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像一顆頑強的種子,在山村教育的這片土地上,生根、萌芽,綻放了絢麗之花,收穫了豐碩的果實。用執著和奉獻,詮釋了人生的價值,演繹了一曲為師者的禮讚之歌。她叫楊金玲,女,回族,今年42歲,1998年青州師範畢業後,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踏上了嚮往已久的三尺講臺,成為泰山景區黃前鎮中心小學一名普通的教師。
「忠心獻給事業、愛心捧給孩子、安心留給家長」,這就是楊老師的工作準則,也是她留給人們印象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三尺講臺,一顆愛心,放飛希望,樂此不疲。這就是她從師二十二年來的真實寫照,又是她的執著追求。
在教學實踐中,楊老師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上少講精講,注重自己的組織引導、協調管理功能,努力做到多看觀摩課,多講公開課,多與同行交流,多向名師請教,精心打造每一節「家常課」,努力將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力爭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同仁認可的好老師。為了山區孩子更好地接受數學啟蒙,楊老師潛心研究珠心算教學,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一年級每天堅持練習珠心算,楊老師手把手教給孩子撥珠方法,課後認真指導學生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生地思維能力,運算能力,並多次組隊參加區級珠心算比賽,都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家長及領導地好評。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她以她的耐心和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曾經她所教的五年級學生來自八個自然村,離家遠,多數學生住校,生活上她儘自己所能照顧他們,生病了就帶他們去看病,有時還先墊付錢並叮囑按時吃藥多喝水。好多家長知道孩子的飯錢不夠或忘記帶錢都會給她打電話,她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覆。
她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女兒小的時候,那時交通不便,由於離家較遠,為了更好地專心投入教育中,楊老師放棄了孩子優質的城市啟蒙教育資源,把家安在了大山深處的學校,把孩子送到了學校附近的幼兒園,至今孩子回憶起來,還有些埋怨母親。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山區孩子,楊老師如蠟燭,發出了每分光,每分熱;如春蠶,吐出了每根絲,為山區孩子織就了一張張美好的前程。
提起楊金玲老師的名字,幾乎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會豎起大拇指。她以她的誠心和熱心去對待每一位同事,她是青年教師的導師,她熱愛工作,堅守崗位,出滿勤,幹滿點,工作中的辛苦她從不抱怨。多年來,她和師生和睦相處,贏得了學生的尊重,贏得了同事的好評,贏得了領導的認可。
作為學校的教科室主任,同時還兼任一年級班主任和數學教學工作,平時學校的業務工作比較繁忙,她都能事無巨細、有條不紊地安排好學校的業務工作和本班的教學工作,她的工作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深得領導的賞識,同事的讚揚和家長的信任。
一份付出,一分收穫。她所擔任的班級學科教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區優秀班主任。工作以來她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泰安市優秀教師」,泰安市課程改革新進個人,泰安市教壇英才,泰山景區人民滿意的教師,區教學能手,多次執教市區級數學公開課,觀摩課。
面對這些,她總是說:成績總是屬於過去,關鍵要看未來。一個人只要有追求,有愛心,那她將永遠是快樂和充實的人。她,以她的工作業績和人格魅力,詮釋了何為師德,師魂。
「蠶絲吐盡春未老,燭淚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來碩果滿神州。」紮根山區教育22年的歲月裡,楊金玲老師把滿腔熱血獻給了她心愛的教育事業,用她的大愛和鍥而不捨為山區的孩子們託起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明天。
供稿:景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編輯:泰山景區融媒體中心 李曉璐
審核:泰山景區融媒體中心 範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