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輕量化戶外裝備?輕量化不是花大錢買最輕的裝備

2021-01-15 網易

  這篇文章不是教學文,不會告訴大家如何將背負重量減到最輕,相反的,我可能會介紹一些看來不是那麼輕量的裝備。因為輕量化是相對的,只要能夠比現在的基本重量再輕一斤,甚至僅僅一百克,都是邁向輕量化的過程。

  輕量化的標準答案不是花大錢買最輕的裝備,而是在多方評估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戶外裝備,否則直接將世界最輕的裝備清單開出來就好了,照著買,絕對也可以成為輕量化之王,不是嗎?

  輕量化的第一步就是先買一個電子秤。精度不用很高,以1克為單位就夠了,取到0.1克會有點自找麻煩,因為這不是要秤麵粉或菸草,也不是要較量誰少了零點幾克,而是讓你可以隨手測量每一個裝備的重量(太重的如帳篷或背包要用行李用的電子吊秤)。

  這道理和減肥一樣,不量體重怎麼知道進步多少、退步多少?感覺會騙人,數字不會,唯有掌握確切的重量才能知道該怎麼減重。具體來說,如果我現在的睡墊有500克,那輕量化的目標就是找到一個比500克還輕的新睡墊。

  但前提是綜合評比後效能不會太差、又能符合自己需求的裝備,這樣的輕量化才有意義。如果只是貪圖輕量,卻犧牲了舒適度甚至最重要的安全性,那就不是一個聰明的作法,如同國外輕量玩家的忠告:Go light, but not stupid light.。

  我試著從幾個大項討論輕量化的操作實務,也會提供自己的經驗、甚至犯過的錯誤,以不提供標準答案的形式分享累積的心得。老話一句,這和體重管理一樣,觀念正確才能有效減重—— 擁有輕量化的腦袋,絕對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討論的裝備如下

  庇護系統:帳篷/天幕

  睡眠系統:睡墊 / 睡袋/露宿袋

  炊事系統:爐具/鍋具/濾水/飲水

  其他配件:登山杖

  一、庇護系統:帳篷/天幕

  若要將帳篷輕量化,最快的方法就是買一頂輕量帳(廢話),而這裡所稱的輕量是指2斤以內,甚至要壓到1斤以下才算符合資格。但帳篷該如何選購?買了之後又該如何有效減重呢?身為戶外三大件(The Big Three)最重的裝備,帳篷絕對是降低Base Weight的首要選項。

  1. 非自立帳

  若要實踐帳篷輕量化,我會優先推薦購買非自立帳。因為減去了骨架,且主面料大多使用更輕量的材質,或是不分內外帳的單層設計,因此重量普遍可以大幅降低,甚至僅有自立帳的一半。像上面照片中的 Zpacks Triplex 三人帳,是我在PCT使用的Shelter主力,材質是DCF(Cuben Fiber),空重約700g,得額外使用登山杖才能搭建。

  當時的實測重量是:帳篷本體714克/泰維克地布160克/鈦金屬營釘96克(總重:970克)

  雖然真的很輕、體積很小,但搭設時很挑地形,硬地面直接免談,而且要是繩子沒拉好,強風時可能會撐不住。有一次在沙漠裡過夜因為風太大,登山杖吹斷後大半夜在那邊拉繩搶救實在有夠狼狽。

  而且這類帳篷的價格不低,任誰都會思考再三。所以如果你決定暫且跳過Zpacks這種非自立帳,建議試試半自立帳,或者乾脆買一頂重量還扛得起的自立帳。

  2. 半自立帳

  半自立帳,意即不能單靠帳杆站立,需另外拉繩輔助才能搭好的帳篷。例如這頂 MSR Carbon Reflex,是MSR最輕的帳篷系列,2人帳的打包重量只有990g,足足比Hubba Hubba NX 2 還輕了770g!

  只是雖然大幅減重,卻換來空間的壓縮,因為主架構一定會有帳杆骨架,能夠減輕的重量有限,所以若要減重,通常得從內外帳的材質和結構下手,因此外觀看起來會比較輕薄,內部空間也會顯得侷促一些。

  老實說,實際睡過這頂帳篷的感想是天花板有點低,躺平睡覺是完全沒有問題,但要在帳內利用前庭炊煮會覺得有些壓迫。不過這不能算是缺點,因為要控制在一斤以內,有骨架,有雙開門,Carbon Reflex已是很好的選擇。畢竟輕量化的最高原則就是取捨,有一好沒兩好,不能樣樣兼顧。

  3. 自立帳

  自立帳,意即用帳杆骨架就能讓帳篷站立的帳篷,外型通常是半圓頂DOME,抗風性強、搭設快速方便又穩固,是最受歡迎的帳篷類型。以上圖最熱賣的 MSR Hubba Hubba NX 2 為例,不含地布的打包重量是1,760g。帳杆橫杆營造了不錯的內部空間,在1~2斤的級距內,是能兼顧空間、重量和打包體積的經典款。

  若是要買MSR自立帳篷,多數人的選擇會是上述經典的Hubba Hubba系列,應該很少人會想要入手定位為四季帳的雪地帳,也就是照片這頂有別於經典紅白配色的橘色 MSR Access 2 輕量四季雪地帳。

  不選Access 2的原因可能是覺得四季帳比較笨重,或者認為自己沒那個需求。但若是把規格攤開來看,這頂橘色Access 2 輕量雪地帳,其實只比Hubba Hubba NX 2 重了100克(Access 2的打包重量是1,860g),而兩者的內部空間、打包米寸幾乎是一模一樣,Access內部甚至還高了一點。而以強度來說,四季帳和三季帳相比,當然會是Access 2勝出,而且減少內帳紗網的面積也有助於保暖度提升。官方所言比一般四季帳輕,又比一般三季帳保暖的說法其來有自。

  優點:搭設速度快、空間大、雙開門、補強用的抗風拉繩、內部置物網夠大、亮眼(雪地時格外顯眼)、抗風、抗寒、抗積雪。而且內外帳都是對稱式設計,省去核對前後位置的時間,間接加快了搭設速度,不管是颳風下雨或下雪,這樣的設計都能讓你快點將帳篷搭好後躲進去。

  缺點:紗網面積小有可能較容易反潮,夏季低海拔可能會熱。但,這兩點目前還沒發生,目前在海拔1,000~2,400米之間搭設都沒有反潮的問題出現。

  如果怕悶熱不通風,只搭內帳睡覺也是個辦法,但前提是不能下大雨(這邊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營地)

  畢竟是防護性高的四季帳,MSR Access 2 擋風擋雨的效果一級棒。有一次下大雨時忘記把外帳的拉鏈關上,一陣子後才趕忙去關,發現竟然光靠防潑水的內帳也沒讓雨水滲入,讓我超級驚訝!

  內帳底部的紅色尼龍布夠高,真的淹水還有個堤防可擋;白色部位的內帳稍微透風一些,有DWR防撥水功能,可擋小雨;最透氣的黑色紗網在門口最上面,和其他三季帳相比,面積真的只有一點點而已。

  橘色亮眼,是戶外領域的Safety Orange,無論在幽暗的森林或明亮的雪地,永遠都很醒目,方便救援,也方便你找到野外的家。

  只是自立帳往往受限於帳杆和內外帳的重量、體積,瘦身幅度很有限,但並非無法輕量化,東扣西減還是可以省一點。照片這張這是MSR Access 2打包起來的樣子,和手機擺在一起相比實在有夠巨大。

  我的減重方法:

  1. 將外袋拿掉(-95g)

  2. 帳杆收在背包內側或是插在兩側水壺袋位置(-0g)

  3. 原廠營釘換成更輕的鈦金屬營釘(和帳杆袋放一起,最少用8根,-48g)

  4. 內帳和外帳收在背包底部

  這樣算一算,內外帳1,087g+帳杆566g+營釘64g=總重1,717g,比原始重量1,860g還少了143g。幅度不大,減不到一成重量,但體積可以縮小許多,打包起來比較清爽,不用擔心外掛去勾到或是在背包裡佔用其他裝備的空間。

  這是 MSR Access 2 精簡後的模樣,清爽多了。

  剛剛有提到,內外帳直接收到背包底部,利用其他裝備的重量把它壓縮即可,上面用黑色壓縮袋裝內外帳只是示意,用意是展示帳篷可以縮得很小,不要把它侷限在原廠的袋子裡。那要如何避免雨水通過背包將內外帳浸溼?很簡單,用一個夠大的防水袋裝進背包內部,再把內外帳塞進底部即可。

  照片是 ISUKA 輕量防水透氣打包袋,米寸有30L / 45L / 60L / 80L,重量分別是130g / 160g / 190g / 220g。打包袋要比背包容量再大一點,不要買剛剛好,所以45~55L的背包可以用60L的打包袋。

  道理是與其在背包裡分裝很多防水袋、收納袋,不如全都塞進一個大防水袋。優點是全部一起防水,而且彼此沒有縫隙,背包體積可以收到很小,如果是用沒有隔間的桶狀背包,內部用防水打包帶,外部再加防水背包套,是我實驗過最萬無一失的防水法;缺點是找東西很累,要全部掏出來才能取物。

  4. 天幕

  某次上山不想帶帳篷,所以趁天氣好,到公園練習幾種天幕帳(Tarp Tent)的新搭法,想要調整出一款可以擋風、穩固、內部空間大,能讓兩人舒服平躺的設定。結果臺中雖然看來晴空萬裡豔陽高照,實際上卻吹起陣陣強烈的冷風,在空曠的草地搭天幕簡直是場折磨,甚至還因此還飛掉一根鈦釘,找都找不到

  後來轉移陣地到比較有遮蔽的樹蔭下,再度試了一款新搭法,但在強風吹襲下依舊一籌莫展。所以決定還是嘗試最熟悉的搭法吧,結果效果很不錯,難怪會是最受歡迎的設定,的確有它獨到之處。

  OK,我畫了一個很鳥的示意圖,而且很有可能會搞得更混亂,但我會儘量解釋清楚

  1. 將三個A點下釘

  2. D和E的拉環要向內移動到D-1和E-1後下釘

  3. 將登山杖頭撐住X點

  4. 從C點拉一條營繩往地上打釘

  5. 把兩個F點向外拉緊後打釘

  6. 將兩個B點向內翻折進去

  7. D-1和E-1拉環打繩後勾到F點的營釘拉緊

  8. 兩個G點可以打釘加強結構穩定性

  每個人都有習慣的搭法所以細節不盡相同,但都是使用同樣的搭設概念。建議多試試幾種方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設定。

  這款天幕帳之前用DD Tarps 4x4搭過,但總覺得比例太大了,兩個人睡太空曠。這次改用ISUKA OpenAir 2.9*3 搭設,比例就變得很好,裡頭兩人平躺後左右還有放置裝備的空間。除了無法將入口關閉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缺點,牢固、結實、抗風性強,內部空間大。

  其實若和和一些小廠的超輕量天幕相比,這款 ISUKA 尼龍天幕不算超級輕量,但它的用料很紮實,強度韌性皆足,是一款露營、野營、登山都可廣泛使用的配件,尤其適合做為多人團體活動時的炊事帳。

  天幕要儘量接近正方形,才能搭出這個樣式。

  這是搭設完成的樣子,使用一根登山杖就可以站起來了,而登山杖(帳杆)的高度決定了入口的大小。入口大,通風好,出入方便,內部高度足夠;入口小,擋風效果較佳,但得爬著進去,內部空間自然也較壓迫。

  天幕:548g(Isuka OpenAir 輕量天幕 290*300cm)

  地布:168g(Tyvek 泰維克)

  鈦釘:8g*7根=56g

  營繩:8g*3=24g

  登山杖:231g(MSR DynaLock Ascent 碳纖摺疊杖 120~140cm)

  總結

  打包重量:820g(全部不含登山杖)

  最小重量:628g(天幕+營釘+營繩),比我的 Zpacks Triplex 還輕。

  如果想要更輕更薄的天幕,可以自行上網搜尋評比,這邊我只提供搭設方法和心得。

  分享一下實際搭設心得出發前已確定降雨機率極低,所以可以放心使用天幕帳來過夜。其實如果是下雨天我還是會用自立帳啦,不過天幕帳的好處就是不管淋溼或反潮,要把它曬乾絕對比結構複雜的帳篷容易,收納的體積也小非常多。

  從側面看應該更能明白搭設的結構。另外,若是想要增加內部空間,可從內部在白色箭頭處頂一根收短後的登山杖(或是鈍頭的木棍),整體形狀會更美觀。

  接下來就是鋪設地布、睡墊和睡袋,然後把背包擺在兩側的空間。完整的前庭空間可以煮食,大開口可以直接看帳外的風景。

  如果嫌門口的營繩礙事,可以增加一支登山杖將繩子拉開,出入時就不需要閃那條繩子了。若是要關門,可以將兩條營繩鬆開後,用一個S勾將拉環互扣即可。

  當晚包場,加上朋友的帳篷,四頂恰好都是金字塔型帳篷。

  結論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帳篷要多輕有多輕,有錢就能買到,這是實話。但究竟要輕到什麼程度?或者為了輕量化而必須犧牲多少呢?這沒有終極標準答案,原則是不斷尋找替代方案,這次試過不OK,下次換個方法,總會調整出最適合自己(而不是最輕)的設定。

  二、睡眠系統:睡墊/睡袋/露宿袋

  我對帳篷的需求只是遮風避雨,Shelter要輕或重,會視行程決定,所以不管非自立、半自立或自立,甚至用天幕露宿我都可以接受,反而是裡頭的物件才是我急欲減重的目標。例如睡墊和睡袋,今年開始陸續汰換為新的品牌款式:

  1. 睡墊:Therm-A-Rest NeoAir UberLite 標準版,含收納袋實測244g

  2. 打氣筒:Therm-A-Rest NeoAir Pump Sack 打氣袋,實測96g

  3. 睡袋:ISUKA Air 280X 2℃ 睡袋,含收納袋實測589g

  總結新睡眠系統總重 929g,成功減重 559g!

  1. 睡墊

  黑色:Therm-A-Rest NeoAir UberLite 標準版2019舊款,R值2.3,含袋淨重實測244g

  黃色:Therm-A-Rest NeoAir XLite 標準版2020新款,R值4.2,含袋淨重實測367g

  我自己用黑色Uberlite,成功減重162g,R值也提高了;呆呆用黃色Xlite,僅只減重39g,老實說,呆呆的新舊睡墊重量幾乎沒有差異,但若是從R值來看,舊睡墊只有0.7,現在直接躍升到4.2,等於從l涼蓆升級到獨立筒床墊。而保暖度提升意謂我們可以捨棄原本有點重的攝氏-9睡袋,改用輕一點的適溫睡袋,等於又可從另一品項再偷點重量。

  收納後(睡墊+打氣袋)的體積如上,Uberlite可以收到極小,是我原本睡墊體積的三分之一!

  左邊是新款的多功能打氣收納袋,隨2020新款的Xlite系列睡墊附贈,重量是53g;右邊是舊款打氣收納袋,需要另外加購,重量是96g(所以一定要買新款才划算)

  下方舊款打氣口是透明膠片,對應舊款充氣閥;上方新款打氣口有附蓋子,開口較大,比較精緻,對應新款的WingLock 充氣閥。

  新舊充氣閥比較。下面的舊款相信不陌生,轉緊是關閉,轉松便可吹氣或打氣。上面的則是新款,外型明顯不同。

  這是2020新款NeoAir睡墊搭載的WingLock 充氣閥,大旋鈕讓你即使戴著厚手套也能操作,充氣速度更比舊款快了三倍,洩氣當然也更快,可抗衝擊、耐髒汙,甚至可以維修替換。

  一般來說,轉開黑色充氣閥後空氣便可雙向流通,所以打氣時速度要快,不能比洩氣慢。但新款WingLock多了一個Lock,就是那個有箭頭的開關,等於是雙重閥門,可以只讓空氣進去而不外漏,打氣變得超級方便,可以慢慢充、慢慢擠,不用擔心洩氣。個人覺得是五星級的新設計,要買NeoAir睡墊一定要買新款!

  新舊款的打氣法都一樣,套上打氣收納袋後,搜集空氣壓縮後擠進去睡墊。而這個打氣袋平常可以用來當收納袋,睡覺時可以鋪在睡墊下增加隔離保暖度,甚至可以塞進睡袋當作小板凳坐,符合輕量化一物多用的原則。

  第一次用Uberlite的感想是:超難收!要將尚有空氣殘存的睡墊,收到原廠小小收納袋的難度很高,一開始覺得非常困擾,甚至想要另外用大一點的收納袋取代。後來改用照片這樣的方式,要收睡墊時從底部開始卷,幾乎可以排掉95%的空氣,接著三段摺疊後就可以輕鬆塞進原廠收納袋了。

  2. 睡袋

  想換睡袋的原因有幾個:

  1. 原本睡袋保暖度非常好,舒適溫度攝氏-9,規格很不錯,但因為太暖了,所以常常只是當被子蓋,覺得有些大才小用。而且體積實在有夠大,加收納袋後重量達1,030g。

  2. 既然睡墊R值已經升級了,那我想睡袋可以不用那麼暖了吧?

  3. 最後,我發覺自己常常睡到發熱,羽絨外套根本穿不住。所以如果羽絨外套只在休息時才穿,那麼CP值實在太低,應該要把羽絨外套當作睡眠系統的延伸,讓它充分發揮價值,因此就不需要那麼厚重的睡袋了。

  綜合以上原因,更換的睡袋款式如下:

  綠色:ISUKA Air 280X,舒適溫2℃,800FP,含收納袋實測589g(成功減重441g)

  藍色:ISUKA Air 450X,舒適溫-6℃,800FP,含收納袋實測871g(成功減重159g)

  收納後的體積比較。左Air 450X/中Air 280X/右是塞進他廠壓縮袋後還是很大個的舊睡袋。

  睡袋平時不用建議裝到大一點的收納袋,讓羽絨可以維持蓬鬆度。照片是我將兩個ISUKA睡袋塞到舊睡袋收納袋的樣子。

  ISUKA用戶可以買專用的原廠睡袋收納袋。

  實際使用的照片,目前為止保暖度都很足夠,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野營地均能勝任。部分原因也得歸功於 MSR Access 2 的防護性,諸多因素加成,才能配置出這個舒適的設定。

  在山上用吊床睡覺也可以鑽進睡袋,這樣的午睡超級舒服!

  再分享一個小技巧,要是真的很怕冷,非常推薦買一個保暖的羽絨鞋套,類似上圖這款 ISUKA 羽絨營地保暖鞋。雖然還得多背190g,但自從呆呆用了類似款的羽絨鞋套後,怕冷的她已經很少喊冷了,這神奇的保暖效果絕對值得多背一兩百克上山。畢竟冷到睡不著對體力的影響,絕對超過這不到兩百克重量在身上的負擔。

  3. 露宿袋

  如果已經買好了睡袋、睡墊,卻依然睡得不夠暖,該怎麼辦?要知道,睡袋睡墊不是小錢,重新汰換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在此提供一個不花大錢的彈性解法:露宿袋。這是額外的裝備,也是一個保險機制,能在不更動原本設定的狀態下有效提升保暖度。

  我自己是用 ISUKA 輕量GORE-TEX露宿袋,搭配 ISUKA Air280X 和 Uberlite睡墊,一夜好眠。

  嚴格來說,露宿袋的用途是取代帳篷,用極精簡的方式在野外露宿過夜,所以它不屬於正統的保暖系統,因為防水,透氣度有限,有可能在內部形成反潮。但反正輕量化原則的彈性很高,不需要太拘泥形式規則,自己覺得舒服、可以接受就好了。

  不過因為ISUKA Open Air露宿袋所用的WEATHERTEC布料透氣度很好,露宿袋睡了幾次都沒有反潮,若有這層顧慮的人可以優先考慮Open Air款式。

  左:ISUKA 輕量GORE-TEX露宿袋,含收納袋實測重量386g

  右:ISUKA Open Air露宿袋,含收納袋實測重量512g

  如果覺得這兩款還是太重,可以改用緊急露宿袋,最有名的品牌當屬Adventure Medical Kits 推出的幾個SOL Bivvy款式。Escape款240g,Emergency款108g,都很輕,但是強度不夠,用過幾次就會崩掉,真的是僅限緊急使用的安全裝備。所以長遠來看,若想要使用得長久,就該選用材質強度更高的露宿袋。

  結論

  那如果加了露宿袋還是會冷咧?那就再套上雨衣雨褲吧,把所有能夠隔絕冷空氣的東西都用上,然後撐過那一晚,下山時再思考哪一樣裝備需要加強。目前我這套裝備就是透過反覆測試得來,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解法,所以我覺得最難減重的就是睡眠系統,就像腰間的脂肪一樣難纏,勢必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成功甩肉。

  三、炊事系統:爐具/鍋具/濾水/飲水

  1. 天然燃料

  最終極的輕量化炊事系統,就是使用天然燃料和基本鍋具,但生火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較高,撲滅火源後要恢復原狀的時間很長,不太符合效益。

  我想起在PCT遇見的這位老兄,據他表示,上路以來他從沒用過瓦斯,全用營火解決三餐。他身上有濃濃的柴燒味,入夜後不用地布,套進睡袋後便依偎營火睡覺。在美國這叫牛仔式露營(Cowboy Camping),也叫野地露宿。浪漫歸浪漫,但真的太費工了。

  他之所以能這樣用火,很大原因是美國相對較有彈性的用火規定,而且在國家園或森林區可生火範圍內,通常營地會設置石頭圍起來的火圈,僅限重複使用的固定範圍,降低用火衝擊。

  介於野火和氣罐爐頭之間的炊事系統是酒精爐組(左),或是搭配燃燒錠的輕量爐架(右)。我自己不習慣用酒精爐,燃燒錠則是不喜歡它燃燒的味道,所以斷然捨棄不用,想了解更多的人只能說聲不好意思,不在本篇文章的討論範圍。

  2. 系統瓦斯爐

  主力鍋爐組是 MSR Reactor 1.7L ,史上評價最好的高效率系統爐,煮水速度超快,實測500毫升大約兩分鐘就沸騰,1000毫升是三分多鐘,你的泡麵還沒熟,水就已經煮開了(等等,水沒煮開本來就無法泡麵啊)。

  重點是超省燃料,官方表示230g標準氣罐可以煮水22升,這和我的經驗相差不遠,一天煮水四升,總共可以撐六天,等於是24升的驚人表現。因為不需多帶佔體積和重量的燃料罐,所以雖然整組重量要500g,MSR Reactor 仍是長距離徒步和輕量化愛好者的鍋爐。

  但火力大也有缺點,那就是無法小火燉煮剛開始煮泡麵常常滿溢出來搞得很狼狽。後來才學會用悶燒的方式烹煮,只要水滾一下泡著,不熟就多滾幾次,不用幾分鐘就可以輕鬆開飯!但原廠不建議這種料理方式,畢竟它的強項是煮水,不是煮食,也因此我們只能用它煮水還原乾燥食物,沒辦法套用其他鍋子處理更多變的菜色。

  3. 瓦斯爐

  近來嘗試用 MSR PocketRocket Deluxe 防風火箭爐,搭配 MSR Trail Lite 2L 硬鋁鍋。

  爐頭僅重80g,搭載電子點火器,煮水一升只要3.5分鐘,官方數據是230g氣罐可以煮60分鐘,所以一罐瓦斯平均可煮17升,換算一天煮4升水量,可以連走四天沒問題;鍋子重250g,鍋蓋有小孔可倒水,鍋把可以摺疊收納。兩者總計330g,和 Reactor 系統爐相比,成功減重 170g!

  而且省瓦斯這件事情只在長距離時才有價值,如果走一天跟走四天都只用一罐氣罐,那使用 MSR Reactor 就不是為了輕量,而是為了省時。所以權衡之下,用攻頂爐煮水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平底鍋甚至這種方形鍋都可以用了,做飯方法可以更多元。

  特別推薦內建掛鈎的長湯匙,可以直接掛在鍋把上。

  自從用了 MSR PocketRocket Deluxe,我們比較可以用文火處理正餐。不過PocketRocket的火力不容小覷,偶爾還是會煮過頭而炸鍋,務必小心。

  清洗鍋具的步驟是先用衛生紙擦過,接著煮一點熱水把油分解後,將那鍋熱水泡一杯茶、咖啡或熱巧克力蓋掉油味,完全不需要清潔劑。

  4. 濾水器

  Sawyer Squeeze 是我第一支濾水器,出水量大,但不幸因為在雪地結冰而陣亡。

  後來改用Sawyer Mini,雖然出水速度慢了一些,但體積重量都縮水,可以直接套在礦泉水瓶上使用,看是要當過濾的容器,或是對嘴直接喝都可以,非常方便。

  那時候最常用這種容量一升的長型瓶子,重量輕又耐用,而且便宜,隨時可以汰換。平時可以插在背包兩側,方便檢查剩餘水量,要喝要濾也都很迅速。

  比較一下Smart Water和Sawyer原廠水袋的重量,雖然重了20克,原廠水袋只偶爾用作取水裝水的容器,因為我無法相信不透明的容器。

  現在使用的主力濾水器是中間的 Sawyer Micro Squeeze 高流量濾水器,重量62g,介於左右兩款之間。體積和舊款Squeeze相比大幅減少,長度也比Mini短一些,直接裝在水瓶上喝水更沒有阻礙,而且出水速度比Mini快很多,算是結合兩者優點後的改良品。

  Sawyer的中空濾心能過濾99.9999%的細菌(沙門氏菌、霍亂和大腸桿菌)、原蟲(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與100%塑膠微粒,等於杜絕所有會讓你吃壞肚子的東西。官方表示可以過濾10萬加侖的水,換算為378,533升,除以一天基本用量的4升,等於可以連用259年,Sawyer很大方,包辦你這三輩子的濾水量了。

  原廠包裝除了那個1升水袋,還有吸管、清潔用注射筒、清洗用轉接環,這些我都不會帶,但那個白色橡膠墊圈很重要,因為它很容易掉,要是遺失了會漏水,很不安全,要帶著當備品。*除非是長距離縱走,否則不需要帶針筒,回家後再用它清洗濾水器即可。

  平常就這樣收在背包兩側。

  5. 吸管水袋

  我自己習慣用水瓶喝水,方便計算剩餘於水量。

  為了輕量化,選用鴨嘴獸 Platypus Hoser 1.8L,重量是驚人的100g,超級輕!本體材質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無毒無味,不殘留異味,而且是100% BPA-free,可以裝進熱水,也有抗菌處理,比較不會發黴或滋生細菌。模組化設計可對應所有 Platypus 產品,例如外接濾水器、咬嘴防塵蓋,或是和其他容量的水袋共用吸管。

  至於一般來說大家最關心的塑料異味問題,憑良心講不能說完全沒有味道,但鴨嘴獸水袋已經是我喝過最沒有味道的飲水袋,而且在使用多次,並有乖乖清潔保養的狀況下,來自塑膠吸管的味道會逐漸遞,甚至水袋本體則是幾乎沒有任何異味了。

  分享一個悲劇性的插曲,剛拿到吸管水袋那天將它擺在書桌上,沒多久發現家裡牙齒癢的小貓在啃一個東西,靠近後才發現竟然是全新的水袋!上面留有這樣的咬痕我想是兇多吉少,於是又買了一組回家,這款只能當作紀念品。

  沒想到,最近一次上山我不信邪拿來用(當然有在家裡先測試),結果一整天下來竟然一滴水都沒漏!

  我把Sawyer的瓶蓋裝上水袋,它就可以變成一般的取水容器了,重量約42g。所以要提醒大家多帶一個瓶蓋,也許用得上。

  固定使用兩個 Platypus Platy 2L 鴨嘴獸水袋,一個只要36g,超級輕,上山必備,裝過難以估量的水,卻在智利的百內國家園被老鼠咬壞一個。心痛啊,那可是伴我們走過幾千裡的裝備。

  所以又去買了一個帶提把的 Platypus Platy Water Tank 2L 鴨嘴獸大開口儲水袋,重量是70g,稍重,但取水倒水方便很多,也可以打開夾鏈清洗內部,瀝乾的速度也更快、更方便。

  現在炊事系統的設定儼然成形!

  爐頭:MSR PocketRocket Deluxe,80g

  鍋子:MSR Trail Lite 2L,250g

  濾水器:Sawyer Micro Squeeze,62g

  水瓶:Smart Water 1L,38g

  取水袋:Platypus Platy 2L,36g

  吸管水袋:Platypus Hoser 1.8L,100g

  水袋吸管掛在帳篷縫隙,煮飯煮到口渴隨時吸一口。舒適!

  結論

  我和呆呆在山上習慣吃簡單一點,早餐一份熱食或冷食,中餐吃營養棒和乾糧,晚餐再一份稍微豐盛的熱食。把食材的重量和烹飪的時間省下,奢望的美食下山再吃就好,不必急著在山上享受。從實際情況來看,不攜帶過量食物可以減少廚餘的製造,而如果食物種類清爽簡單,多少能避免清洗油膩鍋具所間接產生的環境衝擊。所以如果大部分裝備都已經輕量化了,那可能要思考,下一個要減輕的應該是慾望。

  四、其它配件:登山杖

  剛開始爬山不仰賴登山杖,覺得自己身強力壯,哪需要這種輔助道具?後來才明白這觀念大錯特錯,因為如果使用得當,登山杖會像另外延伸出來的兩隻腳,而四隻腳爬山當然會比兩隻腳來得有效率。上坡時輔助出力,下坡時幫助膝蓋減震,還能增加制動力、穩定度,可謂一舉數得。

  養成使用登山杖的習慣,至今用過數種品牌,款式超過十種以上的登山杖,累積不少心得,因此歸納出一套評定登山杖的準則。

  一定要輕,因為太重不順手,不用時徒增背負重量。但輕的款式通常價格較高,建議忍痛買下去,好好保養、清潔,可以用很久。而且高價登山杖通常有零件備品可維修,長遠看來是划算的投資。

  無論收納方法是摺疊式、快扣式、旋轉式,因為各有優缺點,所以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選擇慣用和喜歡的款式即可。摺疊式體積最小,收進包包或帶出國很方便,但會受限於長度調整的彈性;快扣式快速方便,但收納後長度較長,攜帶不方便;選轉式登山杖可以做到非常輕,但使用時間一久會在關節處卡泥沙,導致阻力增加,直到它再也轉不開。

  手帶要服貼,材質要親膚,畢竟那是長時間接觸的位置,是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

  調整鬆緊度的快扣零件,必須是方便可調的結構。這相當重要,因為偶爾會發生快扣變松,結果已經把一部分身體重量轉移到登山杖,導致整支突然縮管!若是過危險地形會很恐怖,一不小心可能就摔下去了。

  舉例來說,這是MSR DynaLock Ascent Carbon摺疊杖,使用時把杖杆拉直後在這個點卡住,接著鬆開的快扣延伸上半部,直到調整至需要的長度再扣緊。但因為金屬會疲勞,這個快扣有時會變松,為了避免突發性縮管,使用者要常常檢查鬆緊度是否合用。

  這結構很像自行車的座管,尤其同屬碳纖維材質,不能松,也不能太緊以免鎖爆。所以我非常欣賞 MSR DynaLock Ascent Carbon 這個設計,只要轉動那個齒輪就可以調整鬆緊度,所以用MSR這款登山杖從來沒有發生縮管的問題。

  這齒輪有什麼稀奇的?如果你用過用十字螺絲鎖住,而且甚至得用平頭起子才能拴緊的快扣,一定會知道我看到這齒輪有多感動。出門在外,把螺絲起子帶在身邊的機率應該不大吧?

  MSR DynaLock Ascent Carbon,材質使用碳纖維再包覆Kevlar防彈纖維,所以這款登山杖可以加上雪擋,連強度需求高的雪地也能使用。而快扣鬆緊度的調整方式是我用過最方便的設計,單手就能旋緊不需使用額外工具。重點是,外觀設計得非常好看,紅黑底襯顯眼的白字,每次帶上山都會被山友稱讚一番。

  S米寸(100-120cm)收納後為36.2分,單支實測重量227克

  L米寸(120-140cm)收納後為44.5分,單支實測重量237克(竟然只多了10g)

  包裝會附上兩個阻泥板、兩個大面積阻雪板。

  另一個很棒的設計,握把處內建收納用的魔術貼。

  卷好後黏起來就可收得妥妥噹噹。

  手帶的材質也非常舒適親膚,長時間使用不刮手,而且鬆緊度很好調整。個人給它五顆星!

  結論

  站在輕量化觀點,登山杖當然越輕越好,但它畢竟是一項安全係數需求高的裝備,安全性必須凌駕一切條件,所以結構性和強度是先決,其次才是重量。所以這也是我對 MSR DynaLock Ascent Carbon 有如此高評價的原因,因為它滿足我所有對登山杖的期待:質量好、重量輕,收納體積小,而且手帶材質舒適親膚,外型又好看,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缺點。

  總結

  總結來說,這次的瘦身計劃成果如下:

  1. 庇護系統:1,860g-628g=1,232g (雙人登山帳 天幕帳)

  2. 睡眠系統:1,488g-929g=559g(舊系統 新系統)

  3. 炊事系統:500g-330g=170g(系統爐 衝頂爐)

  光這三套常用且必須背負在身上的裝備系統,已經成功減去1,961g,足足將近兩斤的重量。

  最後我想說,輕量化不只是數學問題,不是買新裝備後減掉幾克那麼簡單。最輕不代表最好,而最好不代表最合適,活用輕量化觀念,到野外反覆實際操作,歸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裝備系統,遠比一昧降低基本重量(base weight)來得重要。輕量化固然會犧牲一點舒適度,但千萬不能讓自己受罪,那可就本末倒置,失去接近大自然最重要的生活態度,也就是享受。

相關焦點

  • 傳統裝備打包和輕量化裝備打包對比
    傳統裝備打包和輕量化裝備打包對比作者: 驢火蛋花湯  來源:82642016-09-14 09:02視頻系列輕負遠行--看看外國玩家的夏季兩日紮營的背包裡都有些什麼教你如何正確測量背長,以選擇合適尺碼登山包的視頻
  • 解放負重 輕量化背包
    輕量化背包的概念已經不新,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家庭和年長者開始參加到徒步和野營的隊伍中間來,輕量化已經成為了戶外思想的主流。是什麼策動了這場輕量化裝備競爭?新型纖維以及保溫技術想當然地扮演了主要角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卻相當地簡單。人們追求更加舒適的穿著體驗,背著背包的時候,人們想要利用更多的時間來欣賞風景區,他們只想要攜帶足夠的裝備,而不是被太多的裝備所損傷。
  • 牧高笛全新「冷山UL」系列帳篷 為輕量化戶外保駕護航
    如果你已經不甘心於戶外一日遊,如果你想嘗試挑戰長線徒步或者多日露營,如果你渴望了解更多關於戶外裝備的知識,那麼你一定會聽到一個名詞——「Ultralight」,也就是「戶外輕量化」。 它是專業驢友們無比推崇的一種概念。
  • 超級說明書一一肩膀上的輕量化
    也許,是時候該了解一下什麼是輕量化背包了,背包的重量應佔人體重的10%到15%的份額,那麼如何把背包的重量降下來,讓人體感覺更舒適一些呢?連續幾天的徒步和野營,身上背負著超過23公斤的背包其實毫無必要,並且只要掌握一些知識,作一些計劃,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輕量化背包的概念已經不新輕量化已經成為了戶外思想的主流。是什麼策動了這場輕量化裝備競爭?
  • 輕量化心得:該減重的是裝備而不是背包
    這裡說的只是一種個人觀點,不是結論,也不見得適合別人。最近入了花崗巖烈火,1月1日輕裝一日行,負重8kg,回來後背三角肌一帶很疼,懷疑是新包沒有調好背負,於是在家把肩帶在背負上的前三個調節檔位都換了換,又調整了胸帶的高度,每次試背時都重新收緊重心帶,調來調去,總是感覺背著不得力,有下墜感。
  • 戶外課堂:戶外必備裝備大全
    戶外裝備指的是參加各種探險旅遊及戶外活動時需要配置的一些設備。為什麼要有裝備呢?是呀,為什麼呢?叫化子還有根打狗棍呢?哈哈!!中國夢登山隊在戶外運動的等級中,屬於幼兒園級別的。裝備要求相對簡單,但有些東西還是必須要的,還是需要投資的,總不能光著屁屁來吧,現在是文明社會啦。
  • OSPREY首款超輕量化背包 白熊銀狐系列
    今年6月底,OSPREY展出了一隻令人驚嘆的輕量化背包,60L僅重850克,Levity/Lumina在歐洲戶外展和美國戶外展上都得到了很多觀眾的關注。OspreyLevity/Lumina最核心的科技,是採用了一種NanoFly的材料。
  • 牧高笛戶外裝備亮相2014亞洲戶外用品展覽會
    2014年7月23日至7月26日,2014第九屆亞洲戶外用品展覽會將於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寧波市江北牧高笛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展位號B3410;帳篷區AT9700)將攜2014"山LOGO"秋冬產品全新亮相。亞洲戶外用品展覽會,簡稱"亞洲戶外展",是針對亞洲戶外用品市場創辦的專業展會。
  • 草原露營完整裝備清單
    &nbsp&nbsp&nbsp&nbsp大家覺得露營,一是麻煩,二是需要採購過多裝備,三是擔心不衛生不安全。事實上,在正規營地裡,露營既方便又簡單,成本也並不高。今天就一起來看一套完整的露營裝備方案吧!&nbsp&nbsp&nbsp&nbsp要進行野營、登山等戶外運動,便一定要充分認識裝備的重要性。
  • 簡單聊一下輕量化背包的兩種常見材料:X-PAC和Dyneema
    一、前言輕量化逐漸成為了戶外裝備的主流。任何一個戶外老驢似乎不應該對此有任何驚訝。只要你背著40斤重的背包走過一個簡單的2晚重裝路途,然後你背著20斤的背包,但是裝備功能一樣不差,再次走過一個簡單的2晚重裝路途,我相信你自然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 戶外露營裝備—帳篷的介紹
    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的朋友經常會用到的一件裝備就是帳篷。戶外玩的是一種心態,不要去過分的追求所謂高端的裝備根據用途不同帳篷大概分為以下幾類各色帳篷自動帳篷,無論是哪種自動帳篷,都適合戶外休閒,場地露營活動,不具備太深入的戶外活動。包括單層、雙層、等都不適合。市場上的自動帳篷從幾十塊到兩三百不等。
  • 戶外露營良伴:Snowline輕量化椅子體驗
    來源:新浪眾測作者:獨雨-謝柯才入戶外坑的時候特別喜歡去雪山之上,所以養成了每次戶外出行都會攜帶一把摺疊椅的習慣,可以坐在帳篷前坐看雲捲雲舒,享受那愜意的戶外時光。這期間體驗使用過較多型號的多種類戶外椅子,有輕量化的小馬扎、三角凳、也有可背靠的舒適性月亮椅,舒適的太重,太輕的又不舒適。一直在尋求一款各方面都均衡的戶外摺疊椅子,終於讓我在最近覓得這款snowline雪線Lasse Chair Light輕量化摺疊椅。
  • 完整露營裝備清單 一起去撒點野
    大家覺得露營,一是麻煩,二是需要採購過多裝備,三是擔心不衛生不安全。事實上,在正規營地裡,露營既方便又簡單,成本也並不高。今天就一起來看一套完整的露營裝備方案吧!小白們,要進行野營、登山等戶外運動,便一定要充分認識裝備的重要性。不提倡燒裝備,但是一些必要的裝備還是要有的,它們可以大幅提高你的出行舒適度和安全係數。
  • 第二次狼塔的感受以及輕量化狼塔的思考
    此時,高氣壓將純淨的高空風帶向地面,空氣清澈無比,是我行山多年來所遇的最美好的傍晚。今年我帶了一支10人小隊,其中8人達到了輕量化水平:6人是我鰲太的往期隊員,1人是沒有長線徒步經驗的大學生,還有1名副領隊。
  • 美國大兵為何要裝備輕量化攻擊包,它在作戰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眾所周知,美軍是多年來各國軍隊裡面裝備最好的,大到航母戰鬥群小如美軍公發的背包等,一個背包體現了美軍在應對不同情況時,所裝載的彈藥補給裝備等。圖中的美軍執行巡邏任務,背負的是公發攻擊包,以應對突發狀況。美帝王師的背包是一種什麼樣的包?
  • 2016年最熱門的3000~4000元戶外露營裝備推薦排行榜
    作為戶外行業從業最久、人氣最高的專業門戶網站,8264為您提供由用戶提供、小編精選的最專業戶外類點評排行榜系統,幫助您詳細了解戶外行業,找到您所需要的內容。唯一的一件TNF裝備。本款帳篷配色也很騷,搭建和拆卸過程很簡單全新,空間面積大,帳篷的款式,自我感覺很時尚。NO.2VAUDE Hogan SUL XP 2P雙人帳得分:9.2  詳情>>最新點評(來自@都市小沙彌):第一,該帳篷輕量化,適合個人重裝徒步,非常適合長距離穿越。
  • 我是登山新手,裝備要買哪些?迪卡儂值得入手的戶外用品推薦
    戶外品牌價位都好高!有推薦比較平價的登山品牌嗎?  我對登山裝備完全不懂,好怕買錯裝備不適用怎麼辦?  我是新手剛開始登山,有沒有性價比不錯的登山裝備可以先入手?  我和大家一樣也是從登山菜鳥開始購買裝備的,從一開始的租借裝備到購買平價、中價位,一路慢慢升級上來,雖然不是登山老手,但我想還是能給新手一些建議,減少花冤枉錢的機會,畢竟買錯裝備最貴!  今天我就以自己過去的經驗,來跟登山新手們分享有哪些裝備可以從先迪卡儂入手,如果你正在尋找性價比不錯的登山裝備組合,歡迎你繼續閱讀下去,希望本篇內文對你挑裝備有一些啟發。
  • 喜逢雙節 輕鬆出行 思凱樂輕量化技術性背包
    輕量化是現在裝備的主流趨勢,戶外早已抹去了沉重的傳統。思凱樂的天津店落戶奧城,再次為驢友帶來了新的戶外科技體驗,戶外的競爭也是科技的競爭,而今年思凱樂在曾總的帶領下推出了新的輕量化背包,本期小編就帶您一起欣賞一下這些背包。
  • 抓住夏天的尾巴去野 優質戶外露營裝備推薦
    戶外課堂:春暖花開 簡單戶外露營技巧總結戶外課堂到裝備庫中進一步了解High Rock海豹睡袋火楓300T「黃蜂」微型爐頭:輕量化是不少戶外裝備發燒友所追求的方向,往往不惜為了幾G的重量而砸下重金。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正是一款擁有2600瓦功率,目前全世界最輕的野營爐頭火楓FMS-300T「黃蜂」 。
  • 防水又輕量,戶外輕旅不可或缺--凱樂石山嶽飛織衝鋒衣
    衝鋒衣可以說是戶外裝備中較為重要的一環,目前衝鋒衣的特點越來越向輕量化發展,能夠讓戶外愛好者有效減負,從而給衝鋒衣一個重新的定位。輕量化的裝備無論是對于越野,攀登,滑雪來說都會帶來很大的便利性,也能夠為其他裝備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