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45年9月。地點:臺北一次宴會上。人物雙方:日本第十師團司令官安藤利吉和下屬軍官,臺灣籍軍官。
起因: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戰爭結束,臺灣即將光復。此時日本駐臺長官安藤利吉,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了,駐臺日軍也很快會交出武器,離臺反日。有必要在駐軍離開臺灣之前,和臺灣籍的軍官們搞一次「離別宴」,訴說友情留個念想。

他的想法得到了部下們的贊同,於是「離別宴」很快召開。不過臺灣人民作對佔領軍是反感的,是壓抑的,這裡到處都體現了等級森嚴的規則,不公平,沒有自由,沒有人權。就連軍營裡臺灣士兵也顯然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經常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完全得不到信任。

如今日本戰敗,臺灣籍的軍官們,認為自己馬上將要離開軍隊,回歸曾經的身份。這個「離別宴」似乎有點不倫不類,便拒絕了,但是司令官安藤利吉得知後,非常憤怒派人強行說服了拒絕的軍官們。「於是互相沒有好感的兩撥人坐在了一起,開始吃一頓錯誤的宴席」。但請注意的是這些人都是軍人,隨身是攜帶有武器的。

過程
既然如此,好好吃飯就行了,為什麼會火拼呢?
說來也簡單,日本人高傲的態度和自尊,一向不可一世,就連在戰敗之後都沒有收斂。本意為了讓臺灣的軍官們加深對日本的留戀和好感,卻在宴會中處處體現了不公平待遇。入席後,餐桌上的菜餚、桌椅板凳和碗筷的差異都很大,日軍用的都是精緻的菜餚和餐具,臺灣的恰恰相反,非常的普通。而且日本軍人還希望軍官們不要找事,雖然菜餚不同但是意義是一樣的。

軍官們開始不滿,找人評理,兩方互不相讓,開始吵了起來。臺灣軍官壓抑已經很久了,此時的待遇只是長久以來的一個縮影。而日軍如今居然還如此囂張,如此侮辱人,大家紛紛退席。然而對方的不依不饒,讓軍官們開始憤怒,有人開始扔酒瓶並砸傷了幾名日本軍官,在互不相讓下。

最終引發了互相用手槍對射的尷尬場景。大廳內頓時一片狼藉、亂作一團。安藤利吉司令官件事不妙,狼狽逃出。隨後憲兵隊趕來,場面才得以控制,此事件中日籍軍官死傷30餘人,臺灣軍官死傷20多人。此消息在當時被完全封鎖,直到日本撤走後,才逐漸披露。

對此次時間的發生也不難理解,日軍的傲慢無禮和不公平待遇,使得本地區人民倍感壓迫。縱然是在軍隊中,也處處體現了高人一等的態度,怎能讓人平復。而向來善戰的日本軍人,為何傷亡人數會更多一些,因為這次的宴席沒有普通士兵參與,參與者多為軍官,而日軍的軍官級別比較高年齡大,行動遲緩臺灣的軍官大多年輕,所以戰鬥力要更好一些。而安藤利吉最終的下場,戰敗後於1946年4月,在中國上海提籃橋監獄服毒自殺。
147名戰犯反綁跪在抗戰英烈墓前,而戰犯墓前的兩個大字至今恥辱
亮劍裡山崎大隊為什麼那麼難打?看看日軍的裝備就知道八路有多難
抗戰前期,日本空軍耀武揚威,後期卻被中國空軍打出31比0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