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流水線創作模式,挑戰「金牌編劇」?
「堪比美劇」是近年常常聽到的一個詞彙。說一部電視劇好看,懸念迭起又沒有什麼邏輯漏洞,就會被粉絲套上「堪比美劇」的光環。在本屆上海電視節影視節目市場的一個展位中,一群年輕人稱他們的劇本幾乎都能「堪比美劇」,因為他們的創作方式和美劇一樣,走的是工業化流水線。幾個小組分工合作,有點負責審核邏輯,有的分配戲份,甚至精確到「形容詞組」、「動詞組」。他們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單獨某個人某個組寫劇本,我們不行,但是組合在一起,工廠出品的劇本品質不亞於國內知名編劇。」
這個叫做「劇本工廠」的公司,今年第一次亮相上海電視節,也是業內第一個以美劇創作模式為賣點的編劇機構。對於目前憑藉個人積累搞創作的編劇而言,「工廠」模式的出現無疑將帶來一種刺激。影視研究學者則表示,「工廠編劇」的最大對手是圈內已經成名成家的「金牌編劇」,但很多金牌編劇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有自己的團隊或工作室。選「名聲」還是選「品質」,最終採納哪家的劇本,決定權在投資方和觀眾。
一天可生產一部20集電視劇
劇本工廠的展位在電視節影視節目市場中並不顯眼。相比請來大腕明星助陣,或者有精美海報的影視機構,產品只是「文字」的劇本工廠,展位顯得相當「簡陋」。現場唯一的多媒體設備,是一臺正在「念」劇本提要的MP3。不過,正是這個劇本工廠,卻號稱自己將為國內電視劇市場帶來新的創作模式。
「你到了我們的辦公室,就能聽見噼噼啪啪下雨一樣的打字聲。」劇本工廠的「工頭」總編劇洪海濤告訴記者,劇本工廠的主力是20多個平均年齡20多歲的年輕人。開足馬力時,幾乎每天都能出一部20集電視劇二三十萬字的劇本。之所以叫做工廠,是因為他們的創作方式,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裝配」。
劇本工廠的創作流程分為起頭、大五、小六、收水、結尾等幾個步驟。相應也形成若干個不同「工種」的小組。
首先,工廠根據客戶的要求或者成員自己的想法,為一部電視劇起頭。有了主要人物之後,大家就給他編故事。「故事來源五花八門,可以是昨天晚上鄰居說的,也可以是坐在公交車上想出來的,每人寫一個故事500字。
然後由專門的一組負責,把故事放進劇本大綱裡去。」洪海濤說。分集大綱形成後,就由一組負責寫「大五」,然後另一組接手寫「小六」。所謂大五是每集40分鐘的電視劇,必須有5處推動故事的矛盾。「小六」則是每個矛盾中必須有6個看點。一集5大矛盾30個看點,則保證電視劇幾乎每分鐘都有吸引人的地方。「小六用的故事很多就是之前每人寫的500字。這樣一集劇本就有1.5萬字的規模。這時,劇本就轉到了『收水組』」。收水組負責將劇本中的水分去掉,精簡故事衝突。水收得厲害時,1.5萬字的劇本曾被收到只剩幾千字。最後,調整組負責挪移組合全劇中的各個衝突,讓劇本不至於一塊太緊一塊太松。形容詞組和動詞組,則負責修飾語言動作。最後收尾前,邏輯組還將核對全部的劇情,避免出現前後矛盾。
「去年11月我們註冊成立公司,之前我們幹的是編劇『槍手』,『客戶』中也有不少名編劇。」洪海濤表示,之所以從幕後走到臺前,是因為看到影視劇市場日漸成熟,也想闖一闖。打出美劇創作模式的旗號,是希望年輕的團隊在產業鏈的上遊創意環節立足。
金牌編劇,個性無人能敵
工廠標榜的美劇創作模式,在美國的影視劇創作中已經存在數十年,舶來品模式是否能在國內市場成功,電視劇業內人士表示尚需市場檢驗。
一位電視劇導演告訴記者,「劇本工廠模式的優點在於便於調整,可以隨時修改劇情。而且相比一位編劇,『組合拳』的創意、智慧、周密程度都可能更勝一籌。」不過另一位電視劇導演卻告訴記者,工廠出品的劇本很可能會出現雷同。一樣人員構成一樣的生產模式,編劇工廠的「原創產品」很可能會風格單一。
與此同時,影視研究學者告訴記者,美劇創作模式「生產」的中國影視作品,其實觀眾早有接觸。「很多名編劇背後也有一個類似工廠的團隊或工作室在運作。」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聶偉對記者說,「工廠編劇」要挑戰的最大對手是這些已經成名的金牌名編。以個人姓名為品牌的「金牌編劇」其背後是個人才情和寫作技巧的積累,尤其編劇的個性經歷,以及對人性的感悟和關照,都不是普通「流水線」能夠製造出來的。「流水線模式突出的優勢是對矛盾衝突、敘事方式的把握,但是講故事的技巧再好,依舊需要故事本身內容的充實感人。」
參照海外劇本工廠的發展經驗,學者認為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國內的劇本工廠可能會有所增加。劇本工廠很可能會被影視製作公司收購,或者培養出自己的「金牌編劇」,重新走上個性領軍,班底護航的創作模式。「美劇式編劇模式並不能取消電視劇劇本的文學性,而文學性最終離不開的是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