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澤尻英龍華涉毒醜聞引發的更換演員風波之後,姍姍來遲的《麒麟來了(麒麟がくる)》總算定在2020年1月19日開始播出。這意味著,作為日本放送協會(NHK)每年電視劇中的重中之重,「大河劇」的選材又一次回到了日本人熱衷的「戰國時代(1467-1615年)」……
《麒麟來了》海報「麒麟」是中國文化裡的一種「瑞獸」,當君主賢明時就會降臨人間。詭異的地方就在於此,《麒麟來了》的主角明智光秀,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叛徒之一。公元1582年,此人舉兵反叛主君織田信長。「敵軍持水色桔梗旗,是惟任日向守光秀謀反」。織田信長和他即將達成的「天下布武」(統一日本)願望,都在明智軍「敵在本能寺」的吶喊中化為了灰燼。
「敵在本能寺」雖然是個反賊,但歷史上的反面人物當上「大河劇」的主角,並非沒有先例。「大河劇」大多改編自日本歷史小說,看重的是「個人命運」,而非善惡正邪。所以「大河劇」的一個特點就是「主角光環」。比如身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在歷史評價上歷來是個正面人物,但「大河劇」《新選組》裡的木戶孝允卻面貌猥瑣,唯一給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每次都能在危險來臨前及時逃命……之所以會有如此畫風,就是因為明治維新打倒的「幕府鷹犬」——「新選組」當上了這部「大河劇」的主角,於是也只能委屈「維新三傑」充當「反派」了。
話又說回來,大概是因為明智光秀的造反事跡太過有名,而他造反之後贏得的「三日天下」又實在是個笑柄。因此,除了在1973年的《國盜物語》中以「三主角(齋藤道三、織田信長、明智光秀)」之一的身份登場之外,這位在日本知名度極高的大叛徒一般只能屈居「大河劇」的配角。
問題在於,能不能當上「主角」,攸關的還不僅是面子。一部「大河劇」往往要播出近一年(每周一集)時間。基本上每部大河劇主人公的故鄉和主要活動場所,都會隨著大河劇的播出引發旅遊熱潮。比如2010年《龍馬傳》單為長崎市一地就創造了大約182億日元的收益。眼看其他歷史名人所在地因「大河劇」效應紛紛賺得盆滿缽滿。與明智光秀人生軌跡有關的京都、兵庫自然坐不住了,當地在2011年就成立了一個「明智光秀當大河劇主角」推進會,一共徵集了26萬個籤名,要求NHK讓明智光秀當一回「大河劇」的主人公。
經過8年努力,這事兒還真成了。《麒麟來了》以明智光秀為主角,其劇本由72歲的老牌編劇池端俊策負責。主角演員則選定了長谷川博己。當時他正在拍攝晨間劇《萬福》(飾演主角的丈夫)。過去在「晨間劇」演出後第二年即擔任「大河劇」主角的,只有1987年《獨眼龍政宗》的渡邊謙一人而已,該劇至今是「大河劇」的收視王者。看起來這似乎是個好兆頭。
長谷川博己扮演明智光秀然而,並不是。2019年的「大河劇」《韋馱天》遭遇了恥辱性失敗——在黃金檔播出的收視率居然還不如一些「深夜劇」。好不容易捱到《麒麟來了》準備接檔,又爆出在劇中飾演女主角的澤尻英龍華涉毒醜聞,劇組被迫緊急更換演員,並將播出時間延後了兩周。這還不算完,臨到播出前,又傳出「大河劇」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期間停播,《麒麟來了》因此被砍成了史上最短的44集(以往「大河劇」一般50集左右)……命運多舛的明智光秀,要在「大河劇」當主角,就是這麼難。
代替澤尻英龍華的川口春奈出演「歸蝶」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姍姍來遲的《麒麟來了》倒是也可以理解成,「終於輪到了明智光秀」,畢竟許多知名度遠不如他的戰國人物都已經當過「大河劇」主角——比如「女城主直虎」。當然,只是「戰國」而已。畢竟那位《聰明的一休》中的「將軍」足利義滿,連臉都沒在「大河劇」裡露過,更不要說最近因為出土銘文「日本國朝臣備」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的吉備真備了。
《聰明的一休》中的足利義滿日本從「大化改新」(公元646年)算起,到「明治維新」亦有長達十二個世紀以上的古代歷史,在世界範圍內也不能算短。照理大河劇的題材選擇是相當寬裕的,但事實情況相反,大河劇的題材可以說是嚴重「扎堆」,執著地鍾情於「戰國時代」。歷史上的日本「戰國」接近一個半世紀,大約只佔日本古代歷史的八分之一。但從1963年至今的59部「大河劇」裡,以戰國時代為題材的多達24部(包括最新的《麒麟來了》),幾乎佔到半壁江山。尤其是「本能寺之變」,幾乎成了「大河劇」的永恆主題。但凡故事背景是戰國末年的「大河劇」,劇中的織田信長,只能一次次地忍受明智光秀叛變,然後絕望地引火自焚——這大概就是島國觀眾喜聞樂見的「本能寺之(燒)變(烤)」。
對「戰國」題材的情有獨鍾,或許要從日本人的文化性格裡去尋找原因。日本地震、火山、颱風等自然災害不斷。 自古以來,日本人都稱本國為「被詛咒之地」。這就孕育了獨特的日本「物哀」文化。人物的一生就像櫻花一樣,瞬間綻放,瞬間落下,日本人更欣賞的是英雄們如同櫻花一般隨風灑落的壯美落幕——而「戰國」亂世,正是孕育「英雄」的絕佳舞臺。
可惜「亂世」中的名人為數寥寥,人物角色的重複幾乎不可避免。「大河劇」只能「冷飯熱炒」,通過塑造同一人物的不同形象來緩解這種尷尬。「梟雄」德川家康可以說是其中典型。此人一方面終結了戰國亂世;另一方面則從豐臣家手中篡奪天下。大河劇的製作方則根據德川家康的雙面形象選取不同類型的演員進行演繹,進而將同一角色的多面性充分塑造出來。在《葵德川三代》中飾演德川家康的津川雅彥是一位正派角色的演員,適合演嚴肅角色。其在劇中飾演的德川家康也是其正面形象,即成功打下了江戶幕府的江山。而在《真田丸》中飾演德川家康的內野聖陽則成功地將德川家康篡奪豐臣氏天下的行事卑鄙老狐狸形象塑造了出來。
《葵德川三代》中的德川家康至於終於在《麒麟來了》當上主角的明智光秀,其反賊形象的「洗白」在所難免。編劇池端俊策聲稱,明智光秀曾得到織田信長14年的信賴,應該有相當的魅力。所以他就很想尋找光秀的魅力,故此選擇以他為主角。如此看來,恐怕劇中「本能寺之變」的起因,難脫信長倒行逆施或者事出誤會這兩個方向——畢竟,「高大全」的「大河劇」主角是不會做錯什麼的。
「村長打架」是誰的鍋日本的「戰國」,說起來確與中國的「春秋」有相似之處。春秋時期,禮樂徵伐由天子出而諸侯,由諸侯而卿大夫;日本的戰國也是如出一轍,所謂「下克上」是也。先是室町幕府的將軍大權落到輔政的管領手裡,而後地方的「守護」對中央的發言權愈來愈大,接著守護的代理人的「守護代」奪了老闆的位子,甚至一介布衣也佔據一國成為「大名」,譬如被稱為「美濃之蝮」的齋藤道三乾脆是個賣油翁,大河劇《國盜物語》便是屬於道三的傳奇,此劇根據深受中國文化浸淫的司馬遼太郎同名小說改編,出處即是「竊銖者誅,竊國者侯」。
《麒麟來了》中的齋藤道三但坊間也有說法,日本戰國的所謂「大名(諸侯)」不過是村長級別,大吹大擂的「合戰」其實也跟中國的農村械鬥差不多。這其實有些言過其實。16世紀之後的主要戰國大名,其動員能力超過萬人,放在同一時期的歐洲也不遜色。但把日本「戰國」戲謔成「村長打架」倒也不是無的放矢。應該為此背鍋的恰恰就是連篇累牘「戰國」風雲的「大河劇」——畢竟有人恭維「大河劇甚至可以當作半部日本史來讀」!
雖然在每部「大河劇」的片頭總是可以看到冗長的名單,鄭重其事地羅列著該劇考據工作者的名字。當時的衣物、武具乃至騎馬的姿勢都有專人考據研究,但觀眾要是覺得大河劇就真反映了歷史原貌,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最明顯的一點是,大概是因為人工成本過於高昂的關係,「大河劇」中的群眾演員絕對可以用「寒酸」二字來形容。
比如,「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的爭鬥向來為日本人津津樂道。發生在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堪稱日本「戰國」最激烈的戰役。野史記載,此戰之末,上杉謙信單槍匹馬殺入武田陣中,連砍武田信玄三刀。第一刀,被信玄用軍扇格擋;第二刀,正中肩頭,所幸不是重傷;第三刀武田軍護衛趕到,擋住謙信。謙信仰天大笑,撥馬離開戰場。唯一一部中國大陸曾經引進的大河劇《武田信玄》裡也有這一場景,不過刻畫更多的是主角的處變不驚而已。
《武田信玄》中的戰鬥場面即便是這樣驚心動魄的戰役,在「大河劇」中,不過雙方主角領著數十兵卒組成的「大軍」交戰而已,除了沒有戰馬,街頭混混之間的群毆,也不過如此。縱觀幾十年的「大河劇」,唯一稍有可觀的戰爭場面恐怕還算是2000年《葵德川三代》中的關原之戰。到底是「關原之戰400周年」的紀念作品,NHK不惜血本打造出了相當「奢侈」的戰爭場面——只可惜,這場武戲大約耗盡了劇組的預算,以至於關原戰後的劇情味如嚼蠟,與「爛尾」無異。
《葵德川三代》中的關原之戰即便是日本,也不是沒有人覺得「武戲」的偷工減料做法沒問題。在「泡沫經濟」的高峰時期, 角川春樹豪擲20多億日元,光馬匹就動用了近千匹,在《天與地》中拍出了川中島之戰的宏大場面。可惜,它是一部電影。
令人略感無法理解的是,時至今日,「大河劇」似乎仍然沒有考慮過用電腦CG特效來製作看得過眼的戰爭場面——據說,在《真田丸》中扮演雙方士兵的群眾真人演員,都是慕名而來的志願者。
《真田丸》的戰鬥場面在大河劇中已屬上乘既然如此,作為《麒麟來了》劇中無可爭議的高潮「本能寺之變」,恐怕仍將是「小村長」明智光秀帶領幾十名手下,火燒「大村長」織田信長居住寺廟的滑稽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