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裡克
「xx名校應用型本科火熱招生,300多分即可報名。」
低分、名校、拿學歷,這些關鍵詞聯繫在一起,很難不讓在激烈高考競爭苦海中的學子,想試著抓住這一絲新的「希望」。
不久前,國務院官宣擴大專升本規模,其中也指出增量將投向教職本科和應用型本科,並向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電子商務等時興熱門專業傾斜。
這就更讓人好奇了,高校隊伍中近年屢屢被cue且集「寵愛」於一身的應用本科,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上世紀90年代,國內高校界迎來了一次發展轉折點——既能拉動經濟,又能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社會供給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擴招行動拉開帷幕。
1999年,全國高校本專科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到2003年,國內本專科生在校人數則突破了千萬。
學生人數在噴湧,學校自然也要面臨大規模的擴建。自2000年起,教育部新批准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建設,它們被稱為新建本科高校。
截至2019年6月,我國共有新建本科高校693所,從總數上看,它們的比重為全國本科高校的56.88%——在國內1200多所本科高校中,有超過一半的學校是新生力量。
從位置上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是對國內原有高校分布格局的一種補充,60%的新本科大學位於非省會城市,一方面,地理位置不佳、發展歷程較短等因素給它們造成了師資、生源上的劣勢;
但在另一方面,相比傳統老牌的研究型高校,這些新建本科院校更適合走實踐、應用型的高教道路,它們的使命也傾向於培養地方所需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地方性、應用性,正是這類新建本科大學腳下的新路徑。
當然,應用型本科也非新建高校的專屬,許多傳統大學也開設了相關學位,名校下設的」專插本「、」專本碩連讀「項目更是吃香。
2014年6月舉辦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也曾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
會議還明確了在全國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有600多所將轉向職業教育,轉型者規模達到全體本科高校的一半。
會議的前一年,四川省開展技能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嘗試,批准當地6所高職與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大學等院校聯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
比如,其中有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與西華大學聯合的工程造價、土木工程等專業,則被設置為本科第一批次錄取。
高等教育高歌猛進、大學數量飛速增加的同時,高教發展也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方向是什麼?
傳統的路徑,是走回原有的精英大學的模式。
擴招之初,大部分高等學校、高職學校都在奮力追求成為綜合型、研究型大學,所有人都擠在一條路上——人人都想複製清北,但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清北,必然很難實現良性發展。
事實也證明,這樣單一化的高等教育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學者夏建國在《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與實質》中指出,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應用型人才則屬於需求量大的一類群體。
其中,商業和服務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的需求較大,而高級工、高級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求人倍率更是分別高達2.34、2.25、2。
在這樣的背景下,既面向技能型教育,又擁有本科層次水平——或者說,既能教給學生實用技術,又能讓畢業生取得聽起來更「高級」的本科文憑,應用型本科仿佛是學生和社會的新救星。
但回到現實,「應用+本科」的模式到底如何定位,又該如何教學,並沒有願想中那麼簡單。
比如,高職高專教育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學生具備了專業實踐能力,但由於理論知識不夠紮實,發展後勁有限,可能無法應對後繼更高層次的用工需求。
應用型本科教育則想將職業教育同傳統注重理論基礎、學術研究能力的本科教育相結合,但兩者該如何交融,雙方佔比如何,結合之後又有什麼特色,這些要點似乎仍然不夠鮮明。
定位不明確,兩種教學模式的簡單疊加——本科教育旨在培養有理論基礎的通才,職業教育則指向專業人才的塑造,很可能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技能與理論能力並存,但都缺乏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向職業技術能力的專科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對本科的追捧。
在專科學校中,「專升本」是一股熱潮。學生進入專科院校後,沒有充足時間主攻職業技能的學習,而是忙著補習理論知識以準備升本考試以提升學歷,這不免會對職業教育本身造成傷害。
還有人吐槽,從學制上看,應用型本科是三年在校上課,最後一年進行實訓,完成學業後頒給學生本科畢業證及學位證,學制總共為四年。
而曾經被大力發展的高等專科學校,則是三年六學期的學制+畢業後實訓一年的模式。兩者的差別,似乎只是有沒有將實訓納入學制內。
三四十年過去了,應用型教育爬向高處,收穫了「本科」的後綴,成為一種新的受追棒的存在。
但它究竟是換了藥,還是只換了湯,才是追捧者們最該關心的問題。
秉持著「本科優於專科」、「能上本科就不上專科」的信念的,不只是學生,還有他們背後的學校們。
放眼國內高校界,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大學的競爭戲碼,每年都在上演;高校也熱衷改名以」改運「——自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有近800所高校至少改過一次名,學院紛紛想升級為大學,職業學院也忙著扔掉「職業」的帽子,成為真正的「大學」。
這樣的風潮,與社會長期存在的「重理論輕應用,重學術輕職業」的觀念不無關係。
類似的,上世紀的英國曾多次嘗試建設適應地方、注重應用的高校,在經歷兩次新大學運動後,英國的不少科學技術學院仍沒能逃離傳統觀念,走回了老路。
我國雖然早在新世紀初就提出要建設應用型大學,如今也仍在為之努力。但要將「應用」納入高等教育,讓人們接受「高校」除了普通大學,還包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這個事實,並沒有那麼容易。
事實上,職業技術教育、專科教育並不意味著比本科「低級」。
比如,臺灣省有一類技職專科,和普通本科一樣招收高中畢業生,它的上一級是技職學院,再往上則是科技大學,學生可以在其中攻讀碩士文憑。
畢竟,基礎的職業教育能讓學生跨進就業市場的門檻,但還不足以滿足時刻更新變化的市場要求——專科學生也有繼續深造的需要,他們更需要的是高一層次的職業教育,而非一股腦地擠進研究型本科大學。
職業教育相對發達的瑞典,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更好地融入就業市場,也為了向社會提供足夠多的勞動力,一直在將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學術教育的地位同等化。
其目標很清晰,就是要把職業教育逐漸整合進入普通教育的系統。同時,它也允許和鼓勵具有職業教育文憑的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具有同等的認可,學生也有在兩者之中流動選擇的自由。
上述推動技能型與學術型教育地位的同等化、推動兩種教育之間流動的模式,是當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借鑑,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應用型高教需要有與其自身相適應的考評與選拔模式,而非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從專科到本科的」升級「。
對教師來說,他們的評聘不應照搬清華北大,應當具有實踐偏向性;
於學生而言,在統一的高考分數線劃分之下,如果他們想進入的應用型院校,仍被簡單粗暴地劃分在最低檔次,學生難免被勸退,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的「不待見」也難有機會能減少。
這些是最應該被改變的地方,也將成為改變中最難的一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作者裡克,編輯秋褲,排版螂弟,未標註來源圖片來自網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有間大學;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