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母嬰垂直領域做事情的創業團隊不少,比如針對孕期媽媽做母嬰社區的「寶寶樹」、為備孕期父母和產後媽媽提供育兒知識的「春雨育兒醫生」,這些產品在使用上都有短期性的特點,用戶只會在某段特定時期內使用。而最近登錄大陸市場的雲存儲工具「時光小屋」在做的則是另一回事:為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一個以文字、圖片、視頻形式記錄孩子成長經歷的空間。
現在的「時光小屋」很像一個圍繞孩子、基於家庭的私密博客。用戶在添加寶寶基本信息(姓名、出生日期、性別)後,就可以生成寶寶的專屬頁面,上傳照片、視頻、文字,並設置其私密性。上傳內容會以時間軸的形式顯示,且支持用戶進行簡單編輯。一般來說,「時光小屋」會自動讀取照片、視頻的拍攝時間,並將其排列在時間軸的正確位置上;但如果因丟失時間信息而導致排列錯位,用戶可自行對日期進行編輯修改。
另外,「時光小屋」還加入了一些社交元素,不過都很輕量,而且以強關係為主。用戶可以通過通訊錄、微信等邀請家人或粉絲團關注寶寶,也可以通過「尋找夥伴」來關注朋友孩子的成長動態。針對每條上傳內容,「時光小屋」提供了評論、喜歡、分享到微信或新浪微博等基礎功能。「添加寶寶的用戶當中, 90% 都是媽媽,之後會邀請爸爸加入;爸爸會經常看照片,不過上傳照片的頻率顯然不能跟媽媽比,」時光小屋創始人劉傑說:「這跟傳統文化有關,不過能一起觀看、分享孩子的成長經歷,父母雙方都會覺得很溫馨吧。」
「時光小屋」在 2012 年 12 月上線,之前只提供面向臺灣、香港地區的繁體版和面向美國、歐洲地區的英文版,兩周前才正式推出大陸簡體版(支持iOS、Android、Web平臺),目前來看收效不錯。劉傑向 36 氪透露,「時光小屋」目前註冊用戶數已接近 20 萬,臺灣地區佔了大約一半,大陸用戶佔比超過 30%;日新增用戶近 1500 名,其中臺灣地區日均增長用戶數超過 450 名,大陸地區每日新增用戶從原來的 100~200 名,擴增到現在的 1000 名;用戶日均上傳照片近 10 萬張,累積上傳照片超過 1500 萬張;日均上傳視頻 3000 段,每段視頻平均時長為 1 分鐘。
面對快速增長,這支來自武漢的 11 人技術型團隊計劃將「時光小屋」在臺灣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大陸,接下來要重點解決存儲方面的問題。與臺灣相比,大陸地區的網絡環境不太令人滿意,下行環節(瀏覽照片、觀看視頻)還可以,但是上行環節(上傳照片、視頻)帶寬偏低,上傳速度過慢,這會很影響「時光小屋」的用戶體驗。劉傑稱,團隊中負責 iOS 前端的兩位工程師會主導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曾分別就職於騰訊和搜狐視頻。
另外,「時光小屋」也計劃優化現有產品,增強自動檢索功能,並推出增值服務。用戶現在可以用上傳的照片做成一本電子相冊。「時光小屋」團隊正在同多家列印店談合作,後續會推出列印服務。「時光小屋」還打算優化算法,在大陸版中引入推薦機制,為大陸媽媽匹配一個擁有同齡孩子的臺灣媽媽,讓她們彼此可以交流育兒經驗。這樣做是因為臺灣媽媽相對來說比較活躍,大陸地區的育兒知識好多都來自臺灣。根據臺灣、歐美用戶使用「時光小屋」的習慣,劉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地理位置上距離越遠的用戶,與對方溝通交流的活躍度反倒越高,比如臺灣媽媽就喜歡與美國媽媽互動。這可能是出於時髦的考慮,也可能是因為距離相隔比較遠,在保護孩子隱私方面會少很多顧慮。
不過,劉傑說「時光小屋」並沒有做社區的打算,加太多元素反而會讓「家庭雲存儲工具」變得不純粹。目前,「時光小屋」裡的溝通交流,僅限於在上傳內容下進行評論。
當我問到,隨著孩子成長,父母為孩子拍照片的頻率越來越低,當他/她十幾歲、二十幾歲離開家的時候,這個空間還能留得住當初的父母麼。劉傑跟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母親搬家搬了十多次,好多東西都丟掉或不見了,但是有一本相冊壓在箱底,泛黃了,她還一直帶著,裡面有我小時候的照片,她現在看的頻率比較少了,但那是人生當中最寶貴的財富。「也許多年以後,我們會推出『當年今日』這類的小功能,在特定時間為父母推送孩子兒時的照片或視頻,」劉傑說。
我突然想起奶奶家的老房子裡,電視機旁邊擺著的那張 14 寸左右的木質相框,裡面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她兩雙兒女兒時的調皮模樣;彩色的照片裡,記錄著她六個孫女的童年時光。當我們在外各忙各的,奶奶大概也會時不時地在照片裡尋些昔日溫情吧。我也想起了母親用我一路越來越少的照片,在外訂製了一本成長相冊,在我 19 還是 20 歲生日那天當禮物送我。移動互聯時代的確改變了我們記錄、存儲、溝通的方式,但情感的表達和需索,也許千百年來都沒有太多變動。
「時光小屋」是一款才創業不久的產品,我挺認同它專注於「記錄」與「存儲」的「小而美」初衷。也許以後除了提供列印服務外,它也會橫向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母嬰商品導購),但「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吧。同時,也可以關注下做同類產品的團隊,比如國內的撲滿日記、彩藝以及國外的ukk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