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資料圖: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簡介: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2014年度人物推薦理由:

2014年10月4日,星雲大師辭去擔任20多年的國際佛光會總會長。七十餘年來,星雲大師先後在全球創建了200餘所寺院,16所佛學院,24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還先後創辦了美國西來大學、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五所大學。星雲大師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

相關焦點

  •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
    但其實唯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曾有記者就「你最大的快樂是什麼」這一問題問過許多人,李嘉誠的回答是「在不被人認出的情況下,獨自悠閒地到公園去轉一轉」;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在不被別人打擾的情況下,同妻兒老小一起到小餐館安靜地吃頓飯」;黛安娜王妃則說「不需要刻意喬裝打扮,沒有記者盯梢,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逛一逛商店」。
  • 出世與入世!
    >請點擊上面 ↑↑↑↑ 藍色的文字「眾善奉行』,免費訂閱!平臺每天為您分享甘露法語,福慧增上,共成菩提! 研究佛學,了解小乘佛教的理論,付之實踐,可以了生死,達到出世之目的。了解大乘佛教理論,付之實踐,必能激發入世的精神。出世是獨善其身的自利行為,結果只能證得清淨無為的涅槃解脫。
  • 「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太虛大師提出,佛教不應該消極避世,而應該推行教制、教產、教理三大革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佛教開創人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這說明,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佛教怎麼能脫離人間而存在呢!
  • 他是如何看待入世與出世的?
    誦習教法,旁及經史百家之學。二十二時,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師嗣法臨濟,兼承曹洞,戒行嚴謹,威儀具足。1949年,東初老人抵臺,同時將中國佛教會招牌遷到臺灣,投法藏寺創辦《人生雜誌》。
  • 既無出世之能耐也無入世之精明的星座
    你心有不甘卻只能妥協,生活給你一巴掌,你也只能笑著忍下。十二星座中,有一些星座既無出世之能耐,也無入世之精明的,讓我們來看看都有誰吧!巨蟹座:甘於平淡巨蟹座的骨子裡其實是有一點懦弱的,他們對權力有著自己的渴望卻難以伸手觸及到權力的頂峰。空有一番理想,卻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實現。
  • 淺析何為「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北宋大文豪,詩人蘇東坡曾言:以出世的態度入世。這也正是我心之所向也!這句話也一直影響著我。我理解如下(一)出世、入世首先是人生態度!不管是誰說的,都是看你以什麼樣的心境和行為在這滾滾紅塵、俗世客棧中過完這一生。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天道》如何把出世佛學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邏輯心內求佛
    出世佛學,入世佛學,我佛如來,佛本是道,(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可以參悟智慧的法門,而非天道、大道)入世的佛修的是心,出世的佛修的是普渡眾生的智慧。丁元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最終一人擔下了所有,他不在乎,他在乎的那個人不在了,佛看起來無情,那是大愛無邊,看似簡單無情更有情,切莫著了佛相(人像之佛)。
  • 姜中宏: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做人
    但老師並沒有嚴厲地批評他,反而和顏悅色地對他說,日本侵略中國,就因為他們有六七百萬噸的鋼鐵、汽油、炸藥,這些都是化學產品,學化學就可以知道用硝酸硫酸能煉鋼,可以做炸藥,有了石油飛機就能飛。「一個國家是否昌盛就看化學是否發達,我相信你是愛國的,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到全班最好。你要想讓我們國家強盛,就要化學好。」在這次談話之後,姜中宏便好像變了一個人,從此愛上了化學。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全詩通過淺顯的描寫,抒發了對客人的真摯情誼,表達了無論欣賞風光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都不應該輕言放棄的哲理,是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表面是說客因輕陰欲離去,他在做挽留,其實有其更深層次的意思,不妨把輕陰看作人生路上遭遇的坎坷曲折,為人處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裡的客就代表了那一類做學問幹事業不持之以恆,遇到點挫折和失敗就喪失信心,止步不前或打退堂鼓的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世間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星雲大師:曾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偷公案」,其內涵令人茅塞頓開
    在當今佛教界,星雲大師可以說是一位得到公認的大德高僧,其1927年出生於江蘇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從小跟著佛教徒的姥姥生活,12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剃度出家。到了21歲的時候,他就做了南京華藏寺的住持,綬記為第48代臨濟宗正式傳人。1949年,星雲大師經人介紹去了臺島,開始致力於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以及弘法事業的推動。
  • 人民日報悅讀:以出世態度幹入世事業
    問題的癥結就在這裡:知足才是人生快樂之本。   求利求名不過是眾多人生目標的一種,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一生都被名利、輸贏所縛,那人生必將是難以快樂的!記得讀過明代文學家朱載堉寫的《山坡羊·十不足》:「逐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了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作者運用誇張手法描繪了一個慾壑難填、貪得無厭的「十不足」形象。
  • 寧肯消滅原子彈,也不能消滅慈悲——訪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我看宗教有5個分級:人是最基礎的,人道、儒家、基督教是一方面;再有就是講出世的,就是道家——老子莊子、佛教的小乘。佛教多一個菩薩道,就是自救救人,自度度他,有入世的精神,出世的心。入世和出世要聯合起來。佛光山,你說我很入世吧,我們也是很簡單的生活;你說我們出世,我們都很熱心為世間服務啊。這叫什麼?就是人間佛教。
  • 薩蘇看臺灣之三:女弟子追憶星雲大師的「詭詐」
    著名作家薩蘇先生作為代表團中的一員,將會用作家特有的筆觸記錄這次臺灣之行的方方面面與點滴感悟,從而讓大陸的讀者更好地認識我們美麗的寶島——臺灣。  星雲法師,這個名字在今天的僧俗兩界,都有些遁出紅塵的神異感覺.
  • 由「本是青燈不歸客」一詩看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
    這首詩是拼湊而來,但是每一句又都有或複雜、或簡單的出處和來源,也可藉此窺探詩人這位「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頗有感悟。我們來做一個比方,如果換做我們自己,用極樂淨土換一杯酒,你會做出什麼選擇?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選擇真是太簡單了,一定會選擇遠離喧囂,超然物我啊。同樣的選擇在詩人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或許有人說,這詩人本來就是凡心未了。其實不然,越是不了凡心的人,越是希望了卻凡心,越是會抓住解脫的繩索不放手。
  • 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智者,陽光的普通人
    開始的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於是她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她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進退的禮節。 孟母這才定居下來。隨著孟子長大,學會了六藝,最終成為一代大儒。
  • 何永福|以出世的態度過入世的生活
    ——羅曼·羅蘭出世或者入世,是關於人生選擇永恆的話題。有人選擇出世,相信能貼近自然不負生活.有人選擇入世,相信熱血打拼才是人生的主旋律.而有的,來去隨心,自由灑脫,浪漫逍遙。何永福:生於北京。1996年他不安於單純做設計,下海創業開辦廣告公司,擔任董事長總經理。2006年又創辦傳媒學院,擔任院長。從一名設計師成長為企業家,教育家跨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