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本文為壹心理寫作訓練營優秀學員楚沛冬原創文章
一群可愛的小朋友到汕尾的消防隊參觀,互動環節相當暖心。
5位身材壯碩的消防員小哥哥和小朋友們比賽拔河,他們強忍住笑意,很努力地放水,並輸掉了比賽。
比賽過後,萌娃們個個興高採烈,開心地拍著小手。
而家長們相視而笑,他們都明白,這是大人們為孩子演的戲,是一種「童話般」的照顧。
對孩子撒謊是不是一種欺騙?童話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01 童話的教育意義和兒童心理學不謀而合
我們都是聽著童話長大的,現在又對孩子們說著童話。每個天馬行空的童話故事都讓我們沉醉,我們願意相信那些虛擬卻美好的事。
童話看似不合常理,但又是怎麼做到寓教於樂的?
首先,孩子都愛聽故事。這是因為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水平較低,他們只對具體形象有概念。童話的特點便是開門見山,它可以輕鬆地讓孩子理解內容。
通常,童話中的主角名字都很特別,如「白雪公主」、「長鼻子匹諾曹」、「醜小鴨」等,這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另外,小朋友會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這叫「泛靈論」,而童話故事的幻想性敘事風格正好滿足了兒童的期待。
其次,童話會激發幼兒的道德情感。布魯諾·貝特爾海姆在《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與價值》中也指出,兒童的道德認同很大程度上不取決於「對不對」,而取決於自身「喜不喜歡」。
童話故事裡通常都有一個正義而智慧的化身(如喜羊羊),也會有一個邪惡的反面角色(如灰太狼)。故事的結尾大多是正義打敗了邪惡,這會讓孩子有「是非觀念」,並傾向於做個正直的人。
再次,童話故事會讓孩子產生共情。比如《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為了和心愛的王子在一起,不惜放棄了美妙的歌喉,而由魚尾變成的雙腿,每走一步都像站在刀子上。讀到這,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覺得小美人魚很可憐,並對她的痛苦產生共情。
共情是能夠體會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能力,這也會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
最後,童話打造了超自然的想像空間。比如英國的小說《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帶來無比奇幻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戰勝伏地魔的故事,讓每個哈迷心中造了一座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古希臘歷史學家悉羅多德也曾提到:「通常人們總是喜歡關於超自然的實物的故事,甚於喜歡真理」。
童話超自然的神奇想像還能促使兒童的負性情感釋放,在想像的空間,他們的心智將會更加健康。
綜上所述,童話滋養了童心,童話的教育意義不言而喻。童話雖然是口口相傳的,但也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歷著變革。
02 童話的時代變遷
全球造夢王者「迪士尼」是童話的引領者,他們已開始顛覆傳統的童話故事。因為迪士尼的創作團隊認為:世上不該只有「好人」和「壞人」兩種,於是他們創作了《神偷奶爸》系列。
男主角格魯本來是個超級壞蛋,卻因為收養了3個小女孩變得柔軟。這個動畫片想要傳達:壞人並不是絕對的壞,也有好人的一些特質,世界不是只有黑與白。
「非黑即白的絕對化思維」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當我們不再那麼絕對地看待人或事,我們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
一首「Let it go"讓全球小女孩上頭,《冰雪奇緣》是特立獨行的,但幾乎每個小女孩都幻想自己能成為冰雪女王艾爾莎。艾爾莎和其他公主不同的是,她非常獨立,劇中始終沒有出現屬於她的王子。
這也是以往童話故事中的通病,大多數公主都等待著王子的營救,自己卻什麼都沒做,比如白雪公主、長髮公主、灰姑娘等等.....
於是好多女孩都得了「公主病」,她們忘記了,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總是依賴別人的結果是自己更加沒有「安全感」,以及不懂「愛自己」。
不僅如此,傳統童話傳達的信息比較單一,它們都教育孩子要善良,要聽話,撒謊是不對的(如《匹諾曹》)。但是「壞人」就是利用了這一點,騙取孩子的同情,並傷害了孩子。
我們應讓孩子明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是可以撒謊的,更要學會逃跑。有個幼兒園就編了一首童謠:「小老虎會撕咬,小山羊敢頂角,問我啥都說不知道,騙完壞人趕快跑。」
我們需要更多這類的童話、童謠,這會幫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意識,填補以往教育中的空白。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童話的意義將被賦予時代的特色。這既是童話故事的迭代,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03 童話之外,「呵護童心」需要成年人共同的努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研究過一些偉人的創造性,這些人物包括羅斯福、歌德、愛因斯坦等。他發現,他們的創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他們的人格特質在某些方面與童心的表現很相似。
所以,擁有童心等同於擁有了一種寶貴的品質,並更有可能成功。保護童心,除了說童話故事,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美國的一個小男孩獨自在家照看妹妹莎莉,無意中發現了幾瓶彩色墨水,出於好奇,他在地上畫起妹妹的肖像來。媽媽回家後,看到地上的墨跡,興奮地說道: 「這是莎莉! 」然後親吻了兒子,這個男孩就是班傑明·維斯特,後來他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如果這位母親粗暴地責罵了兒子,那可能就沒有未來的畫家了。
在孩子們的綺麗幻想中,藏著一顆無比純真的童心。當他們帶著興奮的小眼神,激動地跟你分享時,請不要那麼殘忍地把他們喚醒。
你的鼓勵和支持會讓你的孩子更愛你,而這顆童心會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在應試教育的大旗下,大多數的孩子都承受了巨大的學業壓力。繁重的學習,讓他們漸漸放棄了表達自我,為了拿高分,他們開始千篇一律地回答。
今年有位小學生,就因為寫了一篇「負能量」的作文被老師批評,羞憤之下選擇跳樓自殺。其實她的文章寫得不錯,只是不符合老師的要求。但作文本來就是開放式的題目,為什麼不能包含不同的答案?這是教育的悲哀。
一道題可以有無數種方式來解答,而解決一件事,同樣有很多種方法。不要限定唯一的答案,其實是讓孩子明白,他們可以發揮想像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童年,而童心就像沙漏中的流沙,不斷流逝,最後消失。
而童年的每一件小事,每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都像是一個美夢。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好好享受這個美夢,並把這個夢編織得更加美麗。
我們可以挑選經典的童話讓他們對於「愛」和「是非」有初步的理解,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童話讓他們學會辯證地看待世界,學會自我保護。
童話裡雖然都是騙人的,但它是一種道德教育,蘊含了人生的哲理。
而童心未泯其實是一種恩賜,保持童心更是一種挑戰。
願你擁有「一世童心」。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1.《以童話為載體的幼兒園道德教育研究》,裘祥榮,山東師範大學
2.《美育 童心 創造力》,冉祥華,《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