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大畫幅雙反的攝影師——Peter Gowland

2021-01-19 FRIGGAO圖片社


《製造大畫幅雙反的攝影師——Peter Gowland》


人人都知道雙反相機最有名的廠商是祿來120雙反相機,但是最早的雙反大畫幅思路的設計者無法考證,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位超現實主義攝影師Phillipe Halsman,就曾經改裝過幾部屬於自己的大畫幅雙反, 最早生產和銷售的大畫幅雙反相機就很可能是Peter Gowland設計的GowlandFlex了吧?!(純屬按照時間猜測,並沒有數據考證,但是他這一系列相機確實是很早就開始銷售了)。今天我們就隨著這部有歷史感的大畫幅雙反系列相機來了解一下攝影師,演員,相機製造家——Peter Gowland。




 他是誰 

Peter Gowland出生於1916年4月3日,2010年死於盆骨斷裂併發症。他的父親Gibson Gowland是一位好萊塢演員,曾經在1924年主演Erich von Stroheim的經典電影《Greed(貪婪)》,母親也是知名演員Sylvia Andrew。Peter Gowland在出生那年(大約6周大小時)就順理成章的出演了《The Small Magnetic Hand 》中的一個嬰兒(這是他唯一主演的一部影片,他前後出演了12部影片)。大約在他兩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他和父親一起生活,並且一直在好萊塢的演員圈中徘徊。母親在他15歲的時候送了一部摺疊相機,然後他偷偷的把相機帶入片場去拍攝演員。因此在20歲左右的時候他是第一位被批准在好萊塢俱樂部工作的攝影師。


 完美組合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轟炸珍珠港的那天,Peter Gowland和他生命中的另一半 Alice Adams,進行了人生第一次的約會。不久後他就和原本有男朋友的 Alice Adams私奔到了拉斯維加斯,並在北美航空做了一位攝影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升級時候,被應徵入伍之後,曾在德國建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之後回到了加利佛尼亞, Alice開始嘗試出售peter的攝影作品。自1946年後,他們兩個就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攝影工作室生活。Peter Gowland負責拍攝和照相機設計工作,而他的妻子主要負責分類多達10萬張的照片,以及工作室日常的安排,作品銷售,以及相機的銷售的工作。

 歪打正著的相機製造商 


很多攝影師都一直在尋找自己方便實用的攝影設備,Peter Gowland也不例外,並且他經常動手拆修自己的相機,久而久之他開始改裝自己的相機。很快他自己就設計出來一些新型的相機。他設計的這些相機著實的滿足了他作為一個攝影師的需求,並且在他的有生之年中,設計並銷售了600多臺Gowlandflex相機。很多著名的攝影師都用過他設計的相機,其中包括Annie Liebovitz(安妮·萊博維茨), Josef Karsh(尤瑟夫·卡希), Dennis Manarchy(設計製造超級大畫幅那位), Arthur Grace(亞瑟·格雷斯), Arthur Elgort (亞瑟·艾爾高特 )和 Mark Laita(馬克·萊塔)。並且有眾多機構至今仍收藏著他設計的相機,例如聯邦調查局,寶麗來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和花花公子集團公司。可以看出擁有17部祿來的Peter Gowland對雙反相機的熱愛
1929年Peter Gowland的媽媽為他買的第一部相機是這臺價值127美元的127格式柯達摺疊相機,Peter Gowland曾經用他為父親拍過劇照。
Peter Gowland設計生產的著名的Gowlandflex上圖分別為,標準和廣角Gowlandflex,30周年輕量化Gowlandflex和8X10 Gowlandflex(旁邊有一個他跟120雙反的對比圖)除了笨重的雙反相機,Gowland還設計了口袋大畫幅和6X9畫幅技術相機
因為Peter Gowland服務過航空公司和軍隊,所以也自然的設計製作了航空快拍機。對於他為什麼去設計這樣一種大畫幅的雙反相機,實際上是跟他需要捕捉模特瞬間而來的。在傳統的view camera 取景的大畫幅相機,無論重量,調焦結構和對焦結構上都只適合拍攝靜止的物體。在之後的graflex類型的煙囪單反中,雖然機動性已經提高到了極致,但是對於Peter Gowland來說反光板抬起的一瞬間可能就影響到了他的抓拍。如果取景和拍攝不在同一軸上的話,他就可以準備好一切,取景並拍攝。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祿來雙反可以風靡一時。但是時至今日,數碼後背,到連結顯示器拍攝等等,已經完全的日新月異了。Peter Gowland不但是個攝影師,更是一個發明家,他不僅僅限於設計生產照相機,對於他的工作室,他經常會設計一些奇特的場景。他認為:「如果你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你一生都沒有工作過。」為此他的家也就是他的工作室。像這樣的「家」他有三個。建於1955年的第三處工作室,是和著名建築師合作的可以同時使用日光和燈光的室外內工作室。標誌性的泳池和他周邊的環境令他創造了不少成功的作品。Peter Gowland用放大鏡和汽油桶製作的500W的攝影照明燈他的第二個「家」中,天台是一個轉動的8X8英尺的轉動背景臺,以適應太陽的轉動。閣樓有一個暗房,客廳則是一個肖像小工作室。
可以拍攝各種題材的「家」,可拆調整和拆卸的「大三角架」可以在泳池上調整需要的拍攝角度。



 攝影人生 


相對於設計生產相機,Peter Gowland最最中意的還是他的攝影。隨著二戰後時尚和新潮的發展,上世紀40-80年代是人像、時尚和魅惑攝影的頂峰時代。在他的一生中合作過包括花花公子在內的許多潮流雜誌。但是他和alice並不局限於此,他們寫了關於「怎樣拍攝」的攝影指南,被人稱之為「Gowland攝影指南」。alice和peter收集的自己工作室拍攝的1000幅雜誌封面。
攝影雜誌封面收錄的Peter Gowland的作品


 獨特的技巧 


Peter Gowland對時尚攝影有很多的經驗研究,他認為:舞者比其他各種職業的人更容易拍攝,他們隨意的去做自己的舞蹈動作,只要找到比較有景深的背景,例如藍天,沙漠或者工業背景,在拍攝這類題材時雙反比單反就更加快速的塑造。有時,還要加黃色到紅色的濾鏡來為黑白照片的增效。流動的頭髮能給靜止的肖像增加流動感。先讓模特自己隨意的擺弄自己的頭髮,在模特的身後Peter Gowland常常會準備一臺閃光,當模特在低頭抬起或者髮型最佳狀態之前做預判,拍下流動的秀髮。Peter Gowland特別的喜歡在例如Malibu海灣一樣的,有強烈的午後陽光的地方。他可以利用一些木板在模特身上映射出如同斑馬線一樣的效果,利用寒冷的海潮可以激發模特保持著持續的歡快心情,這對取景和拍攝的持續都是有所幫助的。當顯示女性婀娜的身材的時候,他又會等待傍晚前的光線,柔和的映射出皎潔的身影。這些自然光線,在他的攝影工作室裡也有相同的擬光設計應用。他的這些技巧,在我們現代攝影愛好者看起來已經是很常見的,但是在1940-1970年代來說,算是相當新潮的攝影技法,並一直激發著後人的靈感。


 作品 




每期,我和我的朋友們會一直討論著對於攝影的自我靈感和感觸,相信很多內容也是各位看官朋友遇到的,特此向大家分享我和我朋友們的攝影心得,或許有對有錯,但是藝術和攝影本身不就是很主觀的東西嘛?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中去,一起攝影一起快樂的進步。



這期主要也是介紹一位思維比較開闊的攝影的故事。Peter Gowland是一位 glamour攝影師,我只節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呈現的作品,更多的照片可以自己去了解。更多關於他的信息可以參看alice和peter的個人主頁:

https://www.petergowland.com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

原創文章如需搬運請註明出處

喜歡文章可以點擊下方↓關注我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香港製造的Halina Viceroy雙反照相機!
    其中包括了雙反、旁軸等等,但主要以簡易和相對低端的為主,因此不被「主流」收藏者所關注。按照中華相機網網友EricLai的介紹,早期香港的工業製品很少,還行不成規模化的香港製造(Made in HongKong)。因此一般都用當時香港的宗主國大英帝國來作為產地(Empire Made)。
  • 中國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
    有段時間沒介紹雙反照相機了,所以今天就介紹一款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吧。按照莊克明《中國照相機》一書的介紹,友誼雙反是由武漢照相機廠(現在好像已經不在了)在1975年研製生產,1982年通過當時的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總局組織的產品鑑定,正式投產的產品。
  • 只能二選一,哈蘇單反,還是祿來雙反?
    120膠捲標準面世極早,最初都採用皮腔相機,是大畫幅相機的簡化版本,一些老相機甚至可以進行大畫幅的動作。大概發展到20年代以後,120旁軸相機流行起來,蔡司公司製造了大量的120皮腔旁軸相機,逐漸替代了傳統柯達相機的地位。但是120旁軸相機操作繁瑣,特別是取景很不方便,於是生產立體相機的祿來就出現了,Paul Franke和Reinhold Heidecke從多個鏡頭的立體相機這裡獲取了快速取景攝影的靈感,發明了2個鏡頭一個取景,一個拍照的相機系統。
  • 中畫幅相機不完全入坑指南
    不同於現在數位相機製造的幾家獨大,膠片時代可謂是百家齊放,也是由於機械相機的技術門檻並沒有那麼高,所以很多廠商都能夠生產自己的膠片相機,在專利並不那麼被重視的年代,拿著別人家的相機拆光了仿製一臺貼上自己的標籤也能夠作為自己的產品販賣。不過對於中畫幅相機來說,雖然很多廠商也同樣都在生產,但是比較好的廠商永遠都只是那麼幾個。
  • 雙反相機怎麼用 雙反相機使用方法【詳解】
    雙反相機 ,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於實際的曝光。雙反系統結構簡單耐用,曾廣泛被記者及大眾所接受。但因其固有的視差和鏡頭的限制,現已較少生產及使用。
  • 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常說的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殘幅就是指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也就是相機傳感器的大小。大家在更換鏡頭或者把鏡頭取下時就可以看到相機的傳感器了:二、不同分類①大畫幅大畫幅相機的顯著特點是它們使用的感光介質
  • 什麼是雙反相機呢
    我們知道現代的相機都是數位相機了,在以前的相機都是膠片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膠片相機也逐漸被數位相機取代了,我們在現代經常聽到的就是單眼相機了,那麼有的人會問,既然有單眼相機,那麼就沒有雙反相機呢?顯然雙反相機是有的,只不過雙反相機屬於膠片時代的相機,今天我們就來來看看什麼是雙反相機或是雙反相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雙反相機的定義和單眼相機類似,雙反相機指的是雙鏡頭反光相機。全稱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反光取景式相機,也就是說雙反相機的雙字就是兩個鏡頭的意思,反的意思就是相機內部有反光鏡,雙反相機和單眼相機的區別就是鏡頭的數量。
  • 用百歲大畫幅相機拍 300km/h 的 F1,這位攝影師在想些什麼?
    但偏偏,有那麼一位美國攝影師不僅沒這麼做,甚至還反其道而行。JoshuaPaul,如果你在F1圍場眾多長槍短炮武裝的攝影師中,發現了一個端著沉重大畫幅膠片機的異類,想必就是這位特立獨行的老兄。Paul向F1車手萊科寧展示自己的相機(圖自:,LukasGorys拍攝)petapixel那臺格拉菲(Graflex)4×5大畫幅相機產於1913年,JoshuaPaul早年帶著它拍攝旅行和風景題材。
  • 大畫幅也講品牌,EBONY相機傳奇
    我因為不太玩(其實是根本不玩)大畫幅,所以只聽說過EBONY,一種前幾年停產的日本著名木殼大畫幅相機。 這個EBONY被很多人吹成什麼最完美的大畫幅相機,什麼大畫幅相機中的藝術品,這種文章竟然還上過國內的攝影雜誌,有時候想想說這個話要不要BI臉啊?知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單軌機?
  • 樂高中畫幅! 攝影師製作樂高哈蘇模型
    樂高製作的各種模型已經成為一種風潮,那麼用樂高來搭建一臺中畫幅單反呢?近日,身在臺灣的模型製作人兼攝影師Helen Sham在樂高的LEGO ideas上展示了自己設計製作的樂高版哈蘇503CX,製作完成度相當之高。
  • 福倫達Voigtlnder Brillant雙反照相機!德國製造
    前幾天剛剛進行了Voigtlnder Septon 50/2的鏡頭測試,趁著熱乎勁兒,這周就繼續介紹一款它家的雙反照相機Voigtlnder Brillant吧。我今天介紹的Brillant雙反相機,是Voigtlnder公司在1932年首次發布的一系列雙反相機。早期的Brillant被稱為「偽雙反」,因為這種機器雖然類似於現在的雙反相機TLR,但由於不能在取景器中對焦(取景鏡頭僅僅用於取景、無法調焦),因此功能上更接近於盒式(Box)相機。
  • 攝影技術:侃侃大畫幅相機
    膠片時代,大畫幅相機好像是攝影師的終極民用相機了。出於愛好,十多年前終於購得一臺仙娜4X5英寸單規相機,配上三隻鏡頭,並相繼配齊了測試光表,取景放大鏡,120膠捲後背等等附件。到了數碼時代,又配備了與數位相機相連的轉換板,可以拍攝數碼照片。
  • 當無反不滿足於全幅 中畫幅相機發展漫談
    科普:中幅>全畫幅? 大,而且大很多    說到中畫幅,我們先來科普下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畫幅大小。大家最常見的問題實際上是中畫幅和全畫幅比哪個大。既然叫中畫幅,是不是比全畫幅小呢?實際上,中畫幅的畫幅面積是要大於全畫幅的,不僅是大,而且大很多。中畫幅和全畫幅實際上是源於英文的翻譯,全畫幅——fullframe,中畫幅——medium format。
  • 那位用大畫幅拍攝體育照片的攝影師擁有怎樣的傳奇經歷?
    幾年前,有這樣一組照片頻繁地登上各大攝影網站的頁面。在重大體育賽事的賽場邊,一位老爺爺卻拿著古老的大畫幅相機拍攝體育比賽,而他周圍的小夥子們都扛著長槍短炮。
  • 重新定義全畫幅:ARRI發布全新大畫幅數字攝影機和鏡頭
    有意思的是,當其他家都用全畫幅為自家產品貼標籤的時候,ARRI卻用了「大畫幅格式」這個原本泛指的詞來為新款攝影機命名,LF是Large Format的簡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次命名將使得大畫幅的定義由「泛指比S35大的畫幅」具象為全畫幅/FF、VISTA VISION畫幅之類的格式。
  • 科普:全畫幅比中畫幅大嗎?你想多了!
    相信很多玩攝影的新手小夥伴都會覺得全畫幅相機的coms比中畫幅相機的coms大!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這次也許你真的錯了!不過很多讀者對於現有傳感器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不少網友依舊認為像素是決定照片質量的唯一要素,因此也鬧了不少諸如「手機拍照完爆單反」、「全畫幅比中畫幅大」等類似的笑話。那麼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科普一些關於畫幅的基本常識。首先要說的一個問題:畫幅究竟是什麼意思?
  • 全畫幅相機相比APS-C畫幅相機的4大優勢
    從APS-C畫幅規格的相機切換到全畫幅規格相機,無論是對產品性能、功能和成像質量,都是有質的提升的,也為攝影師提供了更好的創作工具,適用於更多方面的拍攝。而由於APS-C畫幅規格的相機系統的局限性,例如在廣闊的景觀或建築攝影中因裁切細數的而縮減了鏡頭等效焦距視角,以及因通光量損失和視角變化帶來的低光照拍攝性能下降等,都使得用戶在探索新的拍攝手法和攝影類型時,收到了限制。
  • α7系列:重新定義 「全畫幅」
    2013 年 10月,索尼正式發布了全球首款全畫幅微單相機 α7,小巧的機身一改當時全幅相機笨重的印象。除了小巧便攜的優勢以外,α7 在性能上的表現還存在操控性差、續航短等問題。但作為全新品類的開創者,很多攝影師還是從中看見了「未來」。
  • 從膠捲到大畫幅鏡頭,看看曾經的富士帝國
    富士的遺產去年,富士發布了要推出1億像素數位相機的計劃,儘管沒有135全畫幅這個尺寸的數碼產品,但富士在自己的APS-C相機和中型傳感器相機上還是有了自己的突破,在給哈蘇製造H系列相機鏡頭多年之後,富士再次用自己的品牌推出了中畫幅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