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6日電 題:香港泳棚中的泳客:別人眼中我們是「怪人」
作者 鍾曉璐
「別人眼中我們這群老泳客是『怪人』啊,誰沒事兒颳風下雨都起個大早跑去那裡遊泳啊?」香港西環泳棚的負責人尹洪輝說,在泳棚遊泳的人風雨無阻,遇到風球大家也照常出現在泳棚。
上世紀20年代起,泳棚——在海邊用竹子和木板搭成橋向海中延伸的遊泳設施開始在香港興起,一度廣受歡迎。後由於政府填海、海水汙染、室內遊泳池興起等多種因素,泳棚逐漸式微,西環泳棚成為香港市區僅存的「碩果」。
尹洪輝一家都是遊泳愛好者,他18歲開始去泳棚遊泳,參加過三次渡海泳、79歲的他現在仍每天不落。他太太也有45年的泳齡,近些年由於身體原因只好無奈暫停,兒子則從6歲起就跟著父母去泳棚。
每天早晨5點,尹洪輝都會準時出現在泳棚,而他的遊泳時間並不算最早,凌晨3點泳棚就會有泳客做起準備活動。
當被問到這61年是如何堅持的,尹洪輝只稱,「這不需要堅持,遊泳是我的興趣,興趣會上癮的」。
尹洪輝年輕時在中環上班,有時就算早上貪戀懶覺把遊泳時間錯過,中午休息也一定會跑回泳棚遊幾圈才算完事,不然全身上下不自在。
另一名泳客黃先生也常到泳棚玩耍,年輕時還不時遊過泳棚前面的硫磺海峽到大青洲島再折回。彼時,大青洲島是英軍儲存彈藥的地方,不許上岸,遊到岸邊必須馬上折回。黃先生回憶,有時在大青洲島岸邊的英軍還會要求他幫忙買啤酒帶過去。
黃先生說,西環泳棚的環境清幽,相當於一個天然氧吧,很適合鍛鍊,所以每天都會從新界趕到西環遊泳。
與黃先生趣味相投,67歲的王先生即便家住天后,每天也要乘地鐵趕到西環泳棚遊泳。王先生兒時住在西環,經常在金銀泳棚遊泳。據他回憶,那時泳棚十分熱鬧,年輕的男男女女都喜歡來這裡遊泳。當時泳棚收費方式分為一次性票、月票、年票三種,年票十多元港幣一年。泳棚旁邊還有專門賣炒粉、炒麵、咖啡、茶的小賣部。
王先生說,以前硫磺海峽不是這麼繁忙,沒有那麼多過往的船隻,因此他經常一口氣遊到對岸的小青洲島去玩耍,而今,懾於危險只能在棚架附近活動。
郭先生是計程車師傅,自己周三和周日兩天晚上開計程車,他表示,開計程車讓他這個老頭子保持腦子清醒,而遊泳則使他行動利索。郭先生年輕時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不太關注自身的健康,到了一定年齡了,突然發現不關注不行,於是選擇了遊泳。
93歲的黃伯伯是泳棚年紀最長的泳客,在泳棚遊了60多年了,隨著年齡增大,他半年前開始停止遊泳,走路時需要拄著雨傘,顫巍巍的步伐讓人不禁感嘆那年輕人爬起來都要再三喘氣的陡峭石階,他是如何克服的?雖然已停止遊泳,但是來泳棚的習慣沒變,每天清晨他都要到此練「童子功」。
泳客黃先生在泳棚遊泳遊了54年,跟著泳棚一起遷徙,從海傍村遊到現址。他回憶,早年的時候這周圍還是村莊,有居民樓、工廠、商店都有,後來因為一次風災,政府考慮到安全問題便進行了搬遷。
現今,整個村莊除了隱藏在樹叢中的斷壁殘垣外,只剩西環泳棚了。
與沙灘遊泳不同,這裡沒有配備專門的救生人員,也沒有專門的救生設備,來這裡遊泳的多是熟悉水性、經驗豐富的遊泳健將,而這些遊泳健將多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
據悉,泳棚曾發生過幾次事故,不少人也對泳棚的安全性問題擔憂。但泳棚不屬於香港康文署管轄範圍,因此沒有配備專門的救生員。
尹洪輝介紹,近年來出事的兩人都是水性很好的泳客。他分析,泳客年紀大了沒有年輕人反應快,可能沒有注意到潛在的危險,加之西環泳棚的水流不太穩定,有船隻經過硫磺海峽的時候浪特別大,很容易被海水衝走。
他說,此前兩位出事的泳客性格較為孤僻,往往選擇十點以後單獨去泳棚遊泳,不喜歡跟其他泳客一起,所以出事的時候無人知曉,等到屍體浮上海面才被發現。但事故並沒有影響大家遊泳的樂趣,每天泳客照舊出現在風高浪急的泳棚。
現在每逢周末,西環泳棚年輕的面孔也會多起來,攝影愛好者和文藝小青年慕名而來,於他們而言,泳棚是一座離鬧市喧囂不遠卻又幽靜的別致景點。傍晚,來看落日餘暉的遊客尤其多。
遊客楊小姐說,自己是上網時無意中知道這個地方的,只知道是個景點,並不知道原來是作遊泳之用,她說泳棚是個靜靜看日落休閒發呆的好去處。
33歲的特區政府政治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陳嶽鵬算是少有去過西環泳棚遊泳的年輕人。講起泳棚遊泳的感受,他坦言,「那裡的浪有時頗大,不太適合不諳水性的人,但下水後,會發現自己身處城市的中心,不但可以遠眺大橋高樓,還有觀看大大小小的漁船、噴射船、躉船在不遠處駛過。和風平浪靜的泳池或者一望無際的海灘相比,泳棚帶來的體驗是很獨特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