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兩孩」的實施讓億萬家庭有了新的選擇,但很多家庭因此產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和糾結,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家人對是否要二胎的意見不一致,特別是老人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生,讓寶爸寶媽們很是苦惱。
從表面來看,生不生二胎就是家庭的一個選擇,但其實這既事關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又在一定程度上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影響和意義較為深遠。因此筆者從常見的幾個角度整理了一些參考要點,希望寶爸寶媽們在做選擇之前認真考慮,充分研究,權衡利弊,共同守護祖國的花朵。
每個家庭應首先明確的準則,就是關於生育及子女教育的一切,唯有夫妻自身有決定權,其他任何人都無權左右、強迫。
過日子,就是兩口子和孩子之間的事。
男主人娶的是媳婦,而非嶽父嶽母;女主人嫁給的是老公,而非公公婆婆。
最重要的是,多了一個孩子,時間精力和開銷都要加倍,而這些有誰會幫忙分擔呢?即使當初說好了分擔,人也是會變的,到最後只能自己承擔。
因此,對於雙方老人、親戚及其他身邊人的說法,都無需有任何糾結。做到這一點,考慮問題時也就明確了。
常聽到一種說法,兩個孩子互相有個伴,孩子不孤獨,很多家庭將此作為生二胎以及動員的理由。
實際上,從孩子成長發育來說,孩子小時候最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帶來的安全感,這一點誰都無法替代,卻恰恰最容易缺失,有沒有兄弟姐妹作伴並不十分重要。
況且,當大人帶著孩子外出玩樂,以及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自然會有和自己關係好的玩伴。
太多的家庭,在生了二胎之後,由於生活壓力不堪重負,不得不通過犧牲對孩子的陪伴的時間來尋找出路維繫生活,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還有的人會說,多個孩子將來能互相照應。
在孩子小的時候說這些為時尚早。
小時候關係好,不代表一直都會好。孩子們成家立業後,上有老下有小,面對重重壓力,自家的生活都在艱難維繫,哪還有能力照應對方呢?都是各顧各自力更生,就算想互相照應,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也許其中一個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條件,但人都會變,有了錢會不會馬上想著幫兄弟姐妹,都是未知數。
再有,小時候在家中,在父母的監護下,孩子們之間的感情比較純真。而長大後自己掙錢養家時,面對各種利益,能變成什麼樣誰都無法預知。
筆者出生在城市普通家庭,家中多年來遇到過各種困難,甚至到過吃穿都犯愁的境地,父母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生活條件都不錯,不但沒人主動幫過我們,還生怕連累到他們。
最保險的,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自己將來有更強的賺錢能力和生活能力。因為,人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
有些家庭覺得,多一個孩子,將來可共同贍養父母,互相減輕負擔。
誠然,獨生子女贍養雙方父母的壓力確實不小。從理論上說,多一個孩子,各自的壓力會減輕一半。但是,但是,這僅僅能說明理論成立,實際情況可完全是兩回事。
不管家裡有幾個孩子,將來在贍養父母方面能否共同分擔,有太多主觀與客觀因素,錯綜複雜。
例如,孩子們之間的感情如何?成家立業後能否保持以前的感情?是否都會孝敬父母?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如何......如此等等,都充滿著太多未知數,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去想這些,有點太為時過早。
現實中,太多的家庭,儘管有好幾個孩子,可家裡家外大事小情全是一個人忙前忙後,還經常吃力不討好,其他兄弟姐妹不聞、不問也不管。
所以,關鍵是父母從小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對父母保持感恩的心。
一是時間和經濟條件能否滿足,這是重中之重,務必三思後行。相信大家都清楚現如今養育孩子的模式早已不同過去,因為時代變了。
基礎的吃穿、有病治病、按時上下學已無法支撐孩子的成長,從最基本的生存到人生的去向,就取決於家庭教育;要從小培養獨立性、思考力、預見能力、行動力、擔當精神等綜合能力,才能讓孩子在未來具備更好的生存能力。
可見,只有兩人具備足夠的時間精力才能滿足孩子的養育。
同時,增加一個孩子就會增加相應的經濟支出,要全方位評估是否具備條件。
二是大寶是否發自內心地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這關係到家庭的和諧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可通過情景引導、案例分享、悉心溝通等多種方式,讓大寶看到美好的一面,真正發自內心地期待弟弟/妹妹早日到來,給自己增添歡樂。
三是必須保證做到一碗水端平,這事關孩子的健康成長。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區別對待是家庭和諧、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殺手,必須無條件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會遭到嚴重傷害。
前兩年,有一起案件觸目驚心:14歲姐姐用菜刀殺死親弟弟並投屍河中,庭審時居然一臉平靜。警方在調查中發現,姐弟倆在家中從小就受到明顯的區別對待,對姐姐嚴苛對弟弟寵溺,童年的創傷留下了心理陰影。
那天深夜,弟弟起床上廁所時看到了姐姐偷偷躲在被窩玩手機,姐姐害怕弟弟跟爸爸媽媽告狀,因為可以想像如果爸爸媽媽知道了自己偷玩手機,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和處置。姐姐既害怕又情急,於是發生了悲劇!
總而言之,要不要生二胎完全在於自身的選擇,不為任何其他人。家裡增加一口人,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務必考慮周全再行動,只要四個字:量力而行。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