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流行歌曲給 土耳其 許下了浪漫的化身,一場貨幣危機則讓 裡拉 匯率降到歷史新低,此刻正是來一趟星月之行的最好時機了。橫跨亞歐大陸的 土耳其 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幾乎每個英雄時代都離不開這片沃土的滋養。從特洛伊木馬計到兩次西波戰爭,遠古時代的 土耳其 在波斯帝國的版圖之內,一直是大流士薛西斯們攻略 希臘 文明的先頭戰地;延續 亞歷山大 王朝的徵服年代, 羅馬 帝國成為影響最大的世界帝國,而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出現,這片陸地的盡頭誕生了世界的中心——君士坦丁堡,東 羅馬 -拜佔庭帝國的千年之都;直到1453年被穆罕穆德二世攻破, 伊斯坦堡 從廢墟中涅槃,見證了奧斯曼帝國近600年的興衰;隨著一戰的失敗,奧斯曼帝國徹底滅亡破碎,但他的國家主體以 土耳其 的形式保留下來,續寫著歷史。這次旅行的主要行程從中部的 卡帕多奇亞 到西南面的 愛琴海 沿岸,直至終點 伊斯坦堡 。 土耳其 的東南部與 伊拉克 敘利亞 接壤, 西北 部與北 高加索 地區交界,並不適合普通遊客的出行。
直飛 伊斯坦堡 後轉搭國內航線,到達 開塞利 機場,發現迎接我們的是一場高原大雪。地處安納託利亞高原的山區,這裡冬天往往會有跨月的雪季,而我們恰恰遇上了......漫天飛舞的雪片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的機場路面。對於我們,這樣的雪勢是讓人欣喜不已的,要知道在 上海 一場半個上午就會消融的雪景也會讓朋友圈滿滿刷屏的。
中東 的雪景真是令人心醉神迷,高聳的宣禮塔在雪色的映襯下顯得尤為突出,沐浴在漫天的雪花之中,白色替代了黃土,純淨了整個世界。兩年前在 安曼 也遇到了一夜 白城 ,但遠不如此番的雪勢,進入山群,積雪越發厚實了。
踏在沒腳的積雪中,令人興奮不已,深處的厚雪已然及膝,原本有些許嚮往的 雪鄉 之行也被實現了,只是出發時遠未料到如此天氣,單薄的外衣不禁令人瑟然。
一片蒼茫下,綿綿群山中,出現了聳立的 石柱 ,我們進入了 卡帕多奇亞 的核心地域—— 格雷梅 天然博物館。所謂的天然博物館,其實是這片區域的統稱,遠古時期這裡南邊是活火山,巖漿和巖灰冷卻凝固後形成厚厚一層凝灰巖。年長日久,凝灰巖在陽光的暴曬和風霜雨雪的侵蝕之下,鬆軟的部分剝蝕殆盡,在地上形成峽澗溝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巖洞。比較堅實的部分殘留下來,則形成千姿百態的巖石。後期這裡的崎嶇隱蔽的地勢成為了人們躲避世權的最好去處,多次成為基督徒的避難傳播之所,悠久的人文歷史融入這些神奇地貌之中,形成了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 格雷梅 小鎮為中心,周邊各個山谷中隱藏著無數神奇的故事和傳說,被後人冠以各種名字,比較出名的有「愛情谷」,「鴿子谷」,「玫瑰谷」,她們與三大要塞石堡,上百座巖石教堂,龐大的地下城,一起構成了這座天然博物館。
蘑菇頭狀的石筍起初是零落的一兩根,緊接著越來越多,很快就布滿整座山谷了,這裡就是「愛情谷」無疑了。據說這名字來源於隱晦的比喻,形容這些突兀的 石柱 如同是愛情升華的人體產物……
在我眼中,這裡的一切似乎把一個遙遠的傳說化作了現實——納尼亞傳奇——白女巫治下的冰雪魔法世界。漫山遍野的積雪中隱藏著至高的城堡,無數的奇幻生靈出沒於林雪之間,身後的石屋就是那半羊人的居所,溫暖的爐火驅趕著周遭的寒意……這似乎也更符合這些 石柱 的另一個名稱——精靈煙囪。
白雪覆蓋了原先崎嶇坎坷的路面,每柱煙囪頂上都披上了素妝。冬日的 卡帕多奇亞 一改雄偉壯闊的氣勢,反顯得神秘幽靜。這樣的淡季中鮮有遊客,若是偶然有人走入雪境深處,會被樹上的松鼠砸下成塊的雪球嚇退,她們在冬日的悠閒不想就這麼被打擾了。
山谷四周的群山是極好的觀景臺,隱身在山坳中的小鎮一覽無餘。白雪覆滿了屋頂,整個鎮子似乎沉睡在這片神秘之境中,等待著春天的復甦。
從山谷裡可以望見高處的烏奇薩要塞,這座平地 上高 起60米的巨大巖石,經過自然風化和人工開鑿,成為了當年定居者最好的防禦工事,也成了如今的自然藝術品。通向高處的石階早已被覆雪封住了去路,沒有人會在冬季去打擾這座沉睡的巨石,靜靜地遠望他那雄偉的身姿吧。
轉過山頭可以看到烏奇薩要塞的正面雄姿,實則分開的兩塊巨石交錯成影,在周圍十數座錐形石座的拱衛下,更顯得氣勢磅礴。
烏奇薩要塞附近是著名的鴿子谷,山谷的巖石上布滿了石洞,都成為了鴿子的棲息之所。每到傍晚,會有大批鴿子回巢的壯景。而冬天的厚雪則把這些石洞給徹底隱藏了,只看到成群的鴿子停留在山谷間,時不時地群飛而起,若是有人撒上一把鴿糧,更是會引來驚濤駭浪,無數的鴿子從四周蜂擁而來,在這寒冷的季節,糧食對他們而言無疑更為珍貴。
讓鴿子谷頻繁出現在網紅照片上的,除了這裡的鴿群,還有當地人特意裝扮的兩棵小樹。樹上掛滿了 土耳其 人的護身符——藍色之眼的吊墜,每當停留在樹枝上的鴿子飛走時,隨著樹枝的震顫,那些藍眼睛也會一陣擺曳,不禁令人有些悚然。
土耳其 的藍眼睛又稱惡魔之眼,來源於那位蛇發美女美杜莎之眼。這位 希臘 神話中的女妖能將任何直視她眼睛的人變成石像,最終被英雄帕修斯所斬殺,頭顱則被獻於 雅典 娜,保留在盾牌之中。而這樣一種令人膽寒的物件,竟然成為了 土耳其 人的護身符。當地人相信,被邪惡之神盯上就會有厄運上身,於是他們隨時帶著模仿惡魔之眼的藍色眼狀護身符,用以吸引邪惡之神的注意,逃避厄運。 土耳其 人還認定藍眼睛會為主人吸收邪氣,要經常更換,以免邪氣溢滿妨主。看來一枚吸滿邪氣的藍眼睛能成為一部恐怖小說不錯的開端了。
山谷中除了烏奇薩要塞,還有兩座堡壘——厄古普和 奧塔 西薩。 奧塔 西薩城堡被周遭的小鎮所包圍著,猶如衛士般守衛著小鎮,在對面的山腰,可以俯瞰整座小鎮依偎在城堡下方,沐浴在落日的餘暉之中。
若是在春夏,駛著越野車,穿梭在小鎮的道路中,或者登上 奧塔 西薩城堡遠眺,想來都是極美妙的,而如今的素色銀裝卻也是難得一見的奇景。這或許正是 卡帕多奇亞 的曼妙之處,無論哪個時節,都能發現最特別的景象,卻也一定會錯過她美麗的另一面……人生亦不是如此,珍惜當下的美好,才是最值得的。
作為舊時基督教避世傳道的所在, 格雷梅 地區散落著數百座大大小小的教堂和修道院, 奧塔 西薩城堡附近的山谷中隱藏著一座巨大的修道院遺址——醫院修道院。
醫院修道院的名字自然得自於她曾經的主人——醫院騎士團。作為創建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時代的三大騎士團之一,醫院騎士團起初以救治朝拜者和戰士的目的建立,逐漸壯大,形成獨立的教會政權。在 羅德島 和 馬爾他 島的守衛戰中讓 土耳其 蘇萊曼 大帝連連碰壁,以騎士之名守衛著自己的信仰。十餘倍的懸殊戰力的圍城困守,仿佛現實中的魔戒米納斯提力斯之戰.....醫院騎士團沒有被異教徒擊敗,卻滅亡於拿破崙之手,如今只剩下兩處治外法權的建築維持運營,不過千百年來還是在各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這座修道院正是他們當年在 土耳其 榮光歲月的見證。
修道院的入口被一人高的積雪沒住了,不過陸續前往的遊客挖出了一條雪道,順著雪道可以進入到這座古老山體建築的內部。
修道院內部已然空空,只有牆上還留有一些石刻的壁畫和空置的龕格。斑駁的 馬爾他 十字是醫院騎士團的標誌,當年的形狀與現今的略有不同,經過數百年的演化才成為如今的四V造型,但她所彰顯的騎士之名卻永久流傳,八個向外的頂角代表了他們的騎士精神:忠心,虔誠,誠實,勇敢,榮譽,無畏,仁慈,敬教。
走出修道院,夕陽照射在外牆的山體上,泛出奇異的色彩,仿佛穿越去了 約旦 的 佩特拉 古城,也許這裡的山體與那座玫瑰之城的巖石多少有些相似,所以這裡的山谷也被叫做玫瑰谷。玫瑰谷最漂亮的落日在對面的山巖,可以看到餘暉下整片玫紅色的山石。
我們似乎有些晚了,遠遠望見整片泛紅的山谷,待趕到山腳,落日似乎已經逐漸失去了光芒,山體也逐漸恢復了本色,從雪色中微微泛起幾縷紅暈。
冬天日定然無法坐在山腰的長凳上邊喝紅茶邊賞落日了,凳子也早就埋沒在積雪之中了,只剩下賣堅果的老者守著攤位。不過落日的餘暉還是美美的渲染了大片雲彩,也是令人心醉神迷的……
隨著日落,我們也準備回酒店休息了, 卡帕多奇亞 有著舉世聞名的特色酒店——洞穴酒店,這裡的山體和諸多舊時洞穴都被開發利用,建造了大大小小遍布山谷的旅店。遠遠望去,雪山中隱藏著點點燈火,這正是我們的入住所在。
整個酒店還是挺大的,層層道道有好幾重,庭院中還矗立著巨大的拱門, 中東 地區有不少這樣的城堡式度假酒店, 卡帕多奇亞 的洞穴城堡則更具獨特風情。
進入屋內,發現洞穴裡的環境比我們想像得好上不少。原本以為這裡會重現 延安 窯洞旅店的潮溼壓抑,但卻完全多慮了。足夠開闊的空間,溫暖的空調,讓我們很快就驅趕了身上的寒氣與潮溼。躲在舒適的洞穴內,看著窗外的雪景,真是愜意極了。不過整個房間的屋頂和牆壁都是石料,不時地會在床上留下一些足跡,倒也是奇特的體驗。
無法在溫暖的洞穴中睡上一整天真是有些遺憾,可惜我們凌晨5點就要起身, 卡帕多奇亞 最著名的活動——熱氣球的魅力更是無法阻擋。開闊的視野,奇特的地貌,長年的經驗使得這裡成為世界最熱門的熱氣球聖地之一,每份 土耳其 的旅遊畫報中都少不了她的身影,然而雪季的熱氣球,卻是不多見的。導遊一直沒有確認飛行的 成功 性,當然即使錯過卡帕的熱氣球,在平原地區的 棉花堡 同樣會有另一次熱氣球的機會。我們早早地起身前往營地,凌晨的雪地中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不過等候大廳提供著溫暖的 土耳其 紅茶。工作人員無奈的等待著指揮中心的信號,據說此番的大雪讓半月以來只有3天開放飛行。
終於等到了能夠起飛的信號,營地上的各家熱氣球公司蜂擁而出,清晨的雪原被瞬間打破了寧靜。
巨大的熱氣球躺在雪地上,燃燒著的氣瓶不斷地鼓入熱空氣,龐大的身形開始慢慢直立起來。
被幸運女神青睞的我們也走出等候大廳,向集合地點行進。積雪已經及膝,沒有特殊雪地裝備的我們只能沿著前人的車軸或腳印前行,深怕一腳踏下積雪去丟了鞋。營地上的熱氣球已經陸續架起來了,開始起飛前的最後檢驗。
熱氣球的載客籃可以容納20個人,但在空中顯得極為渺小。
爬進大籃子,就要開始我們的飛天之旅啦。
隨著熱氣球緩緩升空,視野漸漸開闊起來。積雪覆蓋著 卡帕多奇亞 崎嶇嶙峋的山谷,少了一些奇幻,卻也多了一分寧靜。淨藍的天空中點綴著幾枚熱氣球,緩緩地飛行,眼前景色如同畫布般柔和自然,而我們的氣球也同樣點綴在他人的畫卷之中……
隨著 日光 逐漸擴散,升騰而起的熱氣球也越來越多了,空中呈現出一片非凡的熱鬧。
當熱氣球升到高空,駕駛員會逐漸熄滅燃燒裝置,讓熱氣球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飄行在空中,之後每隔一會兒,打開一半,熱氣球便會在新補入熱空氣的推動下慢慢轉向,我們也就能觀賞到360度的空中美景了。
笑容滿面的駕駛員,他上方的四個金屬容器就是燃燒推進器,既可以控制高度,也能推進飛行。
冬季的卡帕雪原真的是極冷的,清晨的高空更是極端。即便我們全副禦寒裝備,頭頂的燃燒裝置也能偶爾送來溫暖,但沒有準備雪靴還是讓我們凍僵了雙腳,真是痛並快樂著……
藉助距離變幻,來幾個有意思的抓拍吧,感覺比抓拍金字塔這樣的靜物有趣多了,一不小心可愛的氣球就從手指間躲過去了。
前方是精靈洞穴了,彷佛看到無數的精靈正在溫暖的洞穴中享受爐火,欣賞著窗外的雪景,時不時的放飛一枚熱氣球,來傳遞他們之間的秘密交流......這或許也是 卡帕多奇亞 熱氣球最特色的景觀了。
即便已經過去數月, 卡帕多奇亞 的熱氣球之旅依舊時時出現在回憶之中,純淨的藍天,廣袤的雪原,崎嶇的山谷,繽紛的氣球,以及那些躲在暗處的精靈,無一不在你心中留下永久的烙印......
在 卡帕多奇亞 高原,除了嶙峋的谷地和漫天的熱氣球,另一個奇觀就是地下城了。其他國家也有不同類型的地下城堡或是地宮,但在這片高原下發掘出來的地下城,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迄今為止,這裡已經被發現的地下城多達36座,很多地下城都入地數十米,數層建築可以容納上千人甚至更多,這些地下城的入口往往都很隱秘,巧妙的隱藏在各種山體之間。
我們要去的卡伊馬克勒地下城是最大的地下城之一,這座40米深的八層地下城市,可容納一萬人居住,早在公元前的赫悌人時期就已經開始挖掘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安納託利亞高原的赫悌人是這片土地上最早的霸主,他們在公元前1595年洗劫了巴格達 ,終結了巴比倫第一王朝。他們也曾一路殺向 北非 ,與 埃及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展開空前決戰。直到公元前13世紀,赫悌人的王國毀於腓尼基人的海上入侵和自身內亂,被亞述帝國所吞併。如此算來,卡伊馬克勒地下城估計也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了。
卡伊馬克勒地下城現在開放的區域有5層,模型展現了地下城的部分結構,猶如蟻穴般深入地下,當時人們建造地下城的原因估計是躲避高原的惡劣氣候,也沒有如此龐大的規模。但在公元2-3世紀古 羅馬時期,基督徒們為了躲避當局者的追殺,躲入地下城並擴建了整座城市。當時正值 羅馬 帝國最為強盛時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地中海 成為帝國的內海,對於新生的基督教也基本處於 懷柔 政策,但到了狄西烏斯,瓦勒良,戴克里先時期, 羅馬 帝國對於基督教的迫害達到頂峰,直到君士坦丁大帝的即位,才讓基督教得到了發展復甦的機會與空間。這裡的地下城成為了基督徒們最好的的避難所和發展傳播的區域,入口隱秘,適宜居住,方便逃生,感覺這裡是赫悌人為基督教留下的人間天堂。
進入地下城的 入口 通道 ,走入盤旋的石梯後就進入了只可勉強供一人通過的窄道, 通道 時寬時窄,大部分時間只能彎著腰或蹲著前進。一個個迷宮般的房間相互連接,一直蔓延至地心深處, 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復 雜多 孔的巨型 瑞士 乾酪,到處都是洞。地下的溫度幾乎是長年恆溫的,雖然外面大雪紛飛,但裡面也有15度左右,穿著厚衣服鑽上一會兒就微微冒汗了,而夏天時外面炎熱,入洞後還需要披上外衣。
整個地下城遺留下來各種生活的痕跡,發掘者也標註了各種空間的當年用途,大部分是生活起居和貯存食物 淡水 的房間;也有一些有著特殊的功用,這是當時的酒廠,還留存著一些釀酒時用到的石質器皿,葡萄酒在基督教中有著特殊含義,也是重大的儀式中不可缺少的。
教堂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在 格雷梅 地區的山谷中建了各種教堂,但每座地下城裡也一定有基督徒每日禱告的聖地,這裡已經沒有任何聖像或是壁畫的痕跡,只留下一些壁龕或者祭臺。
當時的人還智慧地發明了巨型石頭控制的大門,用滾軸開關,危急時刻可以將隧道完全封閉阻擋外面追捕的敵人,石球上有留有石孔,可以插入石杆來控制滾動方向。
雖然是地下好幾層的空間,空氣卻沒有想像中差,地下城所設計的通風還是很不錯的,整座城市都有自上而下全面貫通的通風井,要滿足數千甚至上萬人在裡面居住,整個工程的改造和擴建令人嘆為觀止。
地下城裡最大的困擾是燈光昏暗,借著少許的照明完全無法拍攝出漂亮宏大的照片,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這個龐大工程的雄偉之處,而對於基督教來說,這也是當年得已留存延續的重要聖地。
卡伊馬克勒地下城鄰近 格雷梅 小鎮,其實 卡帕多奇亞 的這些景點都圍繞在 格雷梅 鎮周邊,並以此命名, 格雷梅 小鎮也是大部分遊客落腳的中心點。我們第一天拜訪的精靈煙囪和周邊的山谷,統稱為 格雷梅 國家公園。而在這片山谷中則因為被發現了大量石窟教堂和珍貴壁畫,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稱為格雷梅 露天博物館。
整個 格雷梅 露天博物館區域有30多座石窟教堂,這些教堂最初就是那些躲進地下城的基督徒修建,他們將山體鑿空建造教堂,內部都有彩色壁畫。這些壁畫經歷了8-9世紀拜佔庭帝國的「破壞聖像運動」以及後期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有的全部被毀,有的將人物的臉部刮去,很多都已經斑駁不堪,但還是能夠很好地還原當時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文化,是難得的留世珍品。在入口處的介紹欄中,整理了露天博物館中關於耶穌一生的壁畫,這些壁畫分散在各個石窟教堂裡。很多是日後各大教堂神像畫卷的起源和靈感。能認出其中的一部分:第一排畫作分別是祈求,天使報喜,約翰進入 伯利恆 ,馬廄聖誕,三使來朝。第二排分別是逃出 埃及 ,復活拉撒路,耶穌進入 耶路撒冷 ,洗禮,耶穌帶門徒上山顯聖容。第三排只能認出前四幅,猶大背叛,最後的晚餐,釘上十字架,以及聖 巴塞爾 。為了保護壁畫,大部分的石窟教堂內都不能拍照,加上大雪覆山,幾乎很難從外觀分辨這些教堂的不同了。
聖 巴塞爾 禮拜堂(Aziz Basil Sapeli),是為出生在 開塞利 的聖 巴塞爾 而建的,他是卡帕多細亞最重要聖徒之一。
蘋果教堂(Elmali Kilise),原來的南面 通道 已經封閉,入口在北面的一條隧道裡。
蘋果教堂中保留了大量的的壁畫,之前介紹過的大部分畫作在這裡都可以找到,這裡記錄了耶穌的15個生活場景,3個來自童年,2個來自成年,10個來自於神跡和復活。除了壁畫,很多內部裝飾和十字架都是用紅色赭石直接劃在巖石上,這一技術在這一片的教堂中很常見。
聖巴巴拉 禮拜堂(Aziz Barbara Sapeli)。據說 聖巴巴拉 是三世紀 羅馬 帝國小亞細亞的一位富有商人的女兒,她歸信了耶穌基督,拒絕了一樁包辦婚姻,因此惹怒了她父親,被鎖在一座高塔中。最後跳塔殉道,化身為聖,並成為礦工、武器製造者和煙花製造者的守護人。在 捷克 的礦工小鎮 庫特納霍拉 曾經拜訪過雄偉的聖芭芭拉大教堂,整個小鎮以她為尊。
整個 格雷梅 最英式的教堂,教堂的圓柱和十字架平面圖沿襲了11世紀的傳統風格,同樣使用了赭石在巖壁上刻畫。
黑暗教堂(Karanlik Kilise),是 格雷梅 露天博物館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個教堂內部窗戶很少,光線暗淡。而正是由於這種暗淡的光線,教堂內的壁畫才得以完美保存。這裡也是唯一個需要另收費的景點,每人15 裡拉 。教堂的入口是通過北面的一條蜿蜒的山道,教堂裡有三座墳墓,最裡面有保存完好的壁畫。
從說明中可以看到許多 格雷梅 地區的珍貴壁畫都來自於黑暗教堂,最出名的莫過於那幅《最後的晚餐》,看慣了達 芬奇 的巨作,這裡有最原始的出處。
黑暗教堂裡為了保護壁畫同樣禁止拍照,但估計淡季很少有人進入拜訪,門衛見我們來到居然主動問我們拿過手機拍了一圈給我們,他給我們拍照時,我們還是驚愕的,回來才發現背後的那張也是著名畫作《祈求》,人們面對基督舉起雙手,代表人類的懇求。整張畫作保存完好,也被印在黑暗教堂的門票上。
教堂中央圓頂是耶穌基督的畫像,四周有四個小穹頂,裡面是四位天使長:加百列,拉斐爾,米迦勒,烏列爾。
《耶穌受難》和《猶大的背叛》也保存的相當完整。 羅馬 人和猶太教徒給了猶大30枚金幣讓他出賣耶穌,在克西馬尼花園,猶大通過擁抱耶穌,向衛兵指認了耶穌,耶穌被捕。
聖 凱薩琳 禮拜堂(Azize Katarina Sapeli), 凱薩琳 是4世紀早期的著名學者,傳說中她時常勸阻 羅馬帝國皇帝迫害基督徒,最後自己也被斬首。1100年之後,聖女貞德稱 凱薩琳 在其面前顯靈多次。
走完 格雷梅 露天博物館前可以在石洞中的商鋪歇歇腳,在雪景中喝一杯 土耳其 咖啡。傳統的 土耳其咖啡會使用沙盤加熱,咖啡粉研磨較細,並不濾渣,沉在杯底,這是喝慣了美式拿鐵的國人很難接受的口味,不過濃鬱的咖啡香和肉桂香料令人回味無窮。
卡帕多奇亞 地區保留了部分基督教徒,也集中了大部分的教堂,這在 土耳其 境內已經很少見了,奧斯曼帝國600年的統治和後期的民族互換,使得 土耳其 99%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這裡作為當年基督教火種留存的源頭之一,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參考。兩天的行程已經讓我們盡情領略了 卡帕多奇亞 的無窮魅力,自然奇觀,氣球之旅,人文瑰寶,甚至茫茫雪景都令我們記憶深刻,離開 卡帕多奇亞 ,我們也將告別白雪,進入溫暖的海岸沿線,了解更豐富多彩的 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