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這句話表明了興趣對於求知和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習和工作最好的老師。
二、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自《論語·子張》。
篤:忠實,一心一意。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去思考,做到這兩點,仁就在其中了。這句話說明了求知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
仕:做官。做官做好了,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儒家講求積極入世的態度,學習和入仕都是很實用的,兩者不可或缺。
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孔子認為,即便修養達到君子這樣標準的人,他們還有時會違反仁道;但是小人是絕不可能做到仁道的,他們根本就沒有仁慈之心。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絕不可有害人之心,同時更要謹言慎行,處處防備小人在背後加害自己。
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出自《論語·公冶長》。
凡事一定反覆思量,輾轉數次,然後才施行。這句話說明了謹慎做事的重要性。凡事經過多次思考之後,考慮問題就會全面、周到,不至於魯莽行事,成功的概率也比較大。
六、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不僅聽到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然後才能相信。這句話說明了「觀其行」的重要性。
七、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自《論語·裡仁》。
訥:語言遲鈍。敏:迅速,靈活。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迅速。整日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的人,難免保證自己的話沒有閃失,一旦遇見心有不滿的人,就會被人抓住話柄。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的人,既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有那點兒說話的工夫,倒不如多做點兒實事。
八、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出自《論語·為政》。
對於要說的話,先實行之後再說出來。無論中外古今,總有一些人喜歡吹牛,理想非常遠大,但實際做起來卻不是光說說那麼容易了。
後再說出來,這樣才有說服力。
九、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聰明的人既不會錯失應該結交的人,也不會去說不該說的話。這句話講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些人可以和他講真話,但怕得罪他而不和他講,這就對不起人,是不對的。而有些人卻無法和他講真話,對他講真話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得罪他。所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說的時候,就直言相告;不應該說的時候,就緘口不言。
十、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自《論語·子罕》。
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這是孔子立身處事的自律戒條和準則。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要認真審視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這些小錯誤,並引以為戒,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