們駕機剛進入「敵」地導布防區,耳機裡的告警音便叫個不停。
「降低高度!」劉銳一聲令下,隨即壓杆,只見碩大的戰機迅速降到了××米——這是避開「敵」雷達追蹤的常規處置高度,按照這個高度,評估規則就會視他們為「成功避開了追蹤」。
但實際情況與評估規則似乎並不完全相符,「敵跟蹤」的告警音依然不絕於耳。劉銳明白,若打起仗來,這麼下去就失敗了。於是,劉銳決定:「繼續降低高度,往海岸線靠!」堅決而底氣十足。
轟炸機機身大、翼展長,評估規則已經明確飛行高度極限,再往下壓愈加危險!但實戰就是如此殘酷。
劉銳有底氣做出這樣的決定自有他的道理。演練實施前,他們對突防航線做過精確計算。「敵」可能在哪兒布防、遇「敵」從哪兒規避、在哪兒用什麼突防策略他早就「門兒清」。
機組對劉銳的信任更增添了他的自信,在劉銳的指揮下,戰機一邊下降高度一邊緩緩往海岸線靠。當戰機幾乎貼著海面飛行時,各類告警果然「偃旗息鼓」,劉銳終於徹底擺脫了追蹤。
難度提高再提高得零分卻很興奮2016年7月底,劉銳機組被抽中參加空軍突防突擊競賽考核。考核實施前,各部隊參考機組要挑選不同的攻擊靶標——靶標不同,攻擊難度自然不同。
仗著自己的膽氣和從未失手的底氣,劉銳直接放棄了優先挑選權:「大家挑剩下的就是我的!」戰友們也沒跟他客氣,把難度最大的靶標留給了他。劉銳欣然接受:「有難度更有價值!」
劉銳的靶標難度主要在於地形:靶場四面環山如置桶底,「桶」中壘起一個10米見方的土臺,實體靶車便安然地趴在土臺上,如若實彈投不到臺上便不會對靶標有任何毀傷。
這設置,連評估組都覺得太難,好在山「桶」一側有個「缺口」——那幾乎是通往靶標的唯一途徑。劉銳卻有意避開那個「缺口」:「都知道那兒好走,打起仗來敵人不會加強防守?」本已是最難的靶標又陡增突防難度。
這還沒完,在選擇投彈方式時劉銳再度提升難度。考核要投2枚彈,劉銳堅持用毀傷性強但命中概率小的投彈方式,「實戰中當然更注重毀傷性」。
然而,考核當天,劉銳帶著機組以完美的突防開始,以出其不意的突擊路線進入,卻以未投出彈的結局告終,被判「0分」。戰機返場著陸後,劉銳遲遲不肯下飛機。
一夜無眠。劉銳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剛到總結評估會場便受到評估組專家的高度讚揚:「突防漂亮,攻擊路線設計巧妙,就是投彈能力還有提升空間。」一聽說有提升空間,劉銳迅速走出了低落情緒,布滿血絲的雙眼頓時又興奮得滾圓。
(原題為《駕馭「戰神」巡航南海的飛行團長劉銳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