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學即將迎來120周年華誕之際,茲定於2016年9月25日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舉辦四川大學120周年校慶暨第六屆海峽兩岸高校書法名家邀請展與書學論壇。
會 議 日 程
9月25日 展覽開幕式、論壇 星期天
上
午
8:00
賓館門前乘車,前往展覽地點
展覽地點:四川大學美術館(江安校區)
9:00-10:00
展覽開幕式
地點:四川大學美術館
議程:黃宗賢院長主持開幕式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致歡迎詞
臺灣華梵大學黃智陽教授致辭
海峽兩岸高校書法名家邀請展發起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陳勝凱教授致辭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何應輝主席致辭
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講話並宣布展覽開幕
參觀展覽
10:00-10:30
論壇代表合影留念(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10:30—12:30
第一組
會議主題發言(15分鐘/人,其中發言10分鐘,評議及提問5分鐘)主持人:胡抗美 侯忠明 劉元堂 王永正
評議人:侯開嘉 劉守安 陳志平 張炳煌 劉宗超
發言人1:黃智陽 臺灣華梵大學教授
兩岸書法教育 — 從沈尹默到莊嚴的承傳
發言人2:朱友舟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散卓筆考辯
發言人3:曹建 西南大學教授、中國書協理事
書法發展與國家文化戰略
發言人4:張愛國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對中國書法技法的幾點新認識
發言人5:劉清揚 西華師範大學教授
陳克農書法篆刻藝術研究
發言人6:劉燦銘 東南大學教授
書法新資源的當代創
發言人7:王佳寧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中國現代書法的精神內涵
發言人8:王書峰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當代章草在展覽書家與學者書家中的呈現與遞嬗
——兼及對章草研究的梳理
下
午
14:00—16:15
第二組
會議主題發言(15分鐘/人,其中發言10分鐘,評議5分鐘)
主持人:曹建 孟兆懷 朱友舟 林嶠
評議人:胡抗美 劉清揚 金玟廷 程代勒
發言人1:侯開嘉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從顏體書法在元代的際遇談起
發言人2:陳維德 臺灣明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試析張瑞圖與黃道周的書法
發言人3:陳志平 暨南大學教授
東瀛訪學散記二則
發言人4:劉宗超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書法在現代社會的文化使命
發言人5:張其鳳 東南大學教授
當下書法創作無法漠視的歷史情境
發言人6:張永亮 鹹陽師範學院教授
大眾化時代書寫
發言人7:陳勝凱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現代狂草創作
發言人8:唐楷之 廣西藝術學院教授
文化博覽 多元融合
發言人9:楊德明 樂山師範學院教授
張大千書法研究
發言人10:林書傑 清華大學博士後
漢字在西方的三次經歷
16:30—18:05
第三組
會議主題發言(15分鐘/人,其中發言10分鐘,評議5分鐘)
主持人:陳維德 劉清揚 劉元堂 唐楷之
評議人:侯開嘉 陳志平 張炳煌
發言人1:胡抗美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節奏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發言人2: 蘇金成 上海大學教授
當代書法創作論
發言人3: 楊亮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
表象與還原—兩種不同取法觀念下的碑學還原
發言人4:劉希龍 臨沂大學教授
關於中國書法線條審美意味的幾點思考
發言人5:李放 鄭州大學教授
試論推進書法學科的升級發展的必要性
發言人6:閉理書 廣西師範學院教授
略論楷書藝術創作的局限性與趨向
發言人7:曾德宏 宜賓學院副教授
齊白石蜀遊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
發言人8:馬健中
東漢吳房長張汜請雨摩崖石刻
18:05-18:20
論壇閉幕式
地點:四川大學藝術學院A1-11多媒體教室
議程:黃宗賢院長作論壇總結並致閉幕詞
主辦單位: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
承辦單位: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
協辦單位:
域上和美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
書學論壇議題:
1、中國書法創作的現狀與未來走向
2、書法教育與文化傳承
3、書法研究的熱點問題評述
展覽時間:
2016年9月25日9:00(開幕式)—9月30日
展覽地點: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美術館
論壇時間:
2016年9月25日
論壇地點: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藝術學院A1-11多媒體教室
參展單位:
中國書法家協會、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東南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廣西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河北大學、湖南第一師範、暨南大學、蘭州大學、樂山師範學院、聊城大學、臨沂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曲阜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四川文理學院、華梵大學(臺灣)、臺南大學(臺灣)、臺灣淡江大學(臺灣)、臺灣明道大學(臺灣)、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灣亞洲大學(臺灣)、臺灣藝術大學(臺灣)、西昌學院、西華師範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鹹陽師範學院、宜賓學院、鄭州大學、中關村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美術學院、中南大學
參展作者:
蘇士澍、何應輝、戴躍、戴衛、林嶠、閉理書、曹建、陳聖凱、陳維德、陳志平、程代勒、鄧寶劍、杜忠誥、方建光、洪權、侯開嘉、侯忠明、胡抗美、黃智陽、黃宗義、解小青、金玟廷、李放、李恆濱、李晟、林進忠、林書傑、劉燦銘、劉格林、劉清揚、劉守安、劉希龍、劉亞梅、劉元堂、劉志超、劉宗超、羅紅勝、呂金光、馬健中、孟兆懷、蘇金成、唐楷之、王佳寧、王書峰、王永正、王嶽川、王忠勇、肖三喜、蕭世瓊、謝和平、徐利明、徐慶華、楊德明、楊帆、楊磊、楊亮、葉俊、葉培貴、張愛國、張炳煌、張其鳳、張永亮、曾德宏、朱書全、朱天曙、朱友舟
前言
正值我校120周年校慶之際,第六屆海峽兩岸高校書法名家邀請展暨書學論壇在我校如期舉行。該展覽及其論壇最初由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發起,先後在廈門大學、徐州博物館、臺北紅館、四川大學、廣西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了五屆。這次盛會, 是為校慶獻上的一份傳統視覺文化大餐。以此為契機,兩岸攜手,推動兩岸高校書法及其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共同為傳承中華文化,做出實際努力。
中國書法,淵源悠久。東漢許慎,曾言「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中國文字,源於先民之取譬自然萬象而成文,又孳乳衍生而成字。三代而魏晉,我國文字數易其體,籀篆分隸,正行藁草,體有萬殊,雖各各不同,然漢文字無不展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筆法折曲無處不顯先民神採。魏晉至今,無論古代君王、士民,或是近代以來的現代知識分子、國家精英,皆無不在修齊治平的理想下,傳承民族道德,研習前賢舊文,踐前言而行新知,又餘事以濡染翰墨,於是,書法發展人才輩出,風格創新各造其極。孔子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以載道,書亦載道,書法線條的方圓曲直,章法的分間布白,詮釋著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思想,所以,我們又講,書法是中國哲學中的哲學。
這次展覽及其論壇,我們共收到100餘幅作品,都是精品力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他們是兩岸高校及其書壇極具創作實力和學術影響力的書家。展覽及其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兩岸學術交流的一次高端文化對話,更是兩岸一家、同文同根的實際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講:「兩岸本一家,是無法割捨的命運共同體」。展覽及其論壇一屆又一屆的舉辦下去,兩岸文化交流源源不斷,永遠昭示著命運共同體的不可分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當不辱使命,勇於擔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繁榮不懈努力。
謝和平
2016.8.18
閉理書 略論論楷書藝術創作的局限性與趨向
陳勝凱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現代狂草創作
陳維德 試析張瑞圖與黃道周的書法
陳志平 東瀛訪學散記二則
鄧寶劍 論董其昌的筆法觀
方建光 從「極力造做」到「無意合拍」——關於王鐸的臨古作品及相關的幾個問題
洪 權 二十世紀碑學觀念之嬗變及書風呈現透析
胡抗美 節奏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黃智陽 兩岸書法教育 — 從沈尹默到莊嚴的承傳
林進忠 與古為新的書藝傳承探索
林書傑 漢字在西方的三次經歷
劉燦銘 書法新資源的當代創新
劉格林 書法藝術與口腔醫學
劉清揚 陳克農書法篆刻藝術研究
劉希龍 關於中國書法線條審美意味的思考
劉宗超 書法在現代社會的文化使命
馬健中 東漢吳房長張汜請雨摩崖石刻
蘇金成 當代書法創作論
唐楷之 文化博覽 多元融合
王嶽川 海外書法現狀與書法文化外交
蕭世瓊 論王羲之《蘭亭序》之真偽
楊德明 張大千書法研究
楊 帆 由《說文解字》的幾個版本論到篆書創作中的字書運用
楊 亮 表象與還原 ——兩種不同取法觀念影響下的碑學筆法
張愛國 對中國書法技法的幾點新認識
張其鳳 當下書法創作無法漠視的歷史情境
張永亮 大眾化時代書寫
曾德宏 齊白石蜀遊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
朱友舟 現代書法的一些認識2、散卓筆考辨
陳勝凱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現代狂草創作——新草書
曹 建 書法發展與國家文化戰略、形神兼重_書法的未來發展趨勢
侯開嘉 關於王蘧常章草書史定位的斷想
李 放 試論推進書法學科的升級發展的必要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四川大學120周年校慶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周年慶
川大歡迎您!
部分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