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202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正在開展。雖然二胎政策開放已久,但是新生兒的出生率卻依舊連年下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從2017年到2019 年之間,我們的人口出生數量呈現了「三年跌」的狀態。
這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波熱議,就是關於「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願生孩子」。其中康康還看到儲殷教授關於年輕人不生孩子這個問題的討論。
「他說現在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一種享樂主義,對父母不孝,對社會不公。這一言論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很多人都表示不生孩子不是一種享樂,而是沒有實力真的不敢輕易生孩子」。
自古以來,「多子多福」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每個中國人都把子嗣繁衍看作最重要的事情,而如今,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了呢?
對此,康康採訪了3位不同婚育狀況的女性。
(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
一、「除非我特別強大,否則不會輕易讓孩子誕生」
生於1990年的李玉,是三線城市的一名普通白領,在領導和同事的認知裡,她是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但實際上,結婚已3年的她至今都沒有生孩子。
入職時,她就向公司撒了謊,因為在這個思想傳統的小城,單位普遍認為女性已婚已育後才比較穩定。而且在她看來,人們的觀念裡,每一家都好像有王位需要繼承,如果說孩子是女孩,還能很大概率避免被追問何時生二胎。
@康康:不讓謊言被戳穿,需要額外付出很多精力,那為什麼不要個孩子呢?
@李玉:我不敢要,沒有信心獨立地去把小孩帶好。老公經常出差,婆婆和媽媽也只能是輔助。雖然自己30歲了,但還不夠成熟,如果我是迫於壓力去完成這件事,這是對這個生命不負責任。身邊也有朋友一人帶倆娃的,但我覺得我不行,性格多多少少有些問題,比較缺愛。
@康康:為什麼這麼說?
@李玉:我有個哥哥,但父母重男輕女。小時候家裡訂酸奶,從來只有哥哥的份兒,沒有我的,難以想像吧!從小到大就覺得,他們愛我是有條件的,比如我成績好,我聽話,我掙錢多。
@康康:你家先生和婆婆會不會給你很大壓力?
@李玉:我婆婆是大學教師,比較開明,她現在在美國過自己的日子,不太管我們兩口子的事,我老公是那種比較有紳士風度的理工男,在家充分尊重我的決定。但我還是覺得,生育是一件必須去完成的事情,等時機到了,我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有更多時間陪伴他,做好為人母準備的時候。
@康康:那什麼時候才算時機到了呢,你是不是有點逃避這件事?
@李玉:應該是的吧!若非我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我是不會讓孩子輕易誕生的,如果有了孩子,我一定會盡力彌補我童年缺失的東西。
二、「有娃的生活我都想好了,現在就差一個孩子他爸」
有人還不想生,有人想生卻缺乏前提條件。
今年即將31歲的舒雅仍孑然一身,雖然談過兩次戀愛,但感情空窗已有3年多。
舒雅的單身生活其實挺舒服,居住在省會城市,年收入18萬元,最近還在準備買房。但輿論的壓力、骨子裡的傳統思維,都讓她心裡無法真正輕鬆地享受一個人的自由。
@康康:你是不是一個對感情很理想主義的人,所以現在還單著?家裡催得很厲害吧?
@舒雅:找個自己喜歡的人很理想化嗎?以前是挺隨性的,但這兩年心態慢慢變了,覺得重新和一個人接觸、認識、了解、 磨合挺累的,已經很久沒有小步緊跑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但遇到喜歡的人,還是會去爭取的。爸媽倒是很尊重我,但我能看出他們還是很渴望我能有自己的家庭。去年過年,親戚介紹了一個對象,我見了,不太滿意。那天晚上,我媽睡在我旁邊,整晚唉聲嘆氣,我問她咋了,她說,你什麼時候能有個自己的家啊!
@康康:感覺你性格挺活潑,應該還挺喜歡孩子的吧?
@舒雅:很喜歡baby!我甚至想,以後要是有孩子,肯定不能幹現在這份工作,不能這麼忙,要留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我想我可能會辭職帶娃,然後開個烘焙工作室。我想得很仔細,很完善,就差個人結婚了,哈哈哈哈,但也不能隨便找個人嫁了,不能勉強。
@康康:對你來說,如果沒能成為母親,會覺得遺憾嗎?
@舒雅:我骨子裡很傳統,結不結婚,生不生娃,兩種可能都能接受,但我內心還是渴望有個溫暖的家。《無問西東》裡米雪扮演的母親對兒子說:「我們想你,能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這段話讓我很感動。初中時,有一次生病,在床上疼得翻來覆去,我媽說,我恨不得替你疼,替你受苦啊!我覺得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世界上最真摯的。
@康康:問個無釐頭的問題吧,現在很多國家生育率都在下降,有沒有想像過有一天,人類會在地球上消失?
@舒雅:我想起了一部電影,《人類之子》。它講的是未來人類因為汙染等原因喪失了生育功能,地球已經18年沒有聽到嬰兒的哭聲,幼兒園、遊樂場都荒廢了,人們陷入末日的恐慌之中,戰亂頻繁。這時候,一個黑人女子生了一個女孩,所有人都在爭奪她,在槍戰中,當那些士兵看到這個孩子時,都停止了殺戮,那一刻,我突然覺得生育意味著生命,意味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三、「我嘗試丁克,但不保證以後也不要孩子」
生於1991年的Tina結婚半年多了,但要孩子並不在她和老公的計劃內。
很多人說,年輕不想生孩子是因為怕養不起。這個一線城市的小家庭年收入大約18萬元的年收入,確實不那麼寬裕,但Tina說,經濟因素,並不是目前選擇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而是她和老公確實都沒那麼喜歡孩子。
@康康:不把生孩子納入計劃,婆家、娘家會不會有意見?
@Tina:有點神奇,我婆婆居然支持我,她是一個很潮很開放的人,經常半開玩笑說,「你們丁克吧,挺好的」,「要是生了,可別指望我給你們帶」。她現在退休了,也經常外出旅遊,心態很好。我父母是離異的,爸爸那邊可以忽略,我媽倒是說過,沒有孩子,萬一老公不愛你了怎麼辦?這是唯一的壓力。但比起那些四個長輩都催生的,我已經很幸運了。
@康康:你媽說的那點也不是沒道理,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個孩子,感情會更穩固呢?
@Tina:其實我跟老公戀愛一年,就結婚了,當時也是因為婆婆對生育這件事沒什麼要求,我才能這麼快做決定,目前也沒跟長輩住一塊兒,兩個人的空間挺獨立的,也就只是雙方多了幾個親戚而已。其實我反而認為,沒有孩子,兩個人感情會更好,有更多溝通的時間和精力。
@康康:所以你們打算一直丁克嗎?
@Tina:算是嘗試丁克,我在知乎看到有關於丁克的問答,都會點進去看的,但只能說現在不想生,不敢保證以後吧!人總是會變的。兩三個月前,我還在想,可能到了33歲的時候,我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那是最佳的年齡,也是最後的年齡。不過,最近聽說一個觀點,當今中國最佳的生育年齡是40歲,當然這不是指生理上的,而是心智、三觀、經濟條件綜合來看。這個觀點給了我很大衝擊。
@康康:有沒有想過將來養老的問題?
@Tina:我最近跟老公在了解一種新型養老院,就相當於是個小社會,老人可以自己在裡面找工作,比如開小賣鋪,自給自足,最重要的是,有一種價值感,不會孤單。我覺得養老這方面一定會越來越完善的,未來老人甚至可能成為主要消費人群。
@康康:有人說,女人的身體是自己的,她們有權利決定生或不生。但生育還關係到國家發展和種族繁衍,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Tina:人活在世界上,其實也就活一輩子,我更多會考慮我這輩子有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而活,如果還要考慮到國家,考慮到未來人類,太不現實了,況且你也不知道,未來的科技究竟會發達到什麼程度。
生或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看起來是純屬個人和家庭的自由選擇。但實際上,人口是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生育也是人類世代繁衍的前提。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很難用單一的標準一概而論。
無論做出了什麼樣的生育選擇,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生命的敬畏。
換句話說,很多人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想好好生個孩子。不僅要給他好的物質條件,也希望自己能給他足夠的關愛。
相比我們的父輩或祖輩,如今的年輕人開始更清楚地意識到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也更明白科學養育的重要性。康康覺得這是巨大的進步。
不過,無論對待婚戀還是生育,慎重是對的,但我們永遠不能等到一切條件都完美了,才結婚和生育。沒有誰天生就是好父母,只有願意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