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米作為一款經典窩料,得到眾多釣友的一致認可,不同於其他成型的商品窩料,酒米的組成成分多樣、配方眾多,並且有極強的針對性,所以不少資深釣友都會結合當地的水情、魚情摸索出最合適的酒米種類。回到釣友的問題,「66度的酒泡製酒米,氣味太濃是否能釣到魚?」不管是酒米主材、配方如何,但酒米泡製過程、誘魚原理基本一致,筆者結合自製酒米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看能否解開釣友心中的疑惑。
1、酒米中的「酒」在酒米泡製中所起到的作用
2、酒米中「酒」的度數問題
3、延伸:酒米泡製過程中的其他細節
酒米中的「酒」在酒米泡製中所起到的作用
「酒米」的字面,只有酒與米兩個字,其實酒米的材料組成遠比字面豐富得到,比如一般泡製的酒米,除去基本的酒與米外,還包括添加劑、藥酒、蜂蜜、甚至還包括其他特定誘魚物質如維生素B2等。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功能與這些物質息息相關。
首先酒本身的氣味,模擬水下氣味環境。通常泡製酒米所用的都是高度麯酒,即糧食酒,散發出一股濃厚的醇香。深秋、冬季原本埋沒淤泥深處的植物根莖、枝葉已腐爛、發酵,漸漸會有乙醇氣體的揮發,釋放淡淡的醇香氣味。棲息在水草處的魚在接觸過程中,逐漸接受,乃至最後喜歡。所以酒米再次攜帶這種氣味時,不會引起魚群的排斥,驚擾魚群。
其次利於其他物質的溶解。像酒米中的促使添加劑、誘魚藥酒,特別是藥酒中所從丁香、山奈、白芷等香料萃取的誘魚物質,它們是很難溶於水的,但恰能溶解到酒中,所以酒這裡扮演了一個載體的作用,最終再將溶解其中的各種誘魚物質滲透到米顆粒中,增加它的味型和誘魚能力。
再者酒創作了一個良好的反應場所、環境。包括各種誘魚物質、蜂蜜、載體米等,短時間不會充分融合的,需要時間的累計。而酒恰恰創造了一個這樣的反應場所、環境,利於它們直接的充分接觸、融合、乃至滲透,通常用玻璃容器密封,經過24小時或幾天時間的反應,酒米的誘魚效果得到保證。
酒米中「酒」的度數問題
上文介紹了酒米中的「酒」在泡製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扮演的角色。但並非所有的酒都有這樣的作用,它需要一定的要求。除去前文提到的多數「酒」是麯酒外,還有一個酒的度數問題。
一般泡酒米,用的都是高度麯酒、糧食酒,比如筆者泡的酒米都是的53度的高度酒,原因有兩點:一是高度數的酒,味道更濃厚,在水體的穿透力強,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能夠周圍水域的魚群誘集到窩點。二是溶解度、萃取能力與酒的度數密不可分,簡單地講高度數的酒具有明顯優勢,在密封保存時,高度數酒能夠有效促使各物質以微量分子的形式與載體米進行充分接觸,而低度數就能力則相對弱了許多。
綜上所述66的高度酒,建議最好是糧食酒。當然酒的用量也是關鍵,一般而言1斤米需要100-200毫升的麯酒,至於具體數值與「米」的種類、酒米的配方、目標魚的種類等都有關係,需要結合經驗、情況而定。
延伸:酒米泡製過程中的其他細節
泡製一款誘魚、留魚效果佳的酒米,酒的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項,其他材料組成、細節同樣重要,下面分享幾個常見、容易出現誤差的細節。
首先是蜂蜜的適應。與人的認知不同,酒米添加蜂蜜的主要目的,並非為增加添加甜度,否則真不如直接加入紅糖,即便宜、甜度又高。其實更多是利用蜂蜜的粘稠性將各種誘魚物質包裹,緊密接觸載體米,加速各種誘魚物質的滲透,縮短泡製時間。但蜂蜜添加適量,過多的蜂蜜,容易吸乾水分,造成蜂蜜的板結、成塊,這樣也不利於誘魚物質的滲入。
其次是藥酒的使用。通常一款酒米的配方需要長時間的實用、摸索,但有釣友使用過程中,總有多加的衝動,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藥酒不同與餌料,寧少勿多,過量容易造成氣味太衝,造成死窩的發生。
最後是添加劑的搭配。與藥酒誘魚慢、留魚長不同,各種促食添加劑入水後,發窩快但留魚時間通常較,因此泡製酒米時多與酒米搭配使用。也正是發窩快,所以不宜過量使用,量大容易引起魚的排斥,不僅誘不到魚,還迫使魚遠離。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酒在酒米泡製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接著對酒的度數問題,展開了分析、討論,不難看出66度的酒泡酒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前提是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最後對酒米泡製中經常容易被忽略、卻關鍵的幾個細節做了描述。筆者認為酒米泡製對於釣魚人而言,雖然需要技巧、經驗,但裡面充滿了樂趣,釣魚人閒暇之時,不妨一試。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