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臺灣漁村的閩臺緣

2020-12-23 覽潮網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家長帶著孩子來拍照留念。

東南網3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兩地漁村無論是自然風光、民俗信俗,還是生產作業方式、轉型發展之路,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近日,記者走訪了臺灣北部與南部的漁村,探尋閩臺漁村割不斷的淵源。

信奉媽祖的好美裡

在島內,媽祖信俗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俗之一。目前,臺灣共有媽祖宮廟500多座,尤其是在靠海的漁村,常常可以看到媽祖宮廟。

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裡早期被稱作「魍港」,是一個古老的漁村。漁村內有一座媽祖廟叫「太聖宮」,是好美裡的信俗活動中心。據介紹,太聖宮的媽祖神像是明朝末期所制,距今已有約400年歷史。

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太聖宮裡的媽祖像頭戴高頂冠冕,坐姿雙手呈上朝式,這在開基神像中相當罕見。「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媽祖才被朝廷敕封為天后。從神像外表看,這尊媽祖手上持笏,是天妃的規制。」臺灣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洪肇君介紹說,魍港媽祖應是臺灣現存僅見的明朝樣式的媽祖神像。

媽祖信俗源自莆田湄洲島。「早在宋朝時期,好美裡的漁民就與福建漁民有往來,媽祖信俗或許就這樣跨海來臺。」太聖宮前主委秦榮福表示,好美裡有1200多位村民,每年農曆三月都會舉辦祭拜儀式,祈求媽祖賜予平安、風調雨順。

卯澳漁村的海堤彩繪長廊,講述漁村的故事。

酷似平潭的卯澳村

東北角位於臺灣東北隅,海岸線全長66公裡,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是島內最美的一條「藍色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卯澳漁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漁村風貌,尤其是當地的石頭厝,讓人不禁想起了福建的平潭。

「這裡確實跟平潭漁村很像,不僅都有遼闊的海域,石頭搭建的房屋,而且還有小舢板,不少漁民至今保持著傳統捕撈的作業方式。不過,隨著漁業資源的匱乏,兩岸漁村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三年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海峽休閒觀光系教授莊慶達來到卯澳漁村,對村莊的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

按照莊慶達的規劃,卯澳漁村重點從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四方面轉型。生產,是指讓村民們在傳統捕撈之外,發展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讓漁獲資源恢復生息;生活,是指讓漁村更加整潔舒適,成為宜居之所;生態,是指注重漁村生態環境保護;生命,是指讓卯澳漁村成為孩子了解海洋知識的基地,吸引人們到卯澳遊覽。

「其實,這些舉措說到底就是希望卯澳漁村在傳統捕撈、養殖之外,增加休閒觀光的增收渠道。」莊慶達曾應邀走訪了平潭的許多漁村,並協助制定發展規劃。他認為,兩岸漁村都處在轉型路上,未來多元發展的同時,應保持漁村的原味,比如,用廢棄的漁網、漂流木等裝飾漁村,增加漁村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遊客互動。

期待兩岸深化合作

漁村成功轉型就能帶來人潮,而人潮又帶來了錢潮。然而,從傳統捕撈到休閒觀光,如何既保持漁村的原味,又融入現代元素吸引遊客呢?

好美裡走出了一條「3D彩繪村」的道路。好美裡裡長秦銘發告訴記者,他們請來藝術家,沿著村落繪製融入好美裡濱海風情的3D畫作,讓好美裡成為遊客的「打卡勝地」。

如今,走在好美裡,人們不時可以看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有虎鯨、大白鯊、海豚、烏賊等,還有充滿童趣的童話彩繪。每逢周末,許多家長會帶著小朋友來這裡欣賞彩繪牆,並與美麗的藝術作品互動,有人把腳伸進「大白鯊」的嘴裡,有人和「海豚」親吻。

與好美裡一樣,卯澳漁村也想到了用彩繪來裝扮村莊。走進卯澳漁村,人們會被一條海堤彩繪長廊所吸引,海膽、石花菜、鬼頭刀魚等漁村特產,都可以從畫作中知曉。

「我們請藝術家以卯澳漁村傳統漁業活動為主題,用歐式插畫風格呈現,這條海堤已成為漁村的景點之一。」卯澳漁村裡長吳文益說。

運用彩繪來講述漁村故事,讓漁村多了文化氣息,但村村如此,也加大了差異化經營的困難。「目前,全臺有上百個彩繪村,彩繪看多了,遊客也會膩。」洪肇君認為,今後漁村如何凸顯自己的特色,開展差異化經營,將是轉型發展的關鍵。

吳文益、秦銘發表示,閩臺有許多同名(同宗)村,希望雙方能多來往、多交流,互相學習借鑑轉型經驗,造福兩岸漁民。

卯澳漁村古老的石頭厝。

相關焦點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緣,一家親!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位於泉州市西湖公園北側與泉州市博物館相鄰,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一進門就可以看到蔡國強導演的一幅作品。進館第一眼就看到了它。高大的爆破作品。
  • 閩臺緣兩岸書畫交流展在高雄舉行
    閩臺緣兩岸書畫交流展在高雄舉行 2016年03月28日 15: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臺灣訊 27日,「閩臺緣兩岸書畫交流展」(臺灣巡展)在臺灣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開幕。
  • 兩岸書畫交流展高雄開幕 閩臺緣博物館參與主辦
    原標題:兩岸書畫交流展高雄開幕 閩臺緣博物館參與主辦   「閩臺緣兩岸書畫交流展」昨天在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位於高雄)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名家的百餘件作品對外展出,吸引很多高雄市民慕名前來觀展。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的問題,也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了實物證據。」27日,在河南固始縣參加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如是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資料圖。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位於河南南部的固始縣,素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稱。
  • 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與臺灣歷史關係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博物館座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區西北側,北倚國家級風景區清源山,南接風景秀麗的西湖之畔。
  • 臺灣寫真:木柵鐵觀音 百年閩臺緣
    中新社臺北5月9日電 題:木柵鐵觀音 百年閩臺緣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位於臺北木柵茶區的貓空是臺北的後花園,少為人知的是,木柵茶區還是臺灣保留百年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種和制茶工藝最完整的地方。位於臺北木柵茶區的貓空是臺北的後花園,少為人知的是,木柵茶區還是臺灣保留百年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種和制茶工藝最完整的地方。位於臺北文山區的木柵茶區以出產鐵觀音茶聞名。圖為木柵茶園一景。(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木柵茶區主產鐵觀音與包種茶,在品茗區負責泡茶、售茶的也是當地茶農。「我們對自己做的茶最熟悉,客人也願意與茶農面對面交流。」
  • 閩臺緣博物館繼續閉館,航拍帶你雲瞰博物館
    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發布的閉館公告,因館舍局部區域進行改造維修,將繼續閉館至7月底,具體開放時間另行通知。近期泉州各文化場館相繼開放,閩臺緣博物館因維修暫未開放,我們通過航拍視角,從空中雲瞰博物館,給你新的發現。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獲捐珍貴涉臺文物
    晉江安海顏氏後人捐贈明崇禎年間誥命顏氏後人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捐贈珍貴文物泉州網6月14日訊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自晉江安海的顏氏後人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捐贈珍貴文物——「明崇禎十三年誥授顏克英為鎮國將軍
  • 視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竣工開館慶典
    8:45—9:00,廣場民間藝術表演  9:00—9:20,在博物館二樓平臺舉行竣工開館儀式  9:20—9:30,在二樓中廳舉行《閩臺緣
  • 臺灣海洋科技館展出海水染織藝術作品延續漁村文化
    華夏經緯網12月9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為推廣海洋漁村文化,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國立海洋大學、八鬥子產業觀光促進會合作,規劃「薯榔海水染培訓工作坊」,培育30名種子教師,透過海水染布讓更多人看見八鬥子漁村,8日舉行成果展,展出染藝服飾、絲巾、袋包等創作。
  • 《一路書香》開機 竇文濤張星月任賢齊探尋泉州鄉情
    中新網11月1日電 由鳳凰網、深圳衛視和萬燕傳媒聯合出品,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與深圳衛視主持人張星月攜手主持的首檔創新形態文化探尋節目《一路書香》,近日在福建泉州舉行了開機儀式。《一路書香》節目首站力邀著名藝人任賢齊,與竇文濤、張星月組成「書香三人組」,一同在深讀與行走中探尋閩南的古風鄉情。
  • 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
    上周日上午,豐澤二實小的20多名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20多名海都小記者的人生第一張拓印照片  在老師的講解下,小記者們先將宣紙覆在木刻版上,再用毛筆蘸水輕輕描畫,然後再用刷子輕輕敲打宣紙,等宣紙上的水漬七分幹,再用拓包蘸墨上色。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可沒那麼容易。
  • 「石頭會唱歌」——臺灣青年福建漁村創業尋夢(1)
    新華社照片,福州,2018年9月17日「石頭會唱歌」——臺灣青年福建漁村創業尋夢林宜臻和她的男朋友廖哲緯在北港村石頭厝民宿裡交談(9月7日攝)。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北港村,有一個由臺灣青年建立的創業基地,名為「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臺灣女孩林宜臻就是這個創業團隊中的一員。2015年6月,大學畢業不久的林宜臻跟著哥嫂來到福建平潭創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被平潭東北隅的北港村吸引,創立了集文創、民宿、創意料理等元素於一體的藝術聚落——「石頭會唱歌」。
  • 遊記:海岸漁村,濤聲依舊
    一九九二年春天,陳臺神先生率領124位臺灣同胞來到海南,買下了萬寧市一塊素有「海南黃金海岸」之稱的日月灣海邊120畝土地,開發並建成了以臺灣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情為主題的臺灣村。因此而建媽祖廣場,是漁村人敬拜媽祖的地方。自宋元以來,媽祖從福建渡至海南。靠海為生的南海漁村人崇信媽祖,他們相信媽祖就是海上之神,能夠顯靈救危,濟險拯溺。故漁民出海前歸海後,都不忘敬拜祈願。
  • 泉州37路公交線路圖 中遠學校到閩臺緣博物館全程2.5元
    泉州37路市區線路  中遠學校:首班6:30、末班17:56;  閩臺緣博物館:首班6:40、末班18:00;  每15分鐘一班 全程2.5
  • 金山嘴漁村:上海最後的漁村
    金山嘴漁村:上海最後的漁村 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最後一個漁村,遠離鬧市的小漁村至今還保留著上海最初的模樣。
  • 「來廈門·遊金門」亮相重慶 廈門坐船半小時到臺灣金門
    這座海島面積只有150平方公裡,距離廈門只要半小時船程,是離廈門「最近的臺灣」。這座擁有1,600多年歷史的海島上,閩南聚落、僑鄉文化、戰地遺蹟、自然生態等風光無限,人民安居樂業,因此金門也被評為全臺灣最幸福的城市。
  • 臺灣王功:一顆廢棄牡蠣殼的再生,改變了這個沿海漁村
    王功,位於臺灣省西部彰化縣西濱沿海地帶,緊鄰著後巷溪出海口,是典型的沿海漁村,這裡有著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紅樹林、水鳥、潮間帶招潮蟹、彈塗魚等海岸風光,王功漁港、燈塔、望海寮、竹筏等富麗漁村景象。為了改變當下的局面,恢復曾經的繁榮,王功的民眾在1995年組織並發起了「富麗漁村計劃」,由富麗社區推行委員會推動,並在1996年舉辦了「全國文藝季—王功甦醒」活動,透過觀光和傳播的力量,讓王功再次繁榮。
  • 探訪金山嘴漁村,發現上海已經沒有了漁村
    金山嘴漁村,上海市金山區海邊的一個小村莊,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號稱上海最後的漁村。說到漁村,我首先想到的是村子應該就在海岸邊,村口的碼頭上停泊著漁船。但現實中到金山嘴漁村一看,發現這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漁船,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
  • 「閩臺緣 覓鄉音」2019廈金民俗文化旅遊活動在金門成功舉辦
    6月23日至26日,2019年廈金澎旅遊節主題活動之一——「閩臺緣 覓鄉音」2019廈金民俗文化旅遊活動在金門成功舉辦。廈金民俗文化旅遊活動現場民俗體驗、聯誼互動,深度體驗廈金風土人情本次活動圍繞「閩臺緣 覓鄉音」主題,結合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