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華網微信公眾號連續推出了「一字標題」系列稿件,包括《春》《路》《年》《景》《木》《德》等。不同於以往微信公眾號「長句式」的標題類型,「一字標題」配以意象性的畫面,從視覺上更顯簡約,從內容上更是意蘊雋永,一經推出,就獲得廣泛關注,6篇報導閱讀量均突破100000+,點讚量也非常突出。這幾篇報導有什麼「魅力」,吸引這麼多關注的目光呢?
簡約醒目。把一個字作為標題,從視覺上更具有極簡醒目的效果,而從視覺傳播的角度看,「路」「年」「景」等表述傳遞了形象可感知的意象,實現具象化呈現,並且簡短有力的揭示了稿件主題,許多讀者認為這種創意標題「簡約而不簡單」「尤其是組合在一起更富有詩意美」等。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時代,用戶的閱讀習慣逐漸轉變為碎片式閱讀,大家更多聚焦在想關注、感興趣的內容方面,對於第一時間無法引起閱讀興趣的標題往往會果斷忽略,但如何規避成為「標題黨」,也成為編輯們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標題的「守正出奇」便成為創意的著力點。「一字標題」能夠引發用戶的點讚好評,正是契合了大家碎片式閱讀和對創意創新的需求期待。讀者點擊進入文章之後,就會了解與這個字相關的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理念和知識,並且從傳統文化視角理解當前的宏大主題,於內容的深厚意蘊與題目簡約的對比中,不禁拍案標題的創意性。
意蘊雋永。從文化內涵到政治意義,從建築繪畫到傳統音樂,從民族精神到偉大實踐,「一字標題」報導猶如《說文解字》,將主題字解讀得詩意盎然而且雋永深刻,讓讀者在美感中理解意義。例如「木」字篇中,從3月12日植樹節說起,一句「萬木生發,草木知春;四季流轉,春夏秋冬」揭示主題,繼而延伸到「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再到《說文解字》中的「木」字含義,將「木」與「春」有機聯繫起來,契合當前春意萌發的時節場景,最後升華主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塞罕壩從「小樹苗」到「綠色海洋」的跨越為例,揭示新時代偉大實踐的「歷史影響」。「年」字篇則是從中國人對「年」的情感說起,解讀甲骨文「年」字的內涵蘊意,然後聚焦個體視角,談起年少時、成年後的情感思考,最後以2018年為例子,展示未來三年的裡程碑意義,包括「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一改政治主題宣傳的宏大話語模式,有效將傳播價值和新聞價值融合在一起,易於引發受眾共鳴。
富有懸念。「一字標題」的巧妙之處在於編輯將主題和事實「藏」於簡短的意象之中,繼而引發讀者的好奇心,有網友提出「一個字作為標題看似簡單,但非常抓眼球」,如今微信公眾號文章標題類型多樣,「新榜」曾選取了「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網」四家媒體的報導為樣本,對它們過去三個月中的5538條標題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通過設置懸念來強化標題的故事性,吸引受眾注意和閱讀,已經成為各媒體共性的做法,而且使用的詞彙大多相似,包括「提醒」「重要」「注意」「意外」等,並且在最後提示稱:當前主流媒體標題製作手法類似,對於用戶來說會造成審美疲勞。基於這樣的問題,新華網「一字標題」既做到了設置懸念,又規避了標題的同質化問題,較好體現了創新精神。
文圖詩畫。採用多種樣式的圖畫與富有詩意的文字結合,營造出文章較強的形式美,讓用戶讀起來賞心悅目。其中「年」字篇中,文章集納了春意漸濃的圖畫、「年」字的甲骨文圖以及年少時「小橋流水」的畫面,並運用文圖穿插的樣式,避免了文字堆積的冗雜感,讓用戶讀起來更加輕鬆。「路」字篇文章中,同樣集納了不同景別、不同色彩的路,或者溫柔細膩,或者宏大壯闊,對於受眾理解「路」的深刻內涵也有積極作用。當前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體式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藝術性等特點,藉助圖片、視頻和文字等形態的產品,通過巧妙新穎的創意排版,往往能夠產生別樣的意蘊和美感。
結合以上的分析發現,微信公眾號的報導既要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又要避免標題黨等問題出現,必然從內容主題、敘事手法、視覺呈現和創新創意等方面下功夫,並且著力強化不同要素之間的有機融合,而新華網「一字標題」報導正是抓住了這些要點,帶來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作者:賀俊浩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傳播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