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曉求看來,「內循環」本質上是為了加強經濟體系一體化建設,使我們的基礎更加紮實一些、把短板補得更好一點,與「開放」並不矛盾。「開放仍然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制度紅利。」
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持續衰退,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如何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十四五』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劃,就是如何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在克服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條件下,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是『十四五』時期我們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長期以來,內需、投資和外部需求,三股力量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經濟外向型性質明顯。而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適當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是恰當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中國經濟非小國經濟,「內部需求當然要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不過,大疫當前,百業艱難。上半年經濟數據表明,供給端復甦好於需求端,消費更趨於理性和有度,「擴內需」無疑需要更強力有效的舉措。
「十四五」即將開啟,如何才能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吳曉求看來,「內循環」本質上是為了加強經濟體系一體化建設,使我們的基礎更加紮實一些、把短板補得更好一點,與「開放」並不矛盾。「開放仍然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制度紅利。」吳曉求說。
8月20日晚,吳曉求將作為主旨演講嘉賓,出席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出發大廳舉行的場景匯「東部新區•遇見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
內循環的核心是強化經濟補短板
NBD:最近圍繞「內循環」「雙循環」的討論特別多。您如何理解這種「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吳曉求:從今年開始,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部環境應該說比以往很多時候都變得相對複雜。特別是一個時期以來,逆全球化思潮加上民粹主義,的確讓過去形成的比較好的外部環境受到幹擾。中美貿易爭端是升級了,現在有越來越明確的跡象,美國正在加劇中美「脫鉤」的這樣一個趨勢。
實際上,我們長期以來奉行的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方面要看到外部環境所發生的重要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適當轉變我們經濟發展的思路,是恰當的,從宏觀意義上說,這也是適應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所做的一些調整。
在我看來,內循環主要還是說要加強我們國家經濟體系的一體化建設,增強抵禦外部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的能力。這裡面非常核心的是,要強化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短板,特別是在一些高科技核心環節上,要加強自主開發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NBD:現在一個重要指向是說在強調內循環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外循環的重要性,陷入「閉關鎖國」的誤區。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如何理解內外循環的關係?
吳曉求:我們強調內循環,並不意味著我們會走計劃經濟的道路,更不意味著我們會走「閉關鎖國」的道路。我們過去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就,一個是靠我們制度的改革,堅持市場經濟道路,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得益於對外開放。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實質性的變化,是從2001年11月份中國加入WTO,使中國經濟全面開放、全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所取得的。市場化改革給了我們非常重要的基礎,對外開放、走國際化道路,也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經驗,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制度紅利。近20年的這樣一個道路,已經證明了這一條。所以,在我看來,內循環和對外開放是不矛盾、不衝突的,不是說我們還想重回計劃經濟,甚至是封閉經濟的模式之中。計劃經濟也好,封閉經濟也好,肯定是沒有出路的。
當然,我們要注意,不要有計劃經濟的這樣一個趨勢、一種想法,這是一條老路,走老路是走不通的。同時我們更不能走閉關鎖國的道路。實際上,中國經濟是有強大生命力的,我們對此要充分相信,雖然美國的一些人想使中美「脫鉤」,從經濟、技術、貿易上「脫鉤」,但我不認為這個能夠完全做到,最多是中美兩個國家的經濟貿易,包括科技的相互交叉、接觸,可能會有所減少。世界之大,我們還可以轉向其他方向,包括歐洲、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是我們要爭取處理好的。
當前僅靠內需完成轉型非常困難
NBD: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隨著防控形勢向好,中國經濟各項指標陸續回暖。不過,從上半年經濟數據看,供給端復甦要明顯好於需求端。這種情況下,如何擴大內需?
吳曉求:過去我們說,「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內需、投資和外部需求,三股力量都在拉動。現在中國經濟遇到了一些困難,特別是疫情帶來了很大的幹擾,加上很多企業還處在恢復之中,就業應該說要比疫情之前差一些,雖然政府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來幫助中小微企業生存下去,但它有一個過程。過去外部需求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有一種外向型性質,現在,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在「三駕馬車」中著力提高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力,也是一個政策的調整。
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還是非常多的,因為經濟並不是特別好,內需是以就業、以收入增長為前提的,所以,當就業還有一些困難,經濟還處在復甦階段,僅僅靠內需來完成中國經濟的轉型是非常困難的。當然,在「三駕馬車」中,政策的著力點的確要思考內需如何才能更好地拉動中國經濟增長,這有一個逐步的過程,也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基本方向。
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過去因為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內需市場非常有限,所以拓展外部市場拉動經濟增長,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式,未來,當然也為了減少不確定性,能夠有可持續增長的動能,逐步提高內部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比重,也是一個趨勢。但儘管如此,我也不太贊同把我們的供給和需求做一個封閉的處理,這種封閉很難做到平衡,所以還是要不斷地對外開放,中國經濟才會有真正的增長。
NBD:不斷對外開放,就是要尋求更多的開放機會。
吳曉求:對。這個對外開放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拓展中國外部市場的空間,同時要加快產業轉型,把短板補上來。補上來靠什麼?靠企業創新,科技進步,以及技術的進步,如何變成新的產業,推動產業升級換代、科技含量提高,從而構建一個以科技型企業為先導的產業體系。
NBD: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一些國家對中國出現了類似於科技封鎖的行為,您覺得這個影響有多大?
吳曉求:短期內的確會有一點影響,從長期來看,中國市場的空間非常大,只要我們的政策和制度改革到位了,不會使中國經濟處在一個蕭條的狀態。我們要加強政策的針對性,進行制度改革,激發企業創新的動能、活力,讓他們能夠很好地在科技類型企業的發展道路上走好自己的路。
實際上,封鎖不可能讓中國經濟衰退,也不可能讓中國經濟失去增長的動力,只不過我們也要根據這樣一個變化,採取非常靈活、有效的措施,讓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去進行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我認為我們能夠達到這一條。當然,一定要加強政策的精準性,哪些方面薄弱,就要扶持哪些方面,特別是在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方面,要給予足夠的支持。
中西部擴大開放要突破三大約束
NBD: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需要各區域板塊的穩定支撐。上半年,廣東保持經濟總量第一,但GDP增速僅-2.5%,引發不少擔心。同時,湖北的全國排名跌至第十,儘管有一攬子支持政策,但完全復甦依舊面臨巨大挑戰。您對此作何評價?對經濟恢復有何建議?
吳曉求:廣東上半年有2.5個百分點的下降,這是意料之中的。它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疫情,影響到人們的開工,影響到經濟的活力。另外一個,廣東經濟的外向型更顯著,所以外部環境的惡化的確給它帶來一些重要的影響,這個影響可能超過內陸很多省份,所以這也是一種必然反應。在我看來,也不必過慮,我仍然對廣東經濟的活力保持樂觀,因為它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市場意識非常強,敏感性也非常好,我對廣東不會有太多擔憂。
湖北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所以上半年受到大的影響,也完全在意料之中。湖北經濟的工業基礎非常紮實,一旦環境緩過來了,制度和政策跟上,我認為湖北、武漢還是非常有活力的。湖北在中部屬於一個經濟實力非常強的省份,未來渡過難關後,會走向一個正確的軌道,加上中央對它的政策支持,我們還是可以保持樂觀的。
NBD:和東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區整體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像江西、四川,上半年進出口增速均超過20%,內陸開放取得一定成效。您如何看待中西部地區的增長?
吳曉求:中西部的經濟增長將是未來中國經濟有活力的一個板塊。一方面,廣東、上海、江蘇、浙江這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仍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引擎,同時,中西部有後發優勢,未來也仍然會有一個相對好的增長。經濟增長有一個區域效益,過去相對落後的地區,如果受到外部影響和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我想它會有新的增長。
NBD:實現新的增長,本質上還是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推動中西部的對外開放?
吳曉求:中西部的對外開放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約束。
一是科技型企業,相對來說他們在整個產業結構中不佔主導,技術的約束仍然存在,必須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的發展,讓他們成為未來經濟新的引擎。
第二是人才。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最根本的,有了人才,他們就會有想法,有了想法就會有創新,有了創新就會有發展。所以人才對中西部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約束。
第三,資本並不是特別充裕。當然,資本是逐利的,哪個地方可以有好的發展,資本就會流向哪裡,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中西部地區要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一切為了經濟,一切為了企業,再加上有一個很好的容錯機制,我認為資本至少是會流動過去的。
所以,中西部地區要在這三個方面想辦法,這樣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新機場」說明區域經濟有明顯擴張性
NBD:自今年1月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外界對「中國經濟第四極」產生了新的期待。在您看來,雙城經濟圈在中國經濟版圖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吳曉求:中國經濟發展歷來有各自的區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也包括西部的成渝。在我看來,成渝未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的,它的人口規模比較大,人口也相對年輕,過去的發展速度不是特別高,可以形成新的動能。
事實上,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重視區域聯動發展,而且各個區域發展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產業定位,不要搞同構化、同質化。所以從宏觀層面看,應該對這些區域發展給予宏觀指導,讓他們有特色,這也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要多加注意的。
NBD:成渝之間過去更多處在「競爭大於合作」的狀況,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產業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如今,要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成渝如何才能克服困難、加速融合?
吳曉求:其實在一個區域內,有一些同質化也是正常的,只要有規模性、有競爭力、有技術含量,就是可以的。但是從我們國家大的區域看,他們之間不能同質化。區域內部有一些企業相對是同質的,都可以理解,同質化也意味著有規模效應,也會有某種競爭,這個要正確地看待。
當然,區域發展最重要的還是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無論是歷史上的沉澱部分,還是現在的產業趨勢、未來的發展戰略,都要做一個很好的規劃,來實現相互的協同發展,這可能是一個基本的思路。
NBD:和三大城市群不同,雙城經濟圈是典型的「雙核」結構,需要充分發揮成都和重慶兩座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在您看來,成渝還可以往哪些方面多加努力?
吳曉求:成都、重慶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城市,人口規模和產業規模都比較大。我看到成都的(服務)人口已經有2000多萬,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加上四川人是很有幹勁的,在休閒和輕鬆的環境中去創業,也是一個發展的道路。
當然,成渝還要更多地學習廣東的開放、上海的現代管理意識、江蘇的經濟規模性,以及浙江民營企業的發展,這些都是可以吸取的經驗。
NBD:我們了解到,作為「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已進入投運一周年倒計時。新機場能否成為雙城經濟圈未來的重要增長點?
吳曉求:一個地方建新機場,說明它的經濟是非常活躍的,經濟有明顯的擴張性,所以老機場才不夠用,這是它未來有希望的標誌。新機場的建設,我個人認為,當然是適應了當前的需要。同時,它會對未來四川、成都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金融體系開放是「十四五」重要任務
NBD:目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已開始意見徵求。在您看來,「十三五」有哪些可以總結的經驗,「十四五」又有哪些可以期待的?
吳曉求:「十四五」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劃,就是如何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在克服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條件下,還是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是「十四五」時期我們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具體來看,首先,我們仍然要把市場化改革的路子走下去,市場經濟的道路是不可逆的,我們要進一步地完善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繼續推動開放,不要把內循環和開放對立起來。實際上,內循環主要是為了使我們的基礎更加紮實一些,把短板補得更好一點,這不影響進一步開放。開放仍然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制度紅利。
第三,要把短板補上去。通過精準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改革,讓產業體系裡面的短板得到進一步地完善、補充、強化。這個短板,主要是一些制約了中國經濟產業轉型,影響中國經濟向科技型企業為主方向轉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礙,這個必須要克服掉。
第四,要堅持中國經濟的產業轉型,推動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要讓那種以資源為主,或者說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到以科技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模式中來。要重視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通過它來引領中國經濟的轉型。
第五,要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的改革。市場化的改革,生產要素要全面市場化,由市場來配置,其中土地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體系的改革和開放。特別是金融體系的開放,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議題、重要任務。
我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同時要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要靠外部的資金、資本來到中國市場進行投資。這仍然是我們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