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怎樣測量出來的?

2020-12-2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8848.86米是怎樣測量出來的

12月8日,珠穆朗瑪峰新身高8848.86米向世界公布。對於世界而言,這個數據是一個時代的偉大見證,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對於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方報導組的成員王少勇而言,則是一段銘心刻骨的時光。

王少勇是《中國自然資源報》報社首席記者,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執行過中國大洋科考、抗震救災等報導任務,獲原國土資源部首屆「五四青年」獎章、中央國家機關公文寫作技能大賽十佳通訊獎、中國產經新聞獎等獎項。作為2020珠峰測量特派記者,王少勇以日記的形式講述珠峰高程測量全歷程,還原了少為人知的測繪登山隊員工作與生活狀態,用詩意的筆調向讀者介紹了珠峰的危險、神秘與純潔,將70多個日夜的苦與樂,艱難與收穫,前行與回首濃縮於《珠穆朗瑪日記》。《珠穆朗瑪日記》12月8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9日,王少勇做客新華網講述了隨隊採訪的那些日子裡,登頂珠峰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年春節前在西藏開展外圍基礎測量工作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之巔,位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界。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珠峰無疑就是第三極的極點,科學家們在這裡開展研究是為了更加了解地球,了解地球的氣候變化,了解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從而使人類可以與地球更加和諧地相處。

王少勇向大家介紹,我國1975年第一次把測量的覘標豎在了珠峰的峰頂上,當時是利用傳統的三角交會測量的方法,測得珠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並向全世界公布。

在2005年,我國又第二次對珠峰進行了大規模的測量,隨著測繪科技的進步,當時不只採用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方式,還加入了全球衛星的導航定位這種手段,並且在峰頂還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冰雪的厚度。所以在2005年公布的8844.43米的海拔高程是巖石面的高度,就是把冰雪的厚度給去掉了。

2015年尼泊爾發生了8.1級地震之後,科學家研究發現珠峰周邊地形地貌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珠峰到底是變高了還是變矮了?成為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個科學問題。

2019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尼泊爾,兩國發布了中尼聯合聲明,其中就提到考慮到珠穆朗瑪峰是兩國友誼的象徵,所以兩國要共同宣布珠峰的高程,並且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王少勇介紹說:「我們前期拿了方案,組建了測量登山隊,在2020年春節之前,我們的國測一大隊的測繪隊員們就已經在西藏開展了外圍基礎的測量工作。2020年元旦剛過,測量登山隊就在北京懷柔訓練基地開始了訓練。」

王少勇這次參與珠峰高程測量報導,是從今年3月初就開始準備的,「我們第一批記者是3月17日前往拉薩,到拉薩之後因為疫情原因先接受隔離,現在想想,那十來天的隔離對我們很有幫助。原來我也去過幾次拉薩,並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高原反應,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次去反應比較嚴重。可能因為是冬天,拉薩的冬天含氧量比其他季節要更低一些。我到了之後,第一天晚上頭特別疼,睡不著覺。第二天依然感覺到胸悶。我們第一批記者團隊11個人大部分都出現了反應,當時我們就想拉薩的海拔只有3700米,而我們要長期工作的珠峰大本營有5200米,到拉薩就不行了,那到了珠峰大本營能不能堅持呢?當時我們是有點懷疑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鼓勁兒,『這才剛來嘛,適應適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王少勇他們在拉薩隔離的時候,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們已經在日喀則地區開展水準測量和重力測量了。王少勇說:「4月5日,我們舉行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出徵儀式,測量登山隊員從拉薩出發前往定日,入駐了珠峰大本營,進行適應性訓練。又過了幾天我們這些記者從拉薩出發,經過日喀則,到了定日。定日縣城平均海拔是4200米,比拉薩高了五六百米,別看這五六百米,到了定日的感覺就像從北京剛到拉薩一樣,還是非常不適應,彎腰繫鞋帶都要喘半天。晚上還是睡不著覺,可能偶爾睡著一個小時就會醒來,又會半天睡不著。」

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進行重力測量

王少勇介紹說,2020珠峰高程測量除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手段、衛星定位測量手段,還在珠峰地區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並且把重力測量推到了峰頂,這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進行重力測量。

珠峰高程是指珠峰的海拔高度,我國的海拔是以黃海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點,傳統測量是水準測量,就是從起算點一直測量到你所要獲得的物體的高度,「以日喀則的國家深層水準基原點作為起點,從日喀則一直測到定日縣,在定日縣又構建了嚴密的二等水準網,最後一直推到了珠峰腳下的六個交會點,等測量覘標豎立在峰頂的時候,六個交會點同時對著峰頂的覘標進行三角交會測量。就是測到珠峰的距離和夾角從而計算它的高度,這是傳統的測量手段。」

現代的測量手段是衛星導航定位測量,「就是我們說的GNSS,在2005年,我們叫GPS測量,那個時候我們用的都是美國GPS的衛星數據,這一次我們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珠峰周邊和峰頂獲取的衛星數據大部分都是來自北鬥衛星信號,這一次登頂的GNSS衛星信號接收機也是我們國產的。」

這次,測量隊在珠峰周邊進行了絕對重力測量和加密的相對重力測量,王少勇介紹,重力測量的作用就是搭建傳統測量手段和現代測量手段之間的一個橋梁。「重力測量數據可以在珠峰腳下構建一個『水平面』,相當於把青島黃海的水平面延伸到珠峰腳下。我們把能想到的測量手段全都用上了,都是為了讓珠峰高程更加精確。每一次珠峰高程測量都是對我們國家測繪科技的一次集中展示,一次非常好的檢驗。這一次就證明了我們國家現在的測繪科技,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的位置。」

不過,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中尼兩國海拔的起算面是不一樣的,王少勇講述說:「我們是以黃海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面,尼泊爾是以印度洋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雙方專家經過多輪討論,並且請教了國際知名的大地測量專家之後決定,基於全球海拔基準構建一個海平面,就相當於我們量一個人的身高,你要確定他腳底的位置和他頭頂的位置。我們這次珠峰測量就是兩個國家構建了一個基於全球海拔基準的珠峰的腳底位置,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這是兩個國家第一次構建一個基於全球基準的一個位置,從而實現了兩個國家共同發布珠峰的權威的高程數據。我們跟尼泊爾共同發布的數據是非常權威的,也解答了世界科學家們關注的一些疑點問題,我們這次獲得的不僅是珠峰的高程,我們獲得的一些數據可以用於生態、用於氣候、用於地球內部運動機制的一些研究。我在採訪科學家時,也聽到我國對珠峰的研究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要做出中國人對於人類所應該做的貢獻,探秘珠峰就是為了更好地探秘地球。」

在珠峰大本營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王少勇介紹說,珠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到了這裡活動要非常緩慢,稍微走得快一點就會喘不過氣來。珠峰大本營給他最深的感受就是風大,風好像從來不用休息,營地中間有三面旗幟,一天到晚都是獵獵作響。「帳篷也是被風吹得不停地響,有時候晚上睡覺,感覺像是一百面旗幟在環繞著你,而你睡在中間一樣。並且風吹著帳篷旁邊的布,像一隻手在不停地拍打你。一晚上能睡著三個來小時,就很不錯了。有一天一個測繪隊員問我,你昨天睡了多長時間啊?我說三個多小時,他說不錯啦,我剛來的時候兩個小時都不到。」

而且,帳篷裡的溫差特別大,晚上氣溫到-10℃,而中午氣溫能到三十幾攝氏度,「一天之內的溫差就有四五十攝氏度,我們在珠峰大本營可以一天經歷四季,有的時候天空晴朗、陽光明媚,突然間來了一陣冰雹,然後冰雹過去又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很有意思。」

王少勇說這次珠峰測量很重視環保,廚餘垃圾有專門現代化處理的貨櫃,生活垃圾統一放到生活垃圾集中站,由車輛統一運出珠峰保護區。「我們還搭設了環保廁所,測量隊員和登山隊員都非常有環保意識,他們從來不亂扔垃圾,在路途中看到垃圾的話都會主動撿起來。」

過去的珠峰大本營,只能是燒柴油機發電,噪聲特別大,水是開著車用大桶去旁邊的絨布河裡打。但是這一次條件改善了很多,「這次我們已經接入了國家電網的電,雖然前期電壓不是很穩,但是至少比柴油發電機要強了很多。水是直接用管道從旁邊的山上引的冰雪融水,不過那些水,裡面會有一些泥沙,但是這水是絕對的天然礦泉水,我覺得還是挺好喝的。」

珠峰大本營是搭建在一片亂石上面,王少勇慶幸他們還有行軍床可以睡在床上,「我們新聞媒體一個帳篷可以住6個人,大家平時在工作之餘,聊聊天,互相溫暖,特別好,測繪隊員一樣,晚上都一塊交流,緩解疲勞,在交流的過程中,兄弟之間的感情也可以緩解大家對於家庭的思念。」

從珠峰大本營出發,沿著登山路線往出風的方向走,沿著絨布河谷往上走四五公裡,大概兩個多小時的路程,這裡有一片平地,測繪隊員在那裡又搭建了一個營地,王少勇說他們稱它為二本營,「這裡的條件要比珠峰大本營差了很多,手機信號特別差,喝水只能爬下一個山崖去河裡取水,氣溫比大本營還要低。」

三次衝頂才成功  測量儀器比嬰兒還難伺候

珠峰腳下有6個交會點,大本營是離峰頂最遠的一個交會點,其他的5個交會點都特別不容易到達。王少勇講述說這些交會點大多不在攀登路線上,所以沒有路,都是踩著亂石,不停地爬上爬下,有的要沿著滑坡體,爬上非常陡的山坡。「交會點為什麼要選在這麼險的地方,這麼難以到達的地方呢?測繪隊員說第一是要完整地看著峰頂,第二這個點要穩定,不能選得太低,選得太低,2005年有一個中絨布的交會點其實是選在冰川的上面,今年去的時候發現那個點已經改變位置了,所以要儘量選在不太容易改變的位置、比較穩定的地方,這樣每一次測量就比較容易比對,你是在同一個點去測量的位置。測繪隊員為了獲得更精確的測量數據,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艱難,而是可靠、科學。」

在東絨3交會點,隊員們的帳篷都是搭在亂石上面,晚上睡覺身體是傾斜的,腳大概要比頭的位置低十來釐米,不停地往下滑,剛睡著滑下去,一點一點地挪上去,然後剛睡著再滑下去。而且沒有水,隊員們只能去旁邊取點冰水或者雪水,用一個小的燃氣爐燒。燒一小鍋水大概要半個小時,幾個人就等這一小鍋水,每個人最後分幾口,然後一小口一小口地抿,不捨得一口喝完,像喝白酒那樣喝水,所以東絨3交會點上,隊員謝敏和王戰勝在上面堅守11天,非常不容易,他們吃的東西只有餅乾和泡麵,夜裡的氣溫能到零下二十幾攝氏度。

2020珠峰高程測量經歷了三次衝頂才成功,王少勇表示,這一次的攀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今年天氣特別不好,前兩次攀登都是因為天氣原因而不得不下撤。第三次攀登,大家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因為當時5月的窗口期已經只剩最後一個,如果最後一次登不上去的話,今年的珠峰測量任務就很難完成,測量登山隊選拔了經驗最豐富的8名衝頂隊員向珠峰進發,他們在7790米營地在大風口上面遇到了非常大的風,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要求隊員們晚上睡覺不許脫連體服,不許脫登山靴,就是防止帳篷萬一被吹走,大家第一反應還能自救。」

王少勇說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隊員們還要把測量儀器緊緊地抱在懷裡:「年輕的測量登山隊員次仁羅布負責把人類首次在峰頂測量重力的重力儀背上去,這個儀器是最重的一個,也是最嬌氣的一個,在搬運過程中要儘量地不讓它傾斜,他就抱了整整一夜。他跟我說,『這比嬰兒還難伺候,你看個孩子還有睡著的時候,我抱著個儀器,一刻都不敢放手。』隊員普布頓珠在峰頂為了更好地操作儀器,更好地讀數,他把氧氣面罩摘了下來。這次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峰頂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兩個半小時,普布頓珠大部分時間是沒戴氧氣面罩的,如果沒有一種精神的支撐,我覺得我們常人是很難做到的。隊員們在峰頂豎立起覘標,要操作雪深雷達探測儀,要測重力,要接收衛星的信號,這一系列的操作我們在平地上可能比較簡單,但是到那種極端的環境下,每一個步驟都是非常艱難的。所以說我們的數據真的是得來不易。」

3月17日從北京出發到西藏,5月27日成功登頂珠峰,6月18日返回北京,王少勇用3個月的時間記錄了自己隨隊報導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親身經歷和真情時刻,他說:「我有幸親歷。我和兄弟們一起面對過缺氧、狂風、嚴寒、落石,面對過緊張、悲傷、孤獨,我們的肉體和靈魂都作出了回應。」

回到北京後,王少勇剪掉了3個月因為無法剪頭而留起的長髮,但是他忘不了這次的經歷,忘不了珠峰的石頭、冰塔和星星:「珠峰視角的星空是離永恆最近的時刻。每個人都渴望永恆。愛情永恆、親情永恆,但其實沒有東西是永恆的。在珠峰大本營工作會有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磨鍊,但當看到星空的時候,就仿佛站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裡。我們現在看到的星光可能歷經了幾百萬年的光才到了我們身上,我們的愛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反饋改變了宇宙的某一個微小軌跡。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存在過的就都是永恆的。」

12月8日,珠穆朗瑪峰新身高8848.86米向世界公布。對於世界而言,這個數據是一個時代的偉大見證,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對於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方報導組的成員王少勇而言,則是一段銘心刻骨的時光。

王少勇是《中國自然資源報》報社首席記者,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執行過中國大洋科考、抗震救災等報導任務,獲原國土資源部首屆「五四青年」獎章、中央國家機關公文寫作技能大賽十佳通訊獎、中國產經新聞獎等獎項。作為2020珠峰測量特派記者,王少勇以日記的形式講述珠峰高程測量全歷程,還原了少為人知的測繪登山隊員工作與生活狀態,用詩意的筆調向讀者介紹了珠峰的危險、神秘與純潔,將70多個日夜的苦與樂,艱難與收穫,前行與回首濃縮於《珠穆朗瑪日記》。《珠穆朗瑪日記》12月8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9日,王少勇做客新華網講述了隨隊採訪的那些日子裡,登頂珠峰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年春節前在西藏開展外圍基礎測量工作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之巔,位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界。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珠峰無疑就是第三極的極點,科學家們在這裡開展研究是為了更加了解地球,了解地球的氣候變化,了解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從而使人類可以與地球更加和諧地相處。

王少勇向大家介紹,我國1975年第一次把測量的覘標豎在了珠峰的峰頂上,當時是利用傳統的三角交會測量的方法,測得珠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並向全世界公布。

在2005年,我國又第二次對珠峰進行了大規模的測量,隨著測繪科技的進步,當時不只採用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方式,還加入了全球衛星的導航定位這種手段,並且在峰頂還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冰雪的厚度。所以在2005年公布的8844.43米的海拔高程是巖石面的高度,就是把冰雪的厚度給去掉了。

2015年尼泊爾發生了8.1級地震之後,科學家研究發現珠峰周邊地形地貌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珠峰到底是變高了還是變矮了?成為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個科學問題。

2019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尼泊爾,兩國發布了中尼聯合聲明,其中就提到考慮到珠穆朗瑪峰是兩國友誼的象徵,所以兩國要共同宣布珠峰的高程,並且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王少勇介紹說:「我們前期拿了方案,組建了測量登山隊,在2020年春節之前,我們的國測一大隊的測繪隊員們就已經在西藏開展了外圍基礎的測量工作。2020年元旦剛過,測量登山隊就在北京懷柔訓練基地開始了訓練。」

王少勇這次參與珠峰高程測量報導,是從今年3月初就開始準備的,「我們第一批記者是3月17日前往拉薩,到拉薩之後因為疫情原因先接受隔離,現在想想,那十來天的隔離對我們很有幫助。原來我也去過幾次拉薩,並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高原反應,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次去反應比較嚴重。可能因為是冬天,拉薩的冬天含氧量比其他季節要更低一些。我到了之後,第一天晚上頭特別疼,睡不著覺。第二天依然感覺到胸悶。我們第一批記者團隊11個人大部分都出現了反應,當時我們就想拉薩的海拔只有3700米,而我們要長期工作的珠峰大本營有5200米,到拉薩就不行了,那到了珠峰大本營能不能堅持呢?當時我們是有點懷疑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鼓勁兒,『這才剛來嘛,適應適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王少勇他們在拉薩隔離的時候,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們已經在日喀則地區開展水準測量和重力測量了。王少勇說:「4月5日,我們舉行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出徵儀式,測量登山隊員從拉薩出發前往定日,入駐了珠峰大本營,進行適應性訓練。又過了幾天我們這些記者從拉薩出發,經過日喀則,到了定日。定日縣城平均海拔是4200米,比拉薩高了五六百米,別看這五六百米,到了定日的感覺就像從北京剛到拉薩一樣,還是非常不適應,彎腰繫鞋帶都要喘半天。晚上還是睡不著覺,可能偶爾睡著一個小時就會醒來,又會半天睡不著。」

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進行重力測量

王少勇介紹說,2020珠峰高程測量除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手段、衛星定位測量手段,還在珠峰地區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並且把重力測量推到了峰頂,這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進行重力測量。

珠峰高程是指珠峰的海拔高度,我國的海拔是以黃海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點,傳統測量是水準測量,就是從起算點一直測量到你所要獲得的物體的高度,「以日喀則的國家深層水準基原點作為起點,從日喀則一直測到定日縣,在定日縣又構建了嚴密的二等水準網,最後一直推到了珠峰腳下的六個交會點,等測量覘標豎立在峰頂的時候,六個交會點同時對著峰頂的覘標進行三角交會測量。就是測到珠峰的距離和夾角從而計算它的高度,這是傳統的測量手段。」

現代的測量手段是衛星導航定位測量,「就是我們說的GNSS,在2005年,我們叫GPS測量,那個時候我們用的都是美國GPS的衛星數據,這一次我們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珠峰周邊和峰頂獲取的衛星數據大部分都是來自北鬥衛星信號,這一次登頂的GNSS衛星信號接收機也是我們國產的。」

這次,測量隊在珠峰周邊進行了絕對重力測量和加密的相對重力測量,王少勇介紹,重力測量的作用就是搭建傳統測量手段和現代測量手段之間的一個橋梁。「重力測量數據可以在珠峰腳下構建一個『水平面』,相當於把青島黃海的水平面延伸到珠峰腳下。我們把能想到的測量手段全都用上了,都是為了讓珠峰高程更加精確。每一次珠峰高程測量都是對我們國家測繪科技的一次集中展示,一次非常好的檢驗。這一次就證明了我們國家現在的測繪科技,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的位置。」

不過,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中尼兩國海拔的起算面是不一樣的,王少勇講述說:「我們是以黃海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面,尼泊爾是以印度洋的平均海平面作為起算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雙方專家經過多輪討論,並且請教了國際知名的大地測量專家之後決定,基於全球海拔基準構建一個海平面,就相當於我們量一個人的身高,你要確定他腳底的位置和他頭頂的位置。我們這次珠峰測量就是兩個國家構建了一個基於全球海拔基準的珠峰的腳底位置,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這是兩個國家第一次構建一個基於全球基準的一個位置,從而實現了兩個國家共同發布珠峰的權威的高程數據。我們跟尼泊爾共同發布的數據是非常權威的,也解答了世界科學家們關注的一些疑點問題,我們這次獲得的不僅是珠峰的高程,我們獲得的一些數據可以用於生態、用於氣候、用於地球內部運動機制的一些研究。我在採訪科學家時,也聽到我國對珠峰的研究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要做出中國人對於人類所應該做的貢獻,探秘珠峰就是為了更好地探秘地球。」

在珠峰大本營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王少勇介紹說,珠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到了這裡活動要非常緩慢,稍微走得快一點就會喘不過氣來。珠峰大本營給他最深的感受就是風大,風好像從來不用休息,營地中間有三面旗幟,一天到晚都是獵獵作響。「帳篷也是被風吹得不停地響,有時候晚上睡覺,感覺像是一百面旗幟在環繞著你,而你睡在中間一樣。並且風吹著帳篷旁邊的布,像一隻手在不停地拍打你。一晚上能睡著三個來小時,就很不錯了。有一天一個測繪隊員問我,你昨天睡了多長時間啊?我說三個多小時,他說不錯啦,我剛來的時候兩個小時都不到。」

而且,帳篷裡的溫差特別大,晚上氣溫到-10℃,而中午氣溫能到三十幾攝氏度,「一天之內的溫差就有四五十攝氏度,我們在珠峰大本營可以一天經歷四季,有的時候天空晴朗、陽光明媚,突然間來了一陣冰雹,然後冰雹過去又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很有意思。」

王少勇說這次珠峰測量很重視環保,廚餘垃圾有專門現代化處理的貨櫃,生活垃圾統一放到生活垃圾集中站,由車輛統一運出珠峰保護區。「我們還搭設了環保廁所,測量隊員和登山隊員都非常有環保意識,他們從來不亂扔垃圾,在路途中看到垃圾的話都會主動撿起來。」

過去的珠峰大本營,只能是燒柴油機發電,噪聲特別大,水是開著車用大桶去旁邊的絨布河裡打。但是這一次條件改善了很多,「這次我們已經接入了國家電網的電,雖然前期電壓不是很穩,但是至少比柴油發電機要強了很多。水是直接用管道從旁邊的山上引的冰雪融水,不過那些水,裡面會有一些泥沙,但是這水是絕對的天然礦泉水,我覺得還是挺好喝的。」

珠峰大本營是搭建在一片亂石上面,王少勇慶幸他們還有行軍床可以睡在床上,「我們新聞媒體一個帳篷可以住6個人,大家平時在工作之餘,聊聊天,互相溫暖,特別好,測繪隊員一樣,晚上都一塊交流,緩解疲勞,在交流的過程中,兄弟之間的感情也可以緩解大家對於家庭的思念。」

從珠峰大本營出發,沿著登山路線往出風的方向走,沿著絨布河谷往上走四五公裡,大概兩個多小時的路程,這裡有一片平地,測繪隊員在那裡又搭建了一個營地,王少勇說他們稱它為二本營,「這裡的條件要比珠峰大本營差了很多,手機信號特別差,喝水只能爬下一個山崖去河裡取水,氣溫比大本營還要低。」

三次衝頂才成功  測量儀器比嬰兒還難伺候

珠峰腳下有6個交會點,大本營是離峰頂最遠的一個交會點,其他的5個交會點都特別不容易到達。王少勇講述說這些交會點大多不在攀登路線上,所以沒有路,都是踩著亂石,不停地爬上爬下,有的要沿著滑坡體,爬上非常陡的山坡。「交會點為什麼要選在這麼險的地方,這麼難以到達的地方呢?測繪隊員說第一是要完整地看著峰頂,第二這個點要穩定,不能選得太低,選得太低,2005年有一個中絨布的交會點其實是選在冰川的上面,今年去的時候發現那個點已經改變位置了,所以要儘量選在不太容易改變的位置、比較穩定的地方,這樣每一次測量就比較容易比對,你是在同一個點去測量的位置。測繪隊員為了獲得更精確的測量數據,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艱難,而是可靠、科學。」

在東絨3交會點,隊員們的帳篷都是搭在亂石上面,晚上睡覺身體是傾斜的,腳大概要比頭的位置低十來釐米,不停地往下滑,剛睡著滑下去,一點一點地挪上去,然後剛睡著再滑下去。而且沒有水,隊員們只能去旁邊取點冰水或者雪水,用一個小的燃氣爐燒。燒一小鍋水大概要半個小時,幾個人就等這一小鍋水,每個人最後分幾口,然後一小口一小口地抿,不捨得一口喝完,像喝白酒那樣喝水,所以東絨3交會點上,隊員謝敏和王戰勝在上面堅守11天,非常不容易,他們吃的東西只有餅乾和泡麵,夜裡的氣溫能到零下二十幾攝氏度。

2020珠峰高程測量經歷了三次衝頂才成功,王少勇表示,這一次的攀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今年天氣特別不好,前兩次攀登都是因為天氣原因而不得不下撤。第三次攀登,大家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因為當時5月的窗口期已經只剩最後一個,如果最後一次登不上去的話,今年的珠峰測量任務就很難完成,測量登山隊選拔了經驗最豐富的8名衝頂隊員向珠峰進發,他們在7790米營地在大風口上面遇到了非常大的風,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要求隊員們晚上睡覺不許脫連體服,不許脫登山靴,就是防止帳篷萬一被吹走,大家第一反應還能自救。」

王少勇說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隊員們還要把測量儀器緊緊地抱在懷裡:「年輕的測量登山隊員次仁羅布負責把人類首次在峰頂測量重力的重力儀背上去,這個儀器是最重的一個,也是最嬌氣的一個,在搬運過程中要儘量地不讓它傾斜,他就抱了整整一夜。他跟我說,『這比嬰兒還難伺候,你看個孩子還有睡著的時候,我抱著個儀器,一刻都不敢放手。』隊員普布頓珠在峰頂為了更好地操作儀器,更好地讀數,他把氧氣面罩摘了下來。這次測量登山隊員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峰頂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兩個半小時,普布頓珠大部分時間是沒戴氧氣面罩的,如果沒有一種精神的支撐,我覺得我們常人是很難做到的。隊員們在峰頂豎立起覘標,要操作雪深雷達探測儀,要測重力,要接收衛星的信號,這一系列的操作我們在平地上可能比較簡單,但是到那種極端的環境下,每一個步驟都是非常艱難的。所以說我們的數據真的是得來不易。」

3月17日從北京出發到西藏,5月27日成功登頂珠峰,6月18日返回北京,王少勇用3個月的時間記錄了自己隨隊報導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親身經歷和真情時刻,他說:「我有幸親歷。我和兄弟們一起面對過缺氧、狂風、嚴寒、落石,面對過緊張、悲傷、孤獨,我們的肉體和靈魂都作出了回應。」

回到北京後,王少勇剪掉了3個月因為無法剪頭而留起的長髮,但是他忘不了這次的經歷,忘不了珠峰的石頭、冰塔和星星:「珠峰視角的星空是離永恆最近的時刻。每個人都渴望永恆。愛情永恆、親情永恆,但其實沒有東西是永恆的。在珠峰大本營工作會有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磨鍊,但當看到星空的時候,就仿佛站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裡。我們現在看到的星光可能歷經了幾百萬年的光才到了我們身上,我們的愛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反饋改變了宇宙的某一個微小軌跡。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存在過的就都是永恆的。」

相關焦點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
    珠峰的「新身高」終於揭曉了!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你是世界的高度1975年,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上峰頂,測出你的冰面高為8848.13米2005年,我們再次登頂,識得你的「淨高」——巖面高為8844.43米今天,中尼雙方共同宣布你的「新身高」,8848.86米!
  • 8848.86米!珠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
    來源:光明日報珠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8848.86米!12月8日,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穆朗瑪峰最新雪面高程一經發布,旋即引起網友熱議。珠穆朗瑪峰有多高?提及此問,不少國人可能會下意識地直接說出「8848.13」「8844.43」這兩個數字。
  • 拍客| 從海南到珠峰,見證珠穆朗瑪峰「新身高」8848.86米
    8848.86米:作為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12月8日公布。此時,我就在珠峰大本營,在珠峰山腳下,見到了珠峰的雄姿,見到了美麗的日照金山,也見證了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這樣測出來的!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新身高」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這樣測出來的——歷時10月完成數據處理工作從海量數據到8848.86米,這中間有哪些「解題」步驟?
  • 8848.86米 多種先進硬科技助力珠峰「身高」精準測量(一)
    米 多種先進硬科技助力珠峰「身高」精準測量(一)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12-10 14:33 字號: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誕生:珠峰還會一直增長嗎?
    我國曾在1975年和2005年分別對珠峰進行過精確的高程測量,兩次的數據分別是8848.13米和8844.43米。要知道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達8844米,而人體在到了海拔2700米的時候就會出現高原反應。然而今天2020年2月28號,珠穆朗瑪峰新身高--8848.86米!讓我們對勇士的致敬。
  • 新高度|8848.86米!關於給珠峰「測身高」,這些知識講給孩子聽→
    8848.86米,這是珠峰最新的「身高」!從1975年的「8848.13」到2005年的「8844.43」再到如今的「8848.86」,珠峰可是「長高」了不少啊。看著這些數字,孩子們的小腦袋裡,可能會冒出許多「問號」: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高度?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測量珠峰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家長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聽。1問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的「身高」?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地球之巔」高度最新出爐!45年前,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峰頂,測得高度8848.13米。2005年,中國再測珠峰,其巖面高度為8844.43米。2020年5月27日,中國人又一次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峰頂。從海量數據到8848.86米,這中間有哪些「解題」步驟?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_新聞中心_中國網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地球之巔」高度最新出爐!
  • 8848.86米!珠峰「新高度」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8848.86米!珠峰「新高度」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12月8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結果發布——雪面高程8848.86米,這是世界第一高峰的最新高度。珠峰「新高度」是怎麼算出來的?動畫模擬計算過程。
  • 8848.86米!珠峰長個兒了!你知道「新身高」怎麼量出來的嗎?
    8848.86米!12月8日,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穆朗瑪峰最新雪面高程一經發布,旋即引起網友熱議。為什麼要在今年重新測量珠峰高度?珠峰的「身高」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測量珠峰,又能帶給我們什麼?隨小編一起往下看↓↓↓三分鐘看懂珠峰高程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時隔十五年,為何我國又對珠峰高度重新測量?
  • 8848.86米!關於給珠峰「測身高」,這些知識講給孩子聽→
    8848.86米,這是珠峰最新的「身高」!從1975年的「8848.13」到2005年的「8844.43」再到如今的「8848.86」,珠峰可是「長高」了不少啊。看著這些數字,孩子們的小腦袋裡,可能會冒出許多「問號」: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高度?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測量珠峰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公布,地大軍團功不可沒
    8名隊員登頂珠峰(陳剛提供)「令人振奮,著實不容易。」8日下午,參與珠峰高程測量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陳剛獲悉中尼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後,興奮地告訴長江網記者,8848.86米的海拔高程是珠峰的最新身高,也是中國給出的最精確的「中國答案」。
  • 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陝西測繪助力珠峰「身高」精準測量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陝西測繪助力珠峰「身高」精準測量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12-10 10:04 字號:
  • 8848.86米 珠峰新高程
    自然資源部供圖核心閱讀1975年,我國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測得珠峰峰頂巖石面的海拔高程為8844.43米;今年,我國測量登山隊隊員再次登頂,測得珠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什麼是珠峰高程?它是如何測算出來的?本次測高和前兩次又有何不同?珠峰測高的意義何在?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的由來
    紅網時刻記者 黃河 整理報導1975年,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上峰頂,測出珠穆朗瑪峰的雪面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中國人再次登頂,測出珠穆朗瑪峰的巖面高程為8844.43米。2020年12月8日,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8848.86米,世界第一高峰的雪面高程數字就此刷新。珠峰高程即珠峰海拔高。受地球板塊運動和地震等因素的影響,珠峰地區環境持續發生變化,中國在不同時期對珠峰地區進行科學考察並發布珠峰高程。
  • [新聞眼]8848.86米!珠峰身高是怎麼算出來的?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09日 18:58 視頻簡介 8848.86米!
  • 8848.86米!珠峰長高了嗎?
    文/龐無忌 8日,中國和尼泊爾聯合公布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8848.86米。 與2005年官宣的8844.43米相比,這個數字多了4.43米,珠峰長高了嗎? 其實,2005年時公布的珠峰高程數據為峰頂巖石面海拔高,這是去除了珠峰峰頂冰雪層厚度之後的「淨身高」。而今年,與1975年時一樣,公布的數據是包含了峰頂雪面高度的珠峰海拔,高一些也就不奇怪了。
  • 珠峰長高了!如今身高8848.86米,15年長高了4.43米?咋長這麼快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數據已經出爐,為8848.86米。珠穆朗瑪峰位於我國與尼泊爾的交界處,珠峰的南坡為尼泊爾,其西、東、北三面屬我國,其峰頂位於我國一側。12月8日,根據我國最新的珠峰測量數據得出的結果,我國和鄰國尼泊爾共同宣布如今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8.86米。
  • 8848.86米,珠峰新身高怎麼算出來的?
    8848.86米:作為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12月8日公布。自然資源部權威人士說,同上一次測量結果相比,此次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都達到一個新高度。 今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最終於5月27日成功登頂完成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