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於惠如 在結束了公益基金會的聚會後,林小靜匆匆趕到和記者約定好的咖啡館。「最近有一點忙。」落座時,她邊說話邊將手機調成靜音。
這段時間,已退休7年的林小靜又在幫一個融資租賃公司做會計憑證整理工作,同時還參與蛇口社區基金會的志願服務。
2016年5月,林小靜被返聘,任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改革開放博物館顧問,負責向社會徵集有關反映蛇口改革開放企業的發展、社會變革及民生百態物品八千多件,包括實物、證件、圖片、音像、書籍、照片等。展品中不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如袁庚親筆草稿、錄音;蛇口「黃埔軍校」培訓班物品;反映蛇口企業文化、住房改革、董事會競選等重大社會改革的物品和文件等。
1963年出生的林小靜7歲時隨著父母遷到蛇口生活,此後她的生活、工作軌跡都與蛇口有關。而深圳的輝煌,卻是從蛇口開始的。
1979年1月底,袁庚和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匯報在廣東建立蛇口工業區的設想,當即得到批准,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因此創立。
1979年7月,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開山第一炮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一個月後,16歲的林小靜來到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擔任打字員。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和珠海「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蛇口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從此成為中國與世界連接的第一窗口,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發源地,歷史的拐點就這樣出現。
40年前,袁庚在香港的招待酒會中,對還是荒灘的蛇口這樣描述:那裡有綿綿細沙的海灘,海灘上有風吹瑟瑟的樹林,那是中國版的夏威夷。
多年之後,蛇口收藏了林小靜的錦瑟年華、青春記憶……
繁體字印表機
蛇口工業區創辦以後,在袁庚的帶領下,創下了多項當時全國第一——分配體制、基建體制、幹部人事制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障體系……
林小靜不僅享受到了這些「全國第一」,也在蛇口實現了自己人生中的多個第一。
在林小靜職業生涯白紙上畫下第一筆的是她父親。聽說蛇口工業區缺打字員的消息後,父親將16歲的林小靜送到深圳學習打字。一個月後,林小靜帶著新技能成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的一名打字員,完成了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
「我是1979年8月27日去上班的。」林小靜清楚的記得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時間與心情,走進辦公室,興奮與初入社會的不安感同時包圍著她。
作為蛇口工業區第一個打字員,林小靜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了難題:「辦公室的是一臺繁體字打字機,我沒學過繁體字,好多字都不認識。」好在辦公室領導很隨和,一位年紀大的幹部借給她一本繁體字字典,告訴她「不懂就問。」因為勤奮好學,林小靜進步飛快。
辦公室的窗外,蛇口工業區基建建設也逐步升溫,進展飛快。工作不忙時,林小靜會跟同事們站在門口觀看「炸山現場」。「看工人們炸山、挖路、填海,一天一個樣,沒幾天就又出來一條新路。」
在辦公室「單打獨鬥」四年後,林小靜有了新同事,那年年底,她們搬進了蛇口工業區大廈,開始改用電腦列印,用當時最流行的四角號碼輸入法打字。
幾年以後,林小靜從四角號碼輸入法打字改到八筆輸入法,再改到五筆輸入法,在她看來,那時輸入法的變換速度跟現在手機升級換代一樣快。「挺好玩的。不過幹了那麼多年,我還是覺得用八筆打字是最快的,很可惜當時還沒推廣就換到了五筆。」
外幣商店火起來了
細數過去的日子,林小靜最開心的時光就是外幣商店剛開起來的時候。到了發工資的日子,去外幣商店買一件花裙子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我們是15號發工資,我是8月27號上班的,所以第一次拿工資是9月15號,就是近1個半月的工資再加上亂七八糟補貼共七十幾塊錢。小時候家裡也沒什麼錢,第一次拿工資真的覺得好多錢。」林小靜告訴記者,工作幾年後,她每個月的工資有一部分以港幣發放。
1979年,在袁庚的「忽悠」下,馬太(陳惠娟)成為踏足蛇口的第一個女港商。歷經兩年的折騰,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經營進出口商品並收取外幣的商店——蛇口購物中心終於在1982年6月28日上午9時隆重開業。
一間不足200平米的外匯商店以一種新鮮而有力的方式,為蛇口市場經濟撕開一道口子。
外幣商店開業當天,倉庫裡的大部分商品被一搶而空,全天營業額收回全部投資。在外幣商店附近上班的林小靜目睹了開業當天火爆的場景:「排隊的就有好幾百人,那天人太多太擠,玻璃門都被擠碎了,我也在當天搶購了一臺電風扇,沒想到外幣商店一開業就火起來了。」
「那時候我還是十幾歲的小姑娘,喜歡所有新奇、特別的東西,外幣商店就跟現在的免稅店一樣,能買到外面買不到的東西。」林小靜說,那時她形成了每個月定時去外幣商店購物的習慣。
有像林小靜一樣期待花裙子的女生,也有對家電、風扇、自行車等物件感興趣的蛇口人。很長一段時間內,外幣商店的景況一派輝煌。
年輕人多起來了
蛇口工業區籌建半年後,深圳特區正式成立。隨後,外資紛紛湧入,蛇口企業數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塊散發著青春與激情氣息的土地吸引著年輕人前往。林小靜當時最直觀的感受是「工業區年輕人多了起來。」
同一時期,袁庚深感人才的重要。1981年,蛇口工業區開辦第一期培訓班學員,面向交通部系統各單位招聘。第二期,培訓班擴大招生範圍,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當《廣東省深圳特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企業管理培訓班招生簡章》見於全國性報刊,一批有志青年從北京、上海等地來到蛇口。
1981年年底,「蛇口黃埔軍校」在簡陋的教室舉行了一場遲到的開學典禮。
企業管理培訓班實行一年學制,除了英語、粵語、駕駛、外貿實務、企業管理等外,還有一些專題講座,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放思想。
林小靜也曾是培訓中心的學員,白天上班,晚上上課。「我們同事基本都是這種狀態。我當時學習英語、數學、語文,後來又學行政管理、物業管理,連著上了好幾期的課。」
為了進一步釋放人才潛力,袁庚主張取消幹部等級制度並實行聘用制,不分身份,不分等級,職務隨時可以調整變動。
1983年,蛇口工業區領導班子調整,並正式啟動幹部制度改革,實行聘任制。
效率、民主、開放
1981年底,一塊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標語牌豎立在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
「小平同志視察蛇口時,看到了這句口號,但他當即沒有表態。回到北京後,與領導談話時提到了這句口號,才正式確定下來。」林小靜說,1984年國慶節,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慶典上,寫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業區彩車駛過天安門,該口號從此家喻戶曉。
林小靜等蛇口人的思維和辦事方式深受這種時間、效率觀念的影響。林小靜告訴記者,這是落在她身上的蛇口烙印。
1984年,蛇口組建蛇口區管理局,擁有項目審批權、進出口物資審批權、人事權等,工業區可以根據企業需要處理許多事情,不需要層層請示。當時其他地方成立企業走流程要3個月,而在蛇口,企業從申報成立到拿批文只需10天。
「行政審批效率提高了,我們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我幾乎每天都要在辦公室加班加點列印文件。最多的時候,我一天要打出40多份文件。剛開始打得最多的是各種徵地協議,後來,打得最多的是企業落戶蛇口的合作協議。」林小靜說。
蛇口工業區在林小靜身上落下的另一個烙印是民主。
「每隔半個月,工業區就會組織一場新聞發布會,由領導直接向職工宣布工業區重大決策、與職工利益相關的問題等,並回答職工的質詢,接受批評。」林小靜告訴記者,這種特殊的形式意在加強普通員工對領導決策的監督。
林小靜告訴記者,當年袁庚跟員工說,要讓蛇口人居者有其屋,讓每家每戶出行有汽車,「現在這些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