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裡一段有趣的對話。
同學A:早知道掛科這麼麻煩,當初就該好好學習的!
同學B:這句話我也想說,早知道考研這麼麻煩,當初就應該好好學習,不掛科我就能保研了!
同學A:哇,這麼厲害,不掛科就能保研。
同學B:我們班保研的那個都直博了,當初就應該好好學習!那個同學說,不是我有多厲害,我只是保持了高中的狀態,是你們墮落了而已。
同學A:哎,真是慚愧啊……
從大一大二的貪玩,到大三的懵懵懂懂,再到大四的心慌和焦慮,很多人一路走來,最後的艱辛,往往都源自過去的舒適和懶散。
我想起自己剛畢業的時候,進了一家外企,非常舒適,每天幹的都是重複的事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我一開始也是很喜歡這樣的工作氛圍,沒有壓力,非常愜意,身邊的同事也都安於現狀,平易近人。
直到過了兩三年,公司開始裁人,我才聽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
這時候,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工作了幾年,好像還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專業技能,代碼寫得不怎麼樣,連繫統的工作流程都沒有掌握。
我有點慌了,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種種得過且過。
那是一段對我來說異常艱難的日子——
每天完成日常工作之後,我就開始加班加點地給自己補課,怎麼編寫測試用例,怎麼搭建測試框架,怎麼完善工作流程,過去兩三年該做的事情,該積累的東西,我緊急慢趕地想要在半年內完成。
最後,在公司不再和我續約的時候,我拿到了一筆賠償金,同時也跳到了一家更好的公司。
看似一次完美的自我救贖,卻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教訓——
所有你現在的艱辛,其實都是在為過去的安逸買單。
如果我從一開始就認真工作,循序漸進地積累能力,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地走捷徑,那我現在取得的成績肯定可以更好。
所有當下的安逸和懶散,都潛伏著未來可能的艱難和痛苦。
你現在在學習上偷懶,肯定不曾料到以後得為補考付出更大的心力;
你現在在職場上得過且過,肯定不曾想過五年十年之後自己得為找一份溫飽的工作而四處奔波。
這就像你跟銀行借了一大筆錢去逍遙自在,卻要花很多很多年去把這筆債還清。
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人們往往總會選擇最容易的路,直到一步步把自己逼到無路可走。
02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在浮躁散漫的大學時光裡保持高中努力拼搏的狀態,而有的人卻碌碌無為而不自知?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在職場上獨當一面不斷精進,而有的人卻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
是什麼在驅動著那些從容厲害的人不安於當前的享受,而願意踏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的惰性呢?
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裡,我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朋友最近回了一次老家,見了幾個老同學,還特別去看望了高中時候的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是一個很有修養的知識分子,跟朋友說起她的女兒在香港大學剛讀完了博士後,現在正準備進入一家全球性科研機構做自己喜歡的課題研究。
朋友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後很感慨,自己畢業之後就沒有想過學習的事情了,而別人在二十來歲的年紀就已經讀完了博士後,而現在依然熱愛學習。
後來在跟老師的交流中,她發現,人與人之間生活狀態的差別,其實來自於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標。
當一個小孩在中學努力奮鬥的時候,他會問父母:「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不那麼努力了?」
很多父母的答案是——「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父母給出的答案都是這種,所以我們從小就種下了一個簡單而膚淺的目標——「考上大學」。
考上大學之後的目標呢?沒有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考上大學之後就鬆懈了,整個人像是脫了韁的野馬,逃出籠子放飛的小鳥,撒了歡地放縱,享受,因為大部分人已經沒有了為之奮鬥的目標。
而那位老師和其他父母很不一樣,她給她女兒的答案是——「終身學習」,也就是說,你的努力你的奮鬥應該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人生的習慣,而不是達到了一個目標之後你就可以一勞永逸,停止不前。
這就是朋友老師的女兒能夠不斷地取得優異成績的秘密,她不僅僅擁有「考上大學」這一個目標,而是有著一個又一個新的目標,大學畢業之後去留學,留學之後讀博,讀博之後去做研究,這些目標為她持續的努力奮鬥賦予了意義和理由,最終讓她能夠跨越很多人畫地為牢的舒適區。
給自己的人生持續地設立新的目標,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可我們很多人卻做不到。
有的人太懶惰,不願意思考自己的未來,有的人期待別人給自己目標,就像當年父母督促我們考上大學一樣。
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容易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也容易讓我們在本該努力的年紀安於舒適,不思進取。
而當你有了一個目標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每天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你就有了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動力。
所以你要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設置新的目標,你可以看看周圍優秀的人,他們在追求什麼,同時,也要捫心自問,自己想要什麼,儘可能想得長遠一點,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你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子,做什麼樣的事情,過什麼樣的生活?
大多數人為了當下的舒適安逸逃避思考,卻不料未來的艱辛總會給予他們沉重的回擊。
很多時候,每個人心底都要有一束光,持續地照亮前行的路。
03
有了目標,就是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懂得延遲滿足,抵制周圍的各種誘惑,持續地去做那些契合你目標的小事。
很多人會因為一時衝動而努力折騰那麼一下,可一旦三分鐘熱情過去,往往就原形畢露,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
有同事一直跟我說,他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想要辭職去做獨立設計師。
結果今年都快過完了,他那獨立設計師的目標卻還沒有半點進展。
如果你細究下來,就會發現,他一直在做著和目標相反的選擇。
當可以鑽研設計軟體也可以看看娛樂節目的時候,他選擇了刷劇;
當可以積累設計技能也可以跟朋友約飯嗨皮的時候,他選擇了玩樂;
當可以熬夜趕圖稿也可以熬夜刷朋友圈的時候,他顯然選擇了後者。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做著選擇,可大部分時候,我們的選擇是及時行樂,舒適為要,也就是這些本能的選擇,最後讓我們的未來一事無成,艱難辛苦。
我們總是喜歡感嘆這個時代越來越難了,階層固化了,做不做一些事情都改變不了什麼。
可是,現實並非如此,成功是越來越難了,但失敗卻越來越容易,你今天不盡力做好該做好的事情,那就等著明天心存悔意地收拾殘局。
聽過一個別人的故事,她有著讓人驚嘆的人生。
剛到北京的時候,她不過是從外地辛苦考上來的萬千學子中的一員。但大學四年下來,她考過了英語專八,兼修了國際關係專業,並利用所有的雙休日,節假日走遍了北京,甚至全國有趣好玩的地兒。
而之後,等她在一次國際派對上認識了心儀的人,舊時學過的英語,走過的大街小巷,就都派上了用場。她跟外交官身份的他,相談甚歡,毫無障礙,她還帶著他遊遍中國。
後來他被派去別的國家,因為尚未結婚,她並不能以伴侶身份同往,所以她立馬申請了那個國家的大學研究生,並最終被成功錄取,順利解決了兩人分開的問題。
如果你看過優秀的人怎麼做事情,就會明白,美好的未來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而一切你看得見的容易,都來自於一個人在背後持續地發力,把一件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做好。
當你在朝著目標一步步邁進的時候,請停下來想一想,你現在做的事情,是那些暫時讓你感受到安逸舒適的事情,還是那些並不容易但卻能夠給你帶來成長的事情?
04
李誕曾在節目裡說——「做廢物是需要天賦的。」
想做廢物,想要舒適,想要一路躺贏,如果你沒有天賦,那你至少得要有積累。
就像李誕他自己,看起來無所事事,吊兒郎當,像是廢物一個,可在成名之前他有多少積累,你去看看他的簡歷就知道了——南方人物周刊,奧美廣告公司,今晚80後撰稿人,每天思考寫作……任何一個拿出來看都不簡單。
普通人的崛起,沒有什麼竅門,就是你要持續地為自己設置好一個個目標,然後把握當下,堅定不移地靠近它們。
如果你把時間放在吃飯,刷劇,逛淘寶,玩遊戲這些事情上,也許你當時會很開心很滿足,但它們卻無法對你的人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無法在未來生長出更多的成果,反而,它們會讓你變得懶散,變得頹廢,最終讓你未來的生活變得艱辛而平庸。
而如果你把時間放在讀書,學習,鍛鍊,專注興趣,去做一些長線對未來有價值的事情,也許你當下會很煩躁,會很難受,但這類事情的影響和效用卻會在長期的積累之下顯現出來。
這些成長性的行動和思考會藉由時間的加持,讓你的目標和理想生根發芽,在某個時刻變幻成改變你人生走向的黑天鵝事件。
想要舒適感,安全感,這無可厚非,最怕的就是你在該努力的年紀沒有努力,在最好的位置上懶散安逸,最後卻只好在未來窮困落魄的時候自怨自艾,心存不甘。
總是有很多人,不願吃學習的苦,卻一直在吃生活的苦。這大概也算是一種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