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大秦賦》,忘記了那些被屠殺者的悲鳴

2020-12-20 光環財經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真穿越回秦朝,你也不是那「揮劍決浮雲」的秦始皇,你就一長平坑底的趙卒。

1

這兩天,各個視頻網站都在放一部熱播劇《大秦賦》,我那天瞄了一眼。

這應該是我這個月最後悔的決定。

只看了一集,我就噁心的差點吐出來。

作為一個學歷史出身的人,在我看來,評價一個歷史劇的好壞,有兩個緯度:

第一,作為「歷史劇」,這部劇可以有合理想像,但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我們當然無法要求一部電視劇照著歷史原典去拍,但你至少不應該做蓄意的歪曲,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壞的說成好的,把專制君主說成老一輩革命家,搞得跟二月河老師作品一樣,那就太扯了。

第二,作為一部戲劇,其中人物應該反映現實中人的正常情感,而不應該著力刻畫一群神經病。

這幾乎是一切藝術的本職工作。為了自圓其說,脫離真實的人性去強行塑造一些極端的性格,搞的劇裡的人物都不說人話,不幹人事。搞得跟二月河老師作品一樣,也很不厚道。

而這個《大秦賦》,很遺憾,它就是這樣一部被二月河老師靈魂附體的精神續作。在這部劇中,你不僅能看到編劇對於歷史基本事實的極度扭曲,還能看到對「戲劇應反映真實人性」這一價值觀的極度背離。、

說簡單點,司馬遷和莎士比亞同時被這部劇氣的在棺材裡打滾,你都不知道該先摁哪一個的棺材板好。

亂編歷史的事兒咱就不追究了,更要命的是,我在《大秦賦》中看不到一個價值觀正常的人物。這部劇集採用了典型的人物二元結構——真實的、性格合理的人物在劇中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種極端人物:

一種是無限高大上的「大人物」,以張魯一飾演的秦始皇為代表。這種人在劇中的突出特點就是動不動用詩一般的語言、用超宏大的視角,搞一些非常混蛋的發言:

比如聲稱自己統一六國,殺人盈野盈城,是「為了天下的百姓不再受苦」。而被統一的六國百姓,因為都成了他的子民,雖然要被他侵略,被他看,但依然要為他的「大業」而「歡呼」……

我鬥膽問一句,憑什麼?

張魯一是個我很喜歡的演員,他的演技能把很多有極端性格的人物塑造的很有說服力,但這部影片中,我只能給他的表演打五分,百分制的五分,這也不怪他,導演給他安排的這個秦始皇實在太混蛋、太神經病了,馬龍白蘭度搬來也駕馭不了。

而與之相對應的,該電視劇著力塑造了另一種重點人物則是「賤民」。

六國百姓面對被秦人亡國滅種的危險,都一副奴顏婢膝的賤樣,面對秦人砍向他們的屠刀,不僅甘之如飴,還跪求吞併。

比如,電視劇中有一個楚國老百姓,居然說出了「我不要當楚民,願成秦人」的臺詞。

我看到這段時,都被氣笑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基礎歷史知識都不具備,都敢跑來當編劇,我真是佩服他的膽量。

真實的歷史上,楚人可比這硬氣多了,即便在迫不得已當了秦人之後,心心念念想著的也是復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出生、前210年蹬腿死掉,

第二年,前「楚人」陳勝就喊了句「天下苦秦久矣」的口號。打出旗號「張楚」,號召同胞們都回來當楚人,一呼百應。

然後到了公元前207年,暴秦就在六國百姓風起雲湧的大起義中完蛋了。

楚國人要是都有這奇幻劇裡的投秦覺悟,秦朝會死的這麼脆生嗎?

楚雖三戶,投秦必楚?

對歷史知識的無知,

對人性常識的無恥,

對敘事邏輯的無能。

這三種「難得」的品質中,《大秦賦》的編劇和導演至少要佔有兩種,才能拍出這樣的「神劇」。

更搞笑的是,該劇的主旨居然是用一種推崇至極的口吻,去讚頌秦朝——這個在中國傳統歷史上已經蓋棺定論為暴政的朝代。

整個劇組裡但凡有一個認真上過中學歷史課的人,都不至於這麼膽大妄為。

你去翻翻中國的正統史書,會所有幾乎所有後世王朝在談及秦朝的施政都離不開「暴」這個字,幾乎沒有正統史官和論者敢在官方敘述中給秦朝以《大秦賦》式的完全正面的評價。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秦朝實在是太暴虐了,後世王朝必須通過嚴厲的譴責秦朝,才能讓自己與這個夢魘一般的暴政劃清界限,告訴自己的老百姓,自己絕不會像秦朝一樣殘暴,讓民眾們安心。

也正因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其實找不到能與秦朝可相比擬的後繼朝代。各代都是一副「我不是,我沒有,你別亂說」的架勢。也只有五胡十六國時代出過幾個「愣頭青」,敢再以「秦」為國號。

而放眼世界史,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與「暴秦」相似的國家,我覺得那個在近代曾經禍害過咱們中國人的「日本帝國」倒真與其有幾分神似之處。

不信?咱們來一條一條對照著看。

2

公元1937年,日本在中國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至少三十萬中國的被俘士兵和平民慘遭殺戮,而在整場侵華戰爭中,日本軍隊在中國製造了大量的成規模屠殺。正因如此,這份血仇讓我們銘記至今,痛恨至今。

趕上前幾天是公祭日,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我這裡就不多說。

而兩千年前,秦朝對六國百姓的屠殺罪行,其實不遑多讓。

公元前260年,秦軍在長平擊敗趙軍之後,坑殺了投降者四十餘萬人(據《史記》記載)。

這些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史記》以簡單的「趙卒」一筆帶過,也就是趙軍俘虜。

也就是說,秦軍的罪行,最低也是個大規模殺俘。

但事實上,根據後世的研究者們考證認為,如此駭人的數量其實存在著大量的交戰地區上黨的平民百姓——由於秦軍對長平完成的是合圍戰,可能有大批的民眾根本未來得及出逃,而直接被秦人以「趙卒」的名義進行了坑殺。

實際上,由於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行的是以首級論軍功的制度,對佔領區的平民進行屠戮,殺良冒功的情況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很可能是廣泛存在的。

如若不然,你沒辦法解釋以當時的生產力,秦軍怎麼會在兼併戰爭中造成那麼大的殺傷。

我這個人寫稿子不太喜歡生搬硬套數字,怕破壞文氣。但這裡為了這裡為了增強說服力,更為了給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一個直觀的感受,不得不引用一下翦伯贊先生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對秦軍斬首的數量做過統計,讓大家看看的秦軍的血腥屠戮有多恐怖:

公元前331年,秦敗魏,斬首八萬;

前312年,秦破楚師於丹陽,斬首八萬;

前307年,破宜陽,斬首六萬;

前301年,敗楚於重丘,斬首二萬;

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斬首三萬;

前293年,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前280年,攻趙,斬首二萬;

前275年,破韓軍,斬首四萬;

前274年,擊魏於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

前260年,大破趙軍於長平,坑卒四十五萬;

前256年,攻韓,斬首四萬;

又攻趙,斬首九萬;

前234年,攻趙平陽,斬首十萬……

遍翻秦朝統一六國的歷史史料敘述,最常見的詞彙就是「斬首」、「斬」、「坑」、「屠」、「屠城」、「屠滅」等,看的人都起生理反應了。

問題是殺的這些人,究竟是誰?

那些被斬的首級,到底是不是都是在戰場上從對陣的士兵頭上取下的?

前文說了,在「殺良冒功」無法制止、甚至得到鼓勵的秦王朝那裡,誰也不知道。

與西方史學家不同,中國的古代歷史學者很少做嚴肅的數字計算,但東晉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實在忍不住,給秦朝侵略戰爭的殺人數量做過一個粗略計算。

「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

也就是說,按照皇甫謐的測算,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使得天下人口折損了三分之二。

如果這個數據是確切的,那麼秦滅六國的歷史,就是一場效率超過所有現代種族滅絕的大屠殺。

而這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獲得了現代史學的追認的,據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早前的估算:在戰國初年時,中國人口數量應在2700-3000萬之間,而到了西漢初年,登記在冊的民眾人口僅為1500萬左右。

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國人口非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接近一半。

當然,我們不能將這個人口損失全都算在秦王朝的頭上,但這個政權應該分擔多少比例,你自己去體會。

是的,這才是歷史的真相,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宏大敘事背後,沒有《大秦賦》裡六國百姓把秦朝當做「燈塔國」來簞食壺漿,而只有六國軍民被「虎狼之秦」屠戮的屍山血海。

3

六國民眾懼怕秦朝,痛恨秦朝,就像抗日戰爭時的中國老百姓痛恨和懼怕日本鬼子一樣。

而這種論斷,是能夠在歷史上找到真實依據的。

典型例子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末年發生在秦趙兩強國之間的一場決戰,而這場決戰的起因特別耐人尋味:

秦國原先打的是韓國,韓國吃不住打,決定將其上黨郡割給秦,消息傳到上黨之後,上黨郡守馮亭立刻派人前往趙國求助,使者到了趙國後那話怎麼說的呢?

他說,「上黨之民,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眼下這個局勢,我們不當亡國奴是不可能了,但即便當亡國奴,我們也不願被秦統治,而想當趙人。

看見沒,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跪求吞併」,只不過是韓國被秦國的暴虐逼的求趙國吞併。

而類似的事件,在長平之戰後又發生了一遍。

長平一戰,「人屠」白起率領虎狼秦師殺了40萬「趙卒」,但得其地而失其民。戰國時代,國力主要決定因素是人口,秦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流失,所以秦昭襄王過了幾年後就命令白起接著打,掀起了滅趙之戰。

以趙國此時的國力,正面硬抗秦國已經毫無勝算。怎麼辦呢?於是趙王就派了一個叫蘇代的說客出使秦朝,去跟秦朝的丞相範雎談。

按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家擺明了就是要吞併你,本沒什麼好談的。但蘇代說服範雎的這段話,特別耐人尋味。《史記》專門進行了記述: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蘇代對範雎說:當年秦國打上黨,但上黨老百姓卻都往趙國跑,可見天下人不願當你們秦國老百姓的習慣太久了。現在如果把趙國滅亡了,老百姓也會紛紛投靠他國,留不下幾個人給秦國,與其這樣,還不如割趙國點地算了。

是的,這應該才是秦滅六國時代古代中國上演的真實圖景:秦軍東徵西討,但每到一地之前,當地的百姓就紛紛逃難,能走的都走了。整個戰國末期,秦的地廣人稀和山東六國的地狹人稠都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有不少人公開聲稱,自己寧可「蹈東海而死」也不為秦人。

所以我們能夠理解為何秦朝的最終結局會是「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那些被侵略、受屠戮的六國民眾日夜盼望著秦朝儘早完蛋,因為在他們眼中,暴虐的秦朝與後來侵略屠戮整個東亞的日本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若一定要說區別,就是後世的日本帝國好歹還懂得給自己扯上一塊「大東亞共榮」的遮羞布,而滅六國的秦朝連這個都不跟六國百姓講,就是要夷其宗廟、毀其社稷、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什麼「為了天下的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寡人決心開戰。」之流的神邏輯,都是當今編劇替秦王朝想的。其荒唐搞笑程度,不亞於「擊斃當事人以阻止其自殺。」

人家秦國當年的發動對外戰爭的理由很耿直,就是單純的想「廣其土,拓其地」。至於土地上的「六國人民」,秦始皇根本沒心思在乎,秦國軍人們則覺得那是可以用來充軍功的首級。

4

事實上,秦帝國崛起最值得反思的地方,最終沒有任何一個階層,能夠從這種崛起中真正得利。這跟舊日本帝國也是謎之相似。

「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這是馬克思對於國家性質的精準定義。以這個定義而論,一個國家崛起和強大,應當至少是有利於這個國家內部的一群人的,將這個人群擴展範圍的越大,每個人從中得益越多,這個國家的崛起就越正義而偉大。

以這個標準去審視人類歷史上文明的興衰,我們就能給很多國家的崛起給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比如19世紀「殖民主義之王」、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在他的執政期內,比利時從一個風雨飄搖的小國迅速完成了崛起,國民財富急速增長,民主化進程也同步推動。你如果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比利時人,一定非常喜歡這位開明君主。

然而,利奧波德二世面對其殖民地剛果,卻完全是另一幅面孔。在執政的40年內,利奧波德二世以鐵腕殘暴的剝削、壓迫剛果黑人民眾,強徵當地人為他勞動,造成了大約300萬剛果人死亡,這個人對剛果人來說,就是一個血腥的劊子手,為人所痛恨。

所以,利奧波德二世治下的比利時崛起是毀譽參半的,它確實惠及了比利時民眾,但卻給剛果人留下了累累血債。

歐洲歷史上的殖民主義帝國,大多帶有這種「半好半壞」的性質,它們確實惠及了本國的民眾,卻給其他民族帶去了苦難。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惡性的「崛起」模式,除了「帝國」這個名頭被無限吹大之外,沒有任何人從其崛起中獲得實際好處,二戰前的日本,就屬於此例。

上世紀70年代中日恢復邦交時,我國老一代領導人曾經對那場戰爭定性:「發動侵略戰爭的是一小撮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日本廣大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這話初聽起來很多人不理解,但實則特別一針見血,當時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邁向的就是這樣一條瘋狂的歧途:

在軍國主義的狂熱號召下,日本不僅將戰爭的災難播撒向全亞洲、全世界,自己的民眾也深受其害。在軍國主義迷夢的號召下,男子獻出生命,女性出賣貞操,整個國家將無盡的財富投入到瘋狂對外擴張這個無底洞中,最終在兩顆核彈中被炸得灰飛煙滅,什麼都沒剩下。

這其中的具體故事,我們有機會在詳談。

而當我們把目光放回到兩千年前,去審視秦王朝,我們會看到幾乎同樣愚蠢的崛起思路。

舊日本帝國講「軍國」,秦帝國則講「耕戰」,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告訴老百姓,他們生命的意義就是「為天皇效忠」,而秦帝國的設計師商鞅則告訴他的君主,其治下的臣子和百姓,就是幫他打仗或供其奴役的工具人。

實際上,秦王朝在發動對六國的兼併戰爭之前,首先發動的,就是對自己國內所有階層的掠奪性內戰:

與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本」「民富而國強」思想針鋒相對。反應商鞅思想的《商君書》中專有《弱民》一篇,其開篇就提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的政治公式,強調「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的思想。

在商鞅的邏輯中,只有壓抑民眾的欲求、智能、意願、權利,才能夠強迫他們服從君主所制定的「法」,而只有所有民眾都甘受奴役、服從法,國家才能強大。

所以商鞅苦口婆心的教育君主:「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總而言之,商鞅這傢伙的邏輯,就是要把民眾約束的死死的,讓他們最少限度的從國家的強盛中「分肥」,這樣才能讓他們「好管」。

有人說,商鞅是「東方的馬基雅維利」。

我說,馬基雅維利要是知道你敢這麼比較,一定掐死你的心都有了,人家雖然寫《君主論》,教君主怎麼使壞、陰人,但人家還寫過《論李維》討論共和制啊!哪像商鞅這麼一門心思、一肚子壞水?

正因如此,很多嚴肅史家在寫到商鞅最終下場時,都抑制不住幸災樂禍之情,說他是「作法自斃」。

說白了:活該啊!

基於這種陰毒至極的思想建立起來的權力體系,你當然不能指望老百姓能從秦帝國的強盛中獲得什麼好處。

至於貴族,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在商鞅變法中他們一開始就被列為了被打倒的對象,整個中國貴族精神的沒落,自商鞅變法始,這裡不贅述了。

所以,在整個秦帝國中,最終從其擴張崛起中受益的,似乎只有皇帝一人。

他在這場對內和對外同時發動的無限度的兼併遊戲中大權獨攬,享受了無上的尊榮。

然而,歷史上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讀《史記·秦本紀》和《史記·秦始皇本紀》,你會有一種突出的感受,秦朝最高統治者的孤獨、偏執與癲狂,是隨著其集權的一步步加劇和秦國領土、勢力的不斷擴張而同步發展的。

在秦孝公時代,最高統治者偶爾還能做一下正常人,跟親近臣子打打哈哈,展現自己隨和的一面,到了秦昭襄王時,統治者已經必須做一個恩威無常以馭臣下的獨裁君主。

而到了秦始皇時,他已經化身為了必須視權力為其唯一行動指南的「權力野獸」。

他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賜死了自己的「相父」,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撲殺了自己的弟弟,疏遠了自己的兒子。在晚年躲在深宮中拒絕與人相見,並瘋狂的懼怕死亡,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藥而相信低級騙術,最終死在這一迷途當中。

這個秦帝國崛起的唯一「法定受益人」,他的人生真的是幸福的嗎?

至於他死後其兒子胡亥的故事,那更是一個知名的悲劇,這個本性其實並不太壞的年輕人上臺之後迅速的淪入了癲狂,屠殺了自己兄長和幾乎所有兄弟姐妹,然後在短暫的窮奢極欲當中以「二世而亡」為秦帝國畫上了句號。

在秦二世的生命最後時刻,面對來逼宮的趙高,刀架在脖子上,秦二世這個倒黴孩子總算清醒點了。

他苦苦哀求:我不當皇帝了,當個王行不行?當諸侯行不行?當個大夫行不行?當個庶人行不行?

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行。

他的生命,已經被之前的揮霍過度透支了。

雖然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胡作非為,早已被標上了那麼昂貴的價格。有一天必須用生命來償付。

是的,絕對的權力,不僅導致絕對的腐敗,也通向權力持有者的自我毀滅。

所以秦帝國的崛起,是一場沒有任何人群從中受益的宏大悲劇,六國的百姓與士族被屠殺,秦國臣子和民眾被駕馭奴役,甚至看似至高無上的皇帝本人,也因絕對的權力而扭曲變態,走向毀滅。

這就是一場空前宏大的悲劇,也正因其創痛之巨,中華民族才在其後進行了自省與自新。

在秦帝國屍體上建立的漢朝,選擇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儒家的民本思想去消解秦朝法家制度中的毒性,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勉強癒合了這道創傷。

我們的民族,用「漢」而非「秦」來自稱,是有其深意的。

秦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其立國思想內核中所散發出的那種毒性,讓我們沒有辦法將其直接將其化用過來,作為我們民族的旗幟來使用。

對於這一點,歷代的傳統史學家們,本來已經幫我們想的很清楚了。

而《大秦賦》的編劇,居然把它給忘了。

5

當然,我知道,即便說了這麼多,很多痴迷於《大秦賦》和《大秦帝國》系列的粉絲依然會找我抬槓:

「你怎麼敢這麼說!秦朝有萬般不是,它畢竟給大一統打造了基礎,車同軌、書同文、修直道、建長城、balabalabala……」

在我看來,這樣的反駁,純屬強詞奪理。

的確,大一統是秦朝留給後世中國的遺產。但我們需要反問:我們能不能為了這份遺產,強行給那些曾經的暴行抹上正義的油彩?

如果這種敘事邏輯是成立的,那麼西班牙人毀滅印加帝國、美國白人販運、奴役黑奴、甚至利奧波德二世屠殺三百萬剛果民眾,都將是無比偉光正、沒有任何汙點的故事。

因為以「歷史的後見之明」看,這些屠殺、奴役,雖然當時當地的一些人受了苦,但促進了全球化進程啊!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啊!如果沒有這些屠殺、奴役,人類不知要晚幾百年進入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啊!你可能今天還活在前工業時代呢,離用上智慧型手機遙遙無期,想想這多痛苦!

但誰敢因為這些「後見之明」給那些事一個《大秦賦》式的完全正面而肉麻的評價呢?

更可怕的是,如果這樣敘事邏輯是成立的。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推得:為了一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後才能實現的宏大目標,眼下任何一個人個體的生命價值都是可以不被尊重、隨意犧牲的。

這樣的敘事實在是太激進了,不僅保守主義者會反對,放眼當今全球,即便最激進主義的勢力,恐怕都不敢這麼提。

極端宗教主義給其信徒的許諾還是「你去恐襲某處,死後上天堂」,好歹還有點對個人的「終極關懷」。

而某些「大秦粉」,居然要2000年前的六國人民為了他們死後不知多久才出現的啥啥理念,去引頸受戮,去對秦的侵略和奴役甘之如飴……

對這號人,勸您一句:醒醒,都2020年了,做什麼白日夢呢!

真穿越回秦朝,你也不是那個「揮劍決浮雲」的秦始皇,你就一長平坑底被埋的「趙卒」。

相關焦點

  • 評分下跌,也不影響我吹爆《大秦賦》
    《大秦賦》被網友們批評了……評分也有所下跌。 不過這一次大家還算口下留情,只批評了劇中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細節。 比如烤肉的波浪鐵絲網,過於嶄新的服飾,以及對「服飾顏色」的疑問。
  •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大秦賦》還沒上線,就已被眾多觀眾所期待。播出後,倘用劇中臺詞形容,那就是「彩!彩!彩!」 《大秦賦》真正透析了兩千多年前的大秦時代,展現了始皇帝嬴政與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李信一幹明君強臣帶領大秦奮力東出掃滅六國的風雲歷史,也凸顯了李牧、項燕、韓非、燕太子丹等抗秦之士的風骨和氣節
  • 《大秦賦》段奕宏逗比片段,假哭真笑,這投資太血賺!
    段奕宏的演技,從《士兵突擊》開始,早已到了不需要《大秦賦》來證明了。即使《大秦賦》目前被吹爆到要和《琅琊榜》比肩。段奕宏的八卦一向不多,除了被和徐崢老婆陶虹被媒體扒出曾經有一段曖昧外,再無其他。今日來扒一扒大秦賦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苦笑逗比片段。秦王即位三天即過世,舉國悲慟。於是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人前悲痛欲絕。但是,呂不韋作為一介商人,持續卻不斷投資秦太子立馬要上位成為新一任秦王。自己的丞相之位立馬將唾手可得,自己投資將以成北上千的回報。從一介商人到丞相,這政治地位更不可衡量。這番投資,簡直血賺!
  • 《大秦賦》電視劇有哪些看點 《大秦賦》劇情介紹
    古裝大劇《大秦賦》首播6集就收穫一片好評,不僅服化道精緻,還盡力去還原歷史,宏大的戰爭場面讓觀眾直呼過癮,而主演團隊也是演技在線,非常值得一追,那麼《大秦賦》有哪些看點?下面帶來介紹。  《大秦賦》的內容看點  《大秦賦》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張魯一飾演)在呂不韋(段奕宏飾演)、李斯(李乃文飾演)、王翦(尤勇智飾演)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先說尊重歷史的一面。這部《大秦賦》從秦國攻打趙國邯鄲,秦異人緊急回鹹陽講起,引入秦異人、呂不韋、嫪毐、華陽夫人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
  • 《大秦賦》結局不盡人意?回顧劇情簡介,才懂導演良苦用心
    《大秦賦》已經迎來大結局了,儘管外界議論不斷,但它仍然是筆者心中最優秀的一部國產劇。劃開那些表面上的豪華場面,讓我們來看看《大秦賦》的核心在哪,為什麼很多觀眾瞧不見呢?01《大秦賦》結局,意味著大秦四部曲正式收官!
  • 大秦賦?大秦父?震驚,嬴政如何幹掉他的那些「爹」
    《大秦賦》的畫風開始逐漸跑偏,其一就是臺詞太過現代化,明顯與前三部那種半文半白的親切「古風」味道背道而馳。上至王族宗室、下至販夫走卒,幾乎都是滿口大白話。其二就是劇情已完全偏離歷史正劇,且嚴重拖沓,後期滅六國過程基本按照一集滅一國速度開展,讓人實在惋惜電視劇前期浩大戰爭場面的鋪墊。本篇文章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此次高開低走歷史正劇《大秦賦》,給你不一樣的視覺感。
  •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 大秦賦李斯是什麼官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首先,在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有些官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呂不韋擔任的丞相(相邦)這一官職,大家都知道這是百官之首。再比如蒙驁的上將軍,可以和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相提並論。不過,就李斯擔任的長史和蒙恬擔任的郎中,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 《大秦賦》被批虎頭蛇尾!高分開局、越走越低!最後零分結尾!
    《大秦賦》真是虎頭蛇尾的典範!讓人不想追劇了。大秦帝國四部曲中最失敗的一部,硬生生把歷史正劇演繹成了娛樂化的宮鬥劇!除了戰爭場面的宏大和衣著服飾的講究,其他方面完敗!讓贏政親政,嫪毐故事線太多了。多點秦王打六國的戲份不行嗎?太拖了,高分開局,越走越低!
  • 大秦賦一共有幾集 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一周更新幾集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那麼,大秦賦一共有幾集?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秦賦一共有幾集?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
  • 大秦賦rapstar李斯:冠軍被他內定
    《大秦賦》真的火了。豆瓣開分8.9,微博上的#大秦賦#話題已經有超過8億閱讀,26.2萬討論。劇不僅在傳統的中央八套黃金檔播出,平均收視率一度超過1%。同時也在愛奇藝和騰訊上線。在愛奇藝的電視劇風雲榜上,《大秦賦》以7222的熱度超過了《狼殿下》《如意芳霏》等劇,位列榜首。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這個伴隨不少觀眾青春11年的歷史劇IP日前官宣,正式畫上句號。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到2013年的《大秦帝國之縱橫》,再到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 「大秦」系列劇已經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 《大秦賦》口碑崩盤,劉濤的《大宋宮詞》怕是也要被口水淹沒了
    一直被稱之為歷史劇扛鼎之作的《大秦賦》播放也有一段時間了,本來一開始劇中那考究的服裝,道具,妝容,作戰場景等等就驚豔了很多人。但隨著劇情越來越深入,問題也就越來越多了,如今的評分更是一溜下坡。而目前《大秦賦》面臨最大的歷史問題就是在趙姬的定位身上。在該劇中,趙姬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只會傻呵呵笑的傻女人。面對觀眾的質疑,導演更是跳出來說,趙姬就是一個會唱歌跳舞的小妾,能有多大本事呢?但歷史上真正的趙姬會那麼菜?要這麼菜的話她能在趙國追殺她的同時在趙國眼皮子底下把政哥養成那麼大?還能教她讀書寫字認理?
  • 我看《大秦賦》,閒話:大秦的「災星」——趙高
    趙高已在《大秦賦》中露臉了,隨著劇情的發展,趙高露臉的機會將大大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奸」和大秦帝國的「掘墓人」,趙高在《大秦賦》中的表現才剛剛開始!《大秦賦》中,趙高目前已隨王伴駕,地位低下,充其量不過是秦王嬴政面前「端茶倒水」和「跑腿」的角。別小看此時的趙高,呆在秦王身邊,與其朝夕相處,這些可都為趙高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礎。此時,滿朝的文武百官及宮中稍有地位的人,可能都不會正眼瞧他一下。趙高每天起早貪黑不說,還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說的最多的話也就是個「諾」!
  • 無論叫《大秦賦》還是「大情婦」,都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要說年底最火的電視劇,《大秦賦》首當其衝,因為這部劇曾被認為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該劇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在宣傳階段也是以該系列完結篇做宣傳的,沒想到開播後卻改名叫做《大秦賦》,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 選角失敗《大秦賦》,信用降級張魯一
    被大家寄予「全村希望」的《大秦賦》,收視、口碑雙雙下滑「高配低分」的癥結在哪裡?這一故事走向引發觀眾情緒反彈,稱其為「大秦婦」、「嫪毐傳」。《大秦賦》劇情拖沓、臺詞直白脫離了歷史厚重感,也讓《大秦賦》陷入觀眾爭議。
  • 《大秦賦》豆瓣評分跌破8分,網友:沒毛病!
    在劇荒的冬日,大秦系列收官之作《大秦賦》無疑是一抹暖陽。不過現在看來,應該說,它本該是一抹暖陽。劇組的良心當然不必說,演員齊聚了段奕宏、張魯一兩位中年組男神。但就算是這個,大秦賦也給你還原了。演員、大場面、細節面面俱到,可就是這麼一部湊齊七龍珠的良心大作,豆瓣從上映時的8.9分到如今的7.8分。短短十天,雪崩式下跌了1.1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追到最新劇目,真是越看越著急,大家都擔心整個大秦系列要在一地雞毛中收場。
  • 被批虎頭蛇尾,高分開局的《大秦賦》越走越低,最後不盡人意!
    《大秦賦》虎頭蛇尾的典範!讓人不想追劇。大秦帝國四部曲最失敗的一部,硬生生把歷史劇變成了娛樂性的宮廷劇!除了戰爭場面的宏偉和服飾的精緻,其他的一切都被徹底打敗了!老套的故事線太多了。你不能多放一些秦王演六國的鏡頭嗎?劇情太拖,從高分開局越走越低!
  • 《大秦賦》當中贏傒是誰?劇中為何他與趙姬眉來眼去的?
    最近《大秦賦》這部歷史電視連續劇爆火,在說書人看來,它爆火的原因首先是電視製作方下了力氣,由此可見,整個劇組的態度還是比較持正面的,畢竟不少歷史劇甚至為了商業價值,不惜對歷史劇情進行大肆改編,來賺取觀眾的眼球,甚至用五毛特效,來敷衍觀眾,在這裡我們就不多說了。
  • 豆瓣評分8.1的《大秦賦》,不合格?-虎嗅網
    這部開播前就自帶「神劇」光環的作品——或許很多人已經猜到了——就是最近剛剛開播的《大秦帝國》系列最後一部:《大秦賦》。因此,收視破1的《大秦賦》,顯然不僅僅是靠觀眾口中虛無縹緲的「質感」收穫了注意力。正如一位網友說的那樣,雖然劇裡緩慢的語速和時不時搶戲的慢鏡頭讓他忍不住用了1.5倍速,但整個故事看下來,卻還是感受到了看國產劇時久違的暢快感。
  • 《大秦賦》:從「彩彩彩」到「踩踩踩」,涼了多少人的心
    《大秦賦》:劇情拖沓,篡改歷史,老老實實按照《史記》拍會更彩《大秦賦》:從「彩彩彩」到「踩踩踩」,涼了多少人的心一、《大秦賦》劇情拖沓,篡改歷史《大秦賦》在50多集的時候,花了好幾集說趙王趙偃到秦國去會盟這個事,翻遍《史記·趙世家》和《史記·秦始皇本紀
  • 為何同為8.2分,《隱秘而偉大》被捧出天際,《大秦賦》慘不忍睹
    《大秦賦》接檔的是《隱秘而偉大》,按正常情況的話,應該是完全沒有口碑上的壓力的,畢竟《大秦賦》之前的三部的口碑是擺在那裡的,而在宣傳《大秦賦》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史詩巨製,那是因為此劇的金錢的投入,是前三部不能比的,因此在沒有播出之前,想想會有多少人在期盼它的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