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0月18日至21日,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節)目,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巴蘭欽之夜」將上演芭蕾宗師喬治·巴蘭欽的三部代表作——《小夜曲》、《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與獨幕《天鵝湖》,均是研究芭蕾舞史繞不開的鎮團之作。此次也是位列世界芭蕾舞團「第一梯隊」的紐約城市芭蕾舞團首次造訪中國內地。
頂級舞團時隔八年終來訪堪稱「具有傳奇色彩和劃時代意義」的國際頂尖芭蕾舞團——紐約城市芭蕾舞團,與美國芭蕾舞劇院、舊金山芭蕾舞團並稱為當前「美式風格中最偉大的古典芭蕾舞團三駕馬車」。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常年駐場「大本營」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夏季則移師薩拉託加表演藝術中心,此外年度重要演出還固定舉辦於華盛頓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紐約城市中心劇院,均是美國第一流的表演藝術殿堂。因此,繁忙的演出季外,舞團每年只作一兩次國際巡演,輕易不離紐約「愛巢」。早在2010年之前上海大劇院就向紐約城市芭蕾舞團拋出橄欖枝,聯合香港藝術節共同策劃舞團首次來華演出,最終由於協調檔期、安排舞碼等方面未能達成一致,舞團不得不憾別上海,先於2011年獻演香港藝術節並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舞蹈節目。時隔8年,經過多方努力終於迎來舞團蒞滬,將成為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演出劇目。
美國芭蕾典範得巴蘭欽真傳喬治·巴蘭欽喬治·巴蘭欽在今天被廣泛地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編舞之一,他一生創作編排了400多部作品,執導多部歌劇、音樂劇、電影的芭蕾布景,他之於芭蕾、音樂以及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十分巨大,被尊為「美國芭蕾之父」。
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由巴蘭欽移居美國後,與林肯·柯爾斯坦於1948年聯合創立。巴蘭欽出任紐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指導直至1983年去世,舞團便是他實踐創作的最佳演繹者,在舞團的前17年中,他共創作了47部芭蕾新作,復排或修改了7部舊作。作為美國擁有最多常設劇目的舞團,紐約城市芭蕾舞團有超過150部作品,大部分都由喬治·巴蘭欽、傑羅姆·羅賓斯和彼得·馬丁斯編舞,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獨幕舞劇為主,大型舞劇較少,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舞團一直不斷擴展自身的劇作,超過50部委約新作來自駐團編舞賈斯汀·派克,以及其他編舞如阿列克謝·羅曼斯基、克里斯多福·惠爾頓等。這也促使著舞團長期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意的藝術機構之一。1948年以來舞團首演過超過500餘部芭蕾舞作品,其中創團編舞喬治·巴蘭欽與傑羅姆·羅賓斯的作品是這所舞團的基石所在,也使得舞團成為「新古典主義芭蕾」的旗幟。
著名舞蹈藝術家黃豆豆2005年至2009年赴紐約學習進修期間,同時在大都會歌劇院擔任舞蹈編舞,系統地觀賞了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演出季,並且在同樣由巴蘭欽與林肯·柯爾斯坦於1934年共同創立的美國芭蕾舞學校進行了近三個月的學習,以及親身體驗了一次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日常訓練課。正因為如此深厚的情緣,黃豆豆也不遺餘力地為此次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到訪做起了藝術普及的「志願者」。
介紹到此次演出的劇目時,黃豆豆說:「此番來到上海的三部作品,一部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兩部由柴可夫斯基作曲。每當巴蘭欽與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他都能夠在作品中體現出他精神層面的現代、最大膽、最突破性的質感,而每次與比他早一個時代的柴可夫斯基合作時,所體現出的又是一種最正統、最浪漫、最莊嚴的質感。我們常說,舞蹈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藝術,而我們所掌握的語言甚至無法表達巴蘭欽先生的作品之精美與深奧。」
首創「黑天鵝」別樣詮釋經典此次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到來所上演的《小夜曲》《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與獨幕《天鵝湖》是反映巴蘭欽編舞天才的精彩例證,出自巴蘭欽最愛的兩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與柴可夫斯基。如今《天鵝湖》已成為「古典芭蕾代名詞」,經典四幕舞劇《天鵝湖》由俄羅斯芭蕾編舞家馬裡烏斯·彼季帕與列夫·伊萬諾夫共同編導,《天鵝湖》1895年在馬林斯基劇院大獲成功之前,正是伊萬諾夫率先推出的第二幕先聲奪人,改變了1877年首演失敗的命運。喬治·巴蘭欽對柴可夫斯基情有獨鍾,他在這部經典舞劇中第二幕、第四幕(都由伊萬諾夫編導)的基礎上改編成了獨幕舞劇《天鵝湖》,首演於1951年。
巴蘭欽的獨幕舞劇《天鵝湖》巧妙地將王子與白天鵝這對命中注定的戀人的喜悅與痛苦,以及他們與破壞其幸福的惡勢力之間的鬥爭濃縮在了這有限的篇幅之中,高貴精美中流露著淡淡的憂傷。舞段的配置上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刪去了枝蔓情節,主要聚焦於白天鵝雙人舞和群鵝交織的三段式結構,將白天鵝、王子以及所有的群舞天鵝都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從而更加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相得益彰。不過,巴蘭欽獨樹一幟地改變了單純的白色基調,將群舞天鵝全都置換成了「黑天鵝」,與白天鵝形成了強烈對比反差,暗示了白天鵝的悲劇命運,也更加襯託出了白天鵝的玉潔冰清。據說巴蘭欽在1981年就已買好所有要做黑色舞裙的布料,當時有人問過他對此作何解釋,他只是淡淡道:「這世界上也有黑天鵝。」但是一直到他去世的兩年多之後才真正在舞臺上出現了黑天鵝。
1934年首演的《小夜曲》按他的原話來說,這支「純」舞蹈「就是皎潔的月光下的一支夜曲、一支舞」,舞者們身著藍色的服裝翩翩起舞,是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浪漫主義之作。她以柴可夫斯基同名作品命名,是喬治·巴蘭欽在美國的第一個原創作品,是音樂與舞蹈高度相融的經典之作,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最具標誌性的舞作之一,更是西方舞蹈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面對當時一群舞蹈技術還不十分成熟的年輕學生,巴蘭欽智慧地更加注重通過舞蹈作品的整體結構與編舞技法,來彌補演員個體的水準不足。同時,巴蘭欽又機智地將創作過程中發生的偶發事件,巧妙地植入舞作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為原本無情節的純舞蹈,注入了一些微妙的戲劇質感。
喬治·巴蘭欽與斯特拉文斯基互相欣賞,巴蘭欽主張的芭蕾美學與斯特拉文斯基「回到巴赫」的新古典主義藝術主張相得益彰,巴蘭欽一生有30多部作品是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而編導的,斯特拉文斯基還專門為巴蘭欽的舞蹈譜寫了4部音樂。1930年代末,巴蘭欽就編創過一版《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此次演出的是為1972年斯特拉文斯基節而作,巴蘭欽讓舞者們在斯特拉文斯基難以捕捉的持續性節奏中起舞,動作乾淨利落,在古典芭蕾動態中引入了速度、能量、風格的變化等現代主義手法,追求舞蹈更為純粹的美。而且這部作品中舞者只穿黑色的緊身連衣褲和白色貼身T恤,開創了芭蕾服裝史的「極簡風」,喬治·巴蘭欽則在芭蕾史上為自己標註下了「黑白芭蕾」的印記。
攝影:齊琦,PaulKolnik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