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李家澍
每年12月,數百萬學子走進考研考場。這其中,必有一隻戰鬥力爆棚的隊伍——他們來自曲阜師範大學,山東唯一一所設於縣城的本科院校。
從十幾年前的76%,到如今的80%,這所高校一直保持著超高的考研率,背後有什麼原因?數千學子為何毫不猶豫選擇這一奮鬥路徑?
一群路燈下背書的學生
12月7日晚7:20,夜幕籠罩下的曲阜小城,行人寥寥。而在曲阜師範大學,卻別有一番景象。
記者首先來到被神化為「通宵自習室」的西聯教室。燈火通明的平房外,不少考研學子正捧著書本,在路燈底下,念念有詞。
「還有十幾天就考試了,挺緊張的,用『起早貪黑』形容我們一點都不為過。」講述起自己的考研備戰史,生命科學學院2017級學生劉歡歡頗有感慨地說,天蒙蒙亮就已經到自習室,晚上11點才回宿舍,匆忙洗漱完睡一覺,再次開啟新一天衝刺。
談及「考研基地」的傳聞,劉歡歡笑著說,「這是外界對我們的誤解。他們只看到學校考研率高,但如果深挖每個人的內心會發現,並不是學校逼著我們考研,而是在曲園受教育後,我們心底萌生出了想要變更好的想法。」
「剛來曲師大,我就看到每一個角落都有人在學習,這對我震撼很大。」站在一旁的徐宇忍不住告訴記者,來到這裡之前,他以為大學就是求學路上的終點,畢業後就能踏入社會參加工作了。但在曲園這種氛圍下,他油然而生出一種上進心,「我想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將來。」
「其實我這種學習狀態,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自己學習。現在考研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一大早,所有人都起來了,自己也被帶動著起床。到了晚上,教室裡很多人在自習,你就不好意思先走。」
「有光的地方,就有人讀書」,西聯教室的一面灰牆被粉刷成了黃色,上面幾個黑色大字遒勁有力,燈光下愈發醒目,仿佛在「見證」著學生的成長。
一位途徑此處的老師介紹,無論早晚,只要走在校園裡,都能見到一個個學習的身影,這也是最打動他的地方。
一棟沒暖氣的溫暖小樓
趕在12月8日7點前,記者再次走進曲阜師範大學。只見教室前、草叢邊、亭子裡、廣場上,處處可見高聲誦讀的學生。
他們之中不全是考研人,也有大一大二的學生。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歷史二班學生莊亞婷介紹,對她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這種氛圍下,想不學習都難。
漸入深冬,黃綠色的楊樹葉,夾著青葉香氣灑落下來。偶有師生打這兒經過,留下一地感動。
教學樓裡,記者能想像到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考研人的身影。走廊裡擺滿了各式簡易桌子、馬扎,這些大都是學生網購來的,佔地小,對他們來說便攜又實用。
「今天也要加油鴨」,小字條上寫有學生留給自己的鼓勵。桌子上擺有檯燈、水杯、時刻表、寫有密密麻麻文字的筆記本、考研政治背誦筆記等各類考研資料,有的還在一旁放了三大盒咖啡。
一面半舊玻璃上,用大紅膠帶貼成的「超越自我,自強不息」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走廊裡,全副武裝的學生們背書聲連連。路人行經這裡,他們甚至顧不上抬頭看一眼;教室裡,一堂有關微生物學的課程正在進行。
當問及學生背書會不會影響到上課時,剛下課的一位老師說,從不會有任何一位老師,會因為走廊裡背書聲音大、影響到自己上課,而去指責學生們。
時下,曲阜最低溫已達零下3°C,但教學樓旁一棟沒有暖氣的辦公樓走廊裡,卻格外溫暖,有學生在過道上背誦。
研究生處處長李兆祥向記者解釋,「學生努力,老師用心。像我們這棟辦公樓,每晚都有學生背書。夏天老師們會主動把自己辦公室的門打開,讓空調涼空氣出去。冬天同樣會把空調暖氣散出來,學生在過道上就能暖和一些了。」
握著書本的學生們,時而睜眼閱讀,時而閉著眼背誦。他們有的站在走廊裡,有的坐在馬紮上,成為校園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一個高考研率背後的故事
一組官方數據顯示,曲阜師範大學2017級畢業生8694人,研究生報考率在80%左右。而2016級畢業生的研究生報考率同樣超80%,30%以上被各大院校錄取,被錄取的研究生,考取985/211以及各大科研院所的學子佔到了40%。對這所設學縣城的普通高校而言,高考研率、高錄取率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考研率高不是偶然的。」教務處處長胡凡剛分析,從生源結構來看,八成以上的曲師大學生來自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他們承載著家庭的希望、甚至家族的期盼,他們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每個人都想在社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對農村出來的學生來說同樣如此。而考研不需要靠任何人,靠自己努力就能獲得一個優勢地位,這也無可厚非。」研究生處處長李兆祥認為。
「社會上對我們學校的考研率很關心,其實造成我們學校考研率高的原因有很多,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就是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換句話說,現在上大學已經普及化了,要想在社會上謀得一個好職位或好發展,學生可能還要在本科基礎上繼續深造,讀研考博。」
提及「一入學就考研、動手能力差」的外界傳聞,胡凡剛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山東舉辦了八屆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曲師大獲得了連續六屆雙料冠軍。
胡凡剛回憶,把關過程中,揚州大學一位擔任本科教學技能大賽評委的院長,說要到曲師大校園走走看。「他在校園裡拍了好多照片,說從沒發現哪一所學校將『有光的地方,就有人讀書』印證得這麼好。」
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正運坦言,紮根於孔孟故裡的曲師大,非中心城市的地緣劣勢很明顯,但學生們骨子裡都有種「犁牛之子」的精神。
「晚上走在校園裡,經常會看到一群路燈下讀書的孩子。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對家長來說把孩子交到這裡放心,而老師內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種自豪,因為這是我們的學生。」楊正運說。
歷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建陽介紹,很多學生報考曲師大,就是本著曲園學風來的。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何時,校園裡都有人讀書的主要原因。
一次爭議聲浪後的反思
對曲阜師範大學而言,「考研基地」一度成為揮之不去的標籤。面對外界傳聞,學校師生如何看待?
「2015年以來,全國碩士研究生的報名人數屢創新高。其實對於考研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能力,從而成為國家的多元化人才,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學生通過繼續深造來充實自我,為社會做出更大更多貢獻,這有什麼不可以呢?」在胡凡剛看來,無論別人如何冠名,只要老師們立德樹人、做好本職工作,這就足夠了。
「只要你在陽光下就有影子,就有人議論你的影子長短。」李兆祥認為,按照自己的步調,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至於別人怎麼評價,不要去管它。在這個過程中,只要老師努力了學生受益了,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對於別人的評價,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李兆祥說,其實,來到曲師大就能看到手不釋卷的學生,這其實是一種風氣,更是一個文化積澱和傳承。
「研究生資源是國家的公共資源,因此我們的學生考研沒有錯。」教育學院院長唐愛民認為,大家要做的是為這些孩子感動鼓勵,而不是諷刺挖苦。
其實早在2015年,時任曲師大校長的戚萬學在新生開學典禮致辭中曾提及:對於有人曾稱曲園為「考研基地」,我給予的是七分自豪三分堅定。
戚萬學說,自豪的是,在全國性的大考乃至統考中我們有這樣多優秀的學生步入「985」、「211」高校、中央直屬科研院所深造;堅定的是,他們沒有臵身並認識這所充滿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的學校,不知道這所鄉村設學的大學有多努力,這所大學的人有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