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浙江寧波東恩中學一名學生在日記本裡寫道:「他捐資助教,造福桑梓……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也是我想要的人生。」
十幾年前,寧波效實中學的蘆錦霞看到了這本日記,她又撰文寫道:「那不滅的精神是華夏民族的風骨……」
去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他改革先鋒稱號,稱其為「支持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王寬誠(上圖,新華社記者黃景達攝),一個離世30多年仍被追念的名字,一個40年間感動過幾代人的名字,一個用80年的人生詮釋了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香港同胞。
「祖國要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關鍵是要擁有各方面建設所需的人才。」1985年,王寬誠出資1億美元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將基金會宗旨定位為「為國家培養高級科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資助」。當時,巨額捐資轟動海內外。
「做麵包光靠麵粉而不用發酵粉,它是發不起來的。」王寬誠曾說。基金會創立33年來,已在內地、港澳及海外設立高級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及獎勵項目50個,涵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十幾個學術領域,資助1.3萬餘人次。
此外,王寬誠更為改革開放事業傾注自己的全部熱情。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為中央建言獻策,鼎力支持內地改革開放,推動建立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四化」服務委員會,不遺餘力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香港進入回歸過渡期後,王寬誠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擔任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先後發表幾十次文章和談話,呼籲香港同胞和國際友人為維護和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努力。
1986年12月3日,王寬誠先生病逝於北京。臨終前留下的話是:「我歲數大了,就想為國多作貢獻,其他的無所掛念。」
1998年10月,編號第465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寬誠星」。王寬誠,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悠悠報國志、拳拳赤子心,在中華大地上映出不滅的精神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