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敢愛敢恨,敢於犯忌。敢哭敢笑,敢於放屁。」「人生原本個個都是原創,不少人卻悲哀地成了盜版……」在或許已離你遠去的畢業時分,如果有一位長者曾說過以上這番話,那麼當你轉身投入象牙塔外的滾滾紅塵時,是否能更清醒自知?
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的畢業生們是幸運的,他們有一位「以說套話為恥」的陳俊明院長,昨日用《業,畢了沒?——致2011屆畢業生》為他們踐行。
【語錄】
奇文共賞:《業,畢了沒?》
陳俊明的畢業典禮致辭不下十次被學生用掌聲打斷。其實,當時他心裡很糾結:「真不願意學生老是鼓掌,很多話要連著聽才能理解意思,致辭的情緒也是有連貫性的。」
說畢業
「你們此去的大學,芳名叫社會」
致辭中,陳俊明首先告訴「童鞋」們,「你們此去的『大學』,芳名叫『社會』。你可以把它讀成江湖,也可以把它讀成殿堂。可以通過它鋪寫精彩傳奇,又可以依賴它維持平淡生命。所有的結束都是開始,所有的過去都直通未來。」他說,在社會這所大學裡,所有的願學者都將得到免費的教誨,所有的厭學者都將受到最終的懲罰。「在那裡,無論你多麼的牛叉,都只能永遠被考而無法免考,永遠學習而無法畢業。」
說文憑
「蓋了鮮章籤了大字,也還是紙」
「在即將分手的今天」,陳俊明向學生謙稱「在下」,「在下坦率地告訴你們:考試只是一種遊戲,在那種遊戲中,只有會玩不會玩,沒有勝利與失敗。人生一考場,你們當認真學習那與教育無關的應試。」
關於文憑,「紙畢竟是紙,即使蓋了鮮章籤了大字,也還是紙。附麗在那些紙上的所有得失榮辱,都已經成為過眼煙雲乃至神馬浮雲。你們必將愈來愈清醒地看到,潛伏既久的叫做『實力』和『能力』的東東,必將浮出人生的水面,並最終蓋住所有的花裡胡哨。」他進一步闡釋,社會需要以文憑簡單化地識別人才,但是「希望同學們眼裡有紙,心中無紙。如果不能多紙護身,寧肯追求無紙勝有紙。」
說做人
「追求時,為達目的,要計手段」
關於做人做事,陳俊明說,「真心希望你們追求時,為達目的,要計手段。屈尊時,要為五鬥米折膘,不為五鬥米折腰。見義時,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完獨自往前走。受辱時,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之後去睡覺。做人敢愛敢恨,敢於犯忌。敢哭敢笑,敢於放屁。做事大膽嘗試,周全考慮。突破規則,尊重法律。千萬要牢記:人生原本個個都是原創,不少人卻悲哀地成了盜版。」最後一句話陳俊明說是從網上學來的,當時看見便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大道理」講完後,陳俊明建議學生們在這梔子花開的離別時刻,「儘可能地與人話別和送別……天下很大,生路很遠,生計很忙,分離後的完全重合,從來都是奢望。」
【自白】
今年的靈感來源:
一部小說和一部電視劇
2009年畢業致辭以原創打油詩開頭,2010年的經典「三段論」,自稱比「名重江湖」的華中科大「根叔」還要放肆的陳俊明今年的畢業致辭是如何出爐的?
陳俊明在畢業典禮後接受成都晚報記者採訪時稱,在連續兩年畢業致辭被媒體強勢關注後,在學院又一次將舉行畢業典禮前,他感到了一些壓力和緊張。苦思冥想的結果促成了一個近乎直白的想法:畢業是什麼?「我又想到了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我的大學》,他把社會比作大學。」這兩個啟示最終構成了陳俊明畢業致辭的主題。至於「業,畢了沒?」這個有些怪異的題目,來自一部他看過的電視劇《飯,吃了沒?》。「我很迷戀這個語言組合,所以就借用了。」
陳俊明將文法學院畢業典禮舉行時間記早了一天,所以6月22日清晨5時40分,他就起床奮筆疾書,用了兩個多小時完成這篇近3000字的發言稿。
【旁白】
學生淚奔:他說到我心坎裡去了!
同事稱讚:他說話一點都不八股
「一上大四,我就期待著我們畢業典禮這一天,想看看那時陳院長到底會對我們說些什麼。」鄭文靜,文法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四學生,當陳俊明演講至中段,她就在禮堂後排悄悄抹起了眼淚。「可當這一天終於來了,我又捨不得離開學校。陳院長說,也許從生理上來說,我們是成熟了;但從心理上來說,我們還不夠成熟,這話說到我心坎裡去了,所以眼淚就不自覺地掉了下來。」鄭文靜說,在畢業典禮上,像她這樣情不自禁掉下眼淚的畢業生,還不在少數。
「他的致辭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的畢業致辭,每一年都別出心裁,一點都不八股,全說的是自己內心想說的話。」與陳俊明同事多年的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古銀華,是昨日上午文法學院畢業典禮的主持人,他這樣為陳俊明的畢業致辭作結。
成都晚報記者 劉禕 唐奇 杜燦
圖由成都理工大學提供
陳院長的「人生四時」大道理
追求時,為達目的,要計手段。
屈尊時,要為五鬥米折膘,不為五鬥米折腰。
見義時,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完獨自往前走。
受辱時,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之後去睡覺。
對話個性院長
「網絡語言只是外殼
我講的是自己的人生感觸」
成都晚報:致辭中,為何要使用那麼多網絡流行語言?
陳俊明:一個50多歲的人要和一群20多歲的人對話,必然要找到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網絡流行語言只是我這篇致辭的時尚外殼,我真正想表達的主要內容還是在於對學生的教化。
成都晚報:您完全做到了致辭中所說希望學生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原則了嗎?
陳俊明:我也在努力做到。我致辭中說到的是我50多年來的人生感觸,是做人做事的宏觀原則,並不是對學生們一個個單獨地告誡,不能機械複製到學生工作生活的每一個小場景。
成都晚報:對子女的教育之道與對學生一樣嗎?
陳俊明:我的女兒在上海讀完大學後去英國已經6年多了,她比較有主見,一般大事才和我商量。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原創,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價值觀、獨特的人格和追求。
同步播報
四川大學
校長說「感恩」
「今天,是值得永遠紀念和珍藏的日子;此刻,你們即將跨出校門,開啟新的人生航程……希望你們都能心懷感恩,銘記這四年的美好時光;希望你們願意帶上這份感激,追求未來的人生夢想;希望你們能把這顆感恩之心,傳遞到即將到達的每個地方。」
在昨日的四川大學2011屆本科生畢業暨授位典禮上,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以《川大學子更懂感恩》為題,面對9394名川大畢業生娓娓道來。他以松下幸之助、霍金、李嘉誠為例,激勵畢業生們「沿著成功者的足跡,將自己的感恩之舉延續下去」。謝和平在講話最後,用一句「記得常回家看看」,勾勒出學校與畢業生們之間的溫情脈脈,在不少川大畢業生心中留下陣陣漣漪。
成都晚報記者 李奕
成都中醫藥大學
「師爺」詩文送別
「兒行千裡娘牽掛,千言萬語一句話。」昨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會堂裡,全校畢業生安靜地聽著大學的最後一課——畢業典禮。典禮上,最催人淚下的致辭莫過於知名教授張新渝那不到600字的講話。兩分鐘,被掌聲打斷8次,這是有「張師爺」之稱的張教授為學生送別的禮物。
「我不需要你們任何的回報,只期盼能常常看到你們成功後的微笑。這足以撫平我們日益加深的皺紋,染黑我們日益增多的白髮,安慰我們割捨不掉的牽掛,擦乾我們四年兒女的淚花……」聽著張教授的詩化文章,一學生向記者介紹:張師爺博學多才,除了精通黃帝內經之外,平時最喜歡作詩,作品曾多次在校刊上刊登。
成都晚報記者 杜燦 攝影 李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