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萌、撒嬌、耍賴……熱播劇《斷奶》中,佟麗婭、雷佳音可謂是把「超齡兒童」演得淋漓盡致。不少市民觀眾表示,男女主角童心未泯,十分可愛。看來,「超齡兒童」的「不想長大」得到了不少市民的「感同身受」。
「超齡兒童」大多為70後、80後。他們性格天真、心態年輕,行為舉止、穿衣打扮都比較稚嫩,偏「孩子氣」。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留戀童年,很想回到小時候。「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一句歌詞,道出了「超齡兒童」的心聲。不想長大的他們,都有哪些「裝嫩」秘笈?他們為什麼不想這麼快「斷奶」呢?
愛穿「蘿莉裝」的「辣媽」
對於許多80後來說,不想長大、永遠在父母懷裡撒嬌的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了;不過,他們有自己的方式假裝年幼孩童,比如說換上一身粉紅色的、綴滿荷葉邊的蓬蓬裙,似乎又變成了童話裡的小公主。
在南昌,就有這樣一群「裝嫩控」。她們喜歡穿上「蘿莉裝」(「蘿莉」為英文「lolita」音譯,指10歲左右的小女孩),把自己裝扮成童話裡的公主模樣。更特別的是,這群「裝嫩控」裡大多都是已經結婚生子的年輕媽媽們。
「除了蓬蓬裙外,還要配上一件娃娃領的小T恤,燙個捲髮頭,戴上蝴蝶結髮飾,穿圓頭小皮鞋和棉襪。」31歲的陳銳是南昌一家廣告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也是一位資深的「蘿莉裝控」。說起蘿莉裝,她簡直是滔滔不絕。「我並不認為自己老了,我依舊保持著一顆小女孩的心。」陳銳告訴記者,在家裡她和5歲的女兒被家人稱為大小公主。「我還和女兒一起穿上漂亮的蘿莉裝去拍藝術照,攝影師都誇我心態好。」在陳銳看來,喜歡扮蘿莉的女孩很多都是為了圓童年的一個「公主夢」。
「超齡兒童」熱衷買懷舊玩具
擰上弦就會跳的鐵皮小青蛙、鐵皮老鼠、竹蜻蜓、噴水槍、沙包、玻璃球……相信這些玩具對於大部分70後、80後來說,一定不會陌生。近來,記者走訪南昌不少商場、超市發現,這些幾乎佔據「超齡兒童」們全部童年記憶的玩具再一次出現在了櫃檯上。
「兒童節前後幾天,天天爆滿。」疊山路上一家以經營玩具為主業的小店鋪老闆告訴記者。「年輕人買玩具送人的特別多,佔到銷量的七八成。」店老闆說,「尤其像『七巧板』一類的益智玩具,還有變形金剛等老玩具特備受「超齡兒童」的喜愛。」
「大家更多的是在買一種回憶。」正在店內選購的小張認為,這種以懷舊商品為主的小店人氣這麼旺,主要是因為它迎合了「超齡兒童」喜歡追憶童年的心態。
「我買了一大把氫氣球,送給我女朋友做禮物。」26歲的萬正告訴記者,女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寬裕,那時候特別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氫氣球玩。「送氣球就是為彌補一下她小時候的願望。」萬正表示,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給女朋友買懷舊玩具,事實上去年他給她買的是一套機器貓的公仔。
「老小孩」們的童心聚會
推鐵環 、跳房子、抓石子、跳繩、踢毽子……這都是「超齡兒童」們曾經玩過的遊戲,如今也成了這群「老小孩」聚會時的經典劇目。
據了解,南昌一些本地論壇經常發起一些「超齡兒童」舉行童心聚會的帖子。不少網友跟帖推薦有趣的節日活動,比如去遊樂場玩上一天、和從小長大的朋友去老地方玩遊戲或者在家裡穿著鞋在床上亂蹦……這些建議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另外,我市有一些創意生活館、酒吧、咖啡館組織集體觀看老動畫片、「玩具交換」等活動。
「我們就是不想長大,因為童年的那份純真,讓我們始終無法割捨。」昨日,記者在民德路看到一零食店發出活動邀請,以吃小時候吃的零食、觀看《櫻桃小丸子》精彩片段等方式重新喚起「超齡兒童」的童年回憶。「小時候最愛看這部動畫片了。」27歲的劉倩回憶起看《櫻桃小丸子》的事情時還是一臉興奮,她告訴記者,她經常假裝自己沒有長大,為的就是找個方式讓自己記住那些美好的童年。
在青山路附近的一家酒吧,近日也同樣邀請年輕白領一起「回到童年」,甚至策劃了像釣魚、彈玻璃珠等一系列各種懷舊遊戲競賽,邀約各路年輕的「超齡兒童」來角逐「遊戲之王」。「我們還準備了許多校服、紅領巾讓來參加活動的人穿,以活躍氣氛。」酒吧老闆表示,來報名參加的人已經有30多位,女性比男性多。
長不大還是壓力大?
「超齡兒童」為什麼不願長大?
有人認為,「超齡兒童」生理長大了、心理上還沒長大,思想上還沒有「斷奶」。
一位教師告訴記者,成人是社會的主體,20多歲甚至30多歲了還嚷著要過兒童節,除了矯情,就是「心理不成熟」。
對於「長不大」的批評,許多「超齡兒童」照單全收。「我們就是不想長大,就是要將幼稚進行到底,因為平時我們太『成熟』了。」一位在豆瓣發起「成人兒童節」的市民如此表示。
採訪中,很多人對「童心聚會」還是表示理解: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太大了,房貸、車貸、婚戀生育……上一輩人不需要煩惱的事情都成了現代成人的難題。「人人都在忙碌,個個都象拼命三郎,但理想總是越來越遠。重壓之下自尋開心,這樣的聚會只是他們的一個放鬆方式。」
專家贊同「減壓節」
對於社會壓力大使成年人「不願長大」的說法,心理學專家劉女士表示,在心理學上,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天真調皮,渴望被愛、被理解、被接受的心理,被稱為「內在小孩」,這與日常生活中成年人的自我不同,一般只會在父母、戀人等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來。由於環境和教育等外在因素,很多的「內在小孩」沒有機會展現,「童心聚會」提供了一個很好機會,可以讓「內在小孩」跑出來放放風。同時,對一些成年人來說,這樣的聚會是一個重新體會心理髮育、成長期快樂的機會,是一種自我成長和療愈。「成人享受點兒童的快樂,何嘗不可?」劉女士說。(記者 吳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