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東: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及其教育的研究

2020-12-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 中國兒童發展的內涵應包括大腦發育、身體發展、認知發展、情感發展、道德發展、公民性發展、個性-社會性發展、安全發展、健康發展、藝術和審美發展等十個維度。當前,由於對中國兒童發展的片面認識導致社會出現了諸多錯誤的教育觀念、主張和行為,因此需要學界基於中國文化背景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及其教育的研究,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

[關鍵詞] 兒童發展;內涵;規律

[作者簡介] 朱旭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北京100875)

兒童發展是關涉中華民族素質提升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課題,也是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中重要的學術與實踐話題。當前,不僅不同社會群體對兒童發展的認識存在嚴重的經驗主義傾向,而且教育實踐領域中也存在著諸多認識誤區,如對學生發展的認知偏差以及兒童學科學習的目的不清等。這些棘手的問題表明,以往以心理學為主要邏輯開展的研究顯然無法直面中國兒童發展的全局,中國兒童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更科學、具有鮮明文化特質的理論指導。但遺憾的是,目前對中國兒童發展內涵的可操作化界定比較欠缺,結合中國文化背景進行的兒童發展研究極為匱乏,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的中國模式的研究更是近乎闕如。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刻認識中國兒童發展的內涵,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的中國模式的研究,並據此採取教育措施。

一、全面深刻認識中國兒童發展的內涵

中國兒童發展是一個具有多重維度和複雜結構的概念,是由成長過程中的差異化的個體發展融合而成的整體性發展形態。考慮到基因、環境、教育等條件的不同,中國兒童發展的內涵應包括大腦發育、身體發展、認知發展、情感發展、道德發展、公民性發展、個性-社會性發展、安全發展、健康發展、藝術和審美發展等十個維度。

1.中國兒童的大腦發育。根據人腦發育規律,大腦依次發展的區域分別是感知覺皮層、運動皮層、顳葉,最後是前額葉。0-3歲是早期語言爆發期,是聽覺感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是基礎認知能力發展時期,中學階段是情緒動機和決策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2.中國兒童的身體發展。從完整性說,身體包括肉體、骨骼、血液、肌腱、激素、細胞、神經元等,而細胞和神經元是上述的大腦發育內容。要刺激並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有必要深悉兒童身體發展規律。

3.中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是個體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認知發展的過程是心智模式、心智素養的形成過程。其基本路線是,通過認知積累知識和經驗,最終促成心智的開啟、升級。其中,心智是個體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4.中國兒童的情感發展。情感由家庭和基礎情感與社會和高級情感構成,表現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方面。其中,家庭和基礎情感由血緣和原始情感構成,社會和高級情感由社會紐帶和民族、國家情感決定。

5.中國兒童的道德發展。它由誠實、貴生、自尊、謙虛、智慧、節制、勇敢、中庸等道德內容譜系組成,體現為知、情、意、行一體化的兒童道德發展過程。

6.中國兒童的公民性發展。它是兒童公民性品格的養成過程,內嵌著政治、倫理和法律價值要素,具體指向兒童個人信念和國家信念的塑造,民主法治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權利、義務和責任觀念的樹立。

7.中國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發展。它既包括促進兒童的合作、分享、團結、尊重、包容、理解、妥協、心理韌性等積極個性-社會性的發展,也包括減少兒童的利己、不合群、對抗、衝突等消極個性-社會性的發展。

8.中國兒童的安全發展。它有兩個維度:一是兒童的安全認知、安全意識、安全能力和安全行動;二是兒童的家庭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公共安全、自然安全、交通安全、運動安全、衛生安全(包括性安全)、信息安全等。

9.中國兒童的健康發展或自我保健能力。這裡主要指兒童保證並維持自身健康的能力,它要求兒童具備諸如環境健康、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和倫理,以及保健、保險等方面的素養。

10.中國兒童的藝術和審美發展。藝術發展是指兒童藝術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工藝、建築、詩文和小說等不同藝術形態中的技能;審美發展是指兒童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和創作美等能力的獲得和提升。

二、中國兒童發展存在一些片面認識

對中國兒童發展內涵的認識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開展的質量,進而決定了兒童早期乃至終身發展的質量。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當前對中國兒童發展內涵的認識不夠理性、比較片面,由此所致的教育觀念、主張和行為錯誤屢見不鮮,令人心憂。

1.對兒童大腦發育的科學認識不足

日本腦科學家林成之教授曾在《影響腦的七種惡習》中強調「教育即腦育」,提出了腦神經細胞具有「尋求生存、尋求知識、尋求夥伴」三種本能。[1]儘管如此,腦科學的研究發現、研究成果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卻嚴重不足,更鮮有運用腦科學發展兒童思維與素質的做法。例如,睡眠和飲食作為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的極為關鍵的要素,在我國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2018年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中僅有23.99%的學生可以睡到自然醒;而由鬧鐘或他人叫醒的學生比例高達76.01%;更嚴重的是,還有29.26%的學生睡不到8小時就被叫醒。[2]不僅兒童的睡眠未充分尊重腦科學規律,而且不少中小學校的配餐被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吃飽喝足」,並沒有從兒童大腦發育的專業、科學角度來認識。這種情況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環境較差的鄉村學校尤為嚴峻。

2.運動作為兒童身體發展的先決條件未獲重視

運動被許多腦科學家認為是鍛鍊腦的唯一方法,在體力、腦力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然而,運動作為促進兒童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條件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城鎮化進程中小區配套建設未給兒童身體發展配備足夠的戶外運動空間,以及由某些地方政府用地決策失誤導致的「擁擠的學校」,均是不懂兒童發展規律所致。而以安全為由關停部分體育項目或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忽視學生運動技能培養,甚至「剝奪」兒童運動的權利,實際上是一些學校領導沒有認識到運動是兒童身體發展的先決條件所致。

3.對創造力是兒童認知發展重要內容的認識匱乏

兒童認知發展水平決定了其對塑造未來的自主參與度。將陳述性知識掌握程度視為學生發展的唯一內容長期佔據著人們教育觀念和思想的主流,以至於記憶力好即被視為智力好或聰明,導致對創造力是兒童認知發展重要內容的認識嚴重欠缺。特別要強調的是,兒童認知發展中的創造力該如何培養?這是一個長期沒有得到重視並解決的問題。自然和歷史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但現實是,中國兒童接觸自然的機會太少,歷史學習又過於強調歷史知識識記而非歷史靈感培養,這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極為不利。

4.對兒童情感發展的認識尚不清晰

情感發展對兒童智育水平提升和創新素質培養具有較大制約。理想的狀態應是,藉由教育的途徑,在培育兒童家庭情感和基礎情感的基礎上,使其逐漸養成社會情感,進而形成國家情感。比如,被叫停的大規模「撤點並校」之所以值得反思,一定程度上源於追求教育「規模與效率」的片面主張切斷了家庭情感和基礎情感培育的路徑,中斷了社會情感和國家情感產生的源泉,從而違背了兒童情感發展的規律。人類具有快樂、痛苦、憤怒、恐懼、驚訝、厭惡六大基本情感,愛、內疚、羞恥、尷尬、自豪、羨慕、嫉妒等七大社會情感,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對兒童情感的認識並不清晰,因此誘發了兒童尤其是特殊群體兒童情感發育不良的問題。應該理性認識到,若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流動兒童、「撤點並校」後寄宿的兒童等長期得不到基礎情感和社會情感的培育,其未來發展勢必存在諸多隱患。

5.兒童道德發展的內容譜系建構缺失

促進兒童道德發展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建設優質教育系統不可或缺的條件。反觀我國現實,家庭德育力量薄弱、學校德育主題不夠突出、社會德育的引導和規範力度有待增強,而最根本的是兒童德育建設的內容譜系建構缺失。如只有兒童道德發展的知、情、意、行的過程建構,而沒有誠實、貴生、自尊、謙虛、智慧、節制、勇敢、中庸等[3]道德發展內容譜系的建構。學校作為促進兒童道德發展的重要主體,在德育理念、德育課程、德育活動等方面均缺乏基於兒童道德發展內容譜系的探索,表現為一定的知識化、形式化特徵。而建基於道德發展內容的行動層面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知行脫節問題,「知行統一」意義上的教育活動偏移為強調道德發展的「知」而相對忽視道德發展的「行」,導致教室裡道德發展的「知」與家庭、社會中道德發展的「行」不一致的問題比較突出。

6.缺乏對兒童公民性發展的認識

兒童的公民性發展對培養公民品德、建構主體性公共精神具有深遠的影響。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見實效,就需要依據兒童發展的規律重構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使「規範層次」上的公民性發展目標轉化為不同學段兒童能夠理解的話語和言說。如「愛國」應該從娃娃抓起,但同時需要基於兒童發展中的認知規律和情感規律進行終身教育。理想的路徑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結合兒童所處教育階段的特點設計相應的公民養成教育模式,將國家公民當具備的「責、權、利、義」素養培育融入當前的教育制度與社會環境。

7.對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的素養培育狀況堪憂

個性-社會性發展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觀念和行為是兒童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雖然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發展在學校制度中受到重視,但是被重視程度在幼兒園、小學、中學等不同的學段存在斷裂。幼兒園階段重視幼兒的個性-社會性發展,而到了小學、中學階段卻常常被忽視,由此產生了小學、中學階段以兒童道德發展替代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這一普遍性問題。今天,中國兒童發展可以歸結為個人原子主義生存模式,這種模式表現為兒童從過去現實中的小團體生存轉變成為網絡中的小團體生存,從過去村落、街道、小院等的遊戲化團體生存轉變成為網際網路遊戲化生存。網際網路虛擬小團體成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模式,由此導致兒童的「宅」式生活方式出現,陷入網絡虛擬世界的「旋渦」,有的兒童出現「抑鬱、孤獨」症狀與之亦不無關係。這表明,兒童發展中存在社會性交往機會下降、集體性遊戲過程缺失和個人競爭性電子遊戲主導的特徵。更為嚴重的是,學校教室中缺乏集體性集體主義學習,學習過程的集體性和學習結果的集體性缺乏一體化,競爭性個人主義的學習和考試評價佔主導,兒童發展集體性素養並沒有得到真正培養,這種狀況深刻影響到中國兒童參與全球競爭的社會性素養培育。

8.只強調保護兒童的安全而非通過教育促進兒童安全發展

教育部早在2007年已出臺《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加強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在實踐層面我們多強調保護兒童的安全而對通過教育促進兒童安全發展的重視不夠,殊不知兒童的安全認知、安全意識、安全能力和安全行動是個體安全和社會安全的有機組成,家庭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公共安全、自然安全、交通安全、運動安全、衛生安全(包括性安全)、信息安全等都需要兒童的安全發展來實現。以信息安全為例,兒童因不具備信息安全能力而損害國家安全、文化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原因即在於學校教育沒有把兒童安全發展置於應有的重要位置,兒童的自我安全能力亟待提升。

9.教育缺乏對兒童健康能力的培養

由於社會結構、文化環境的巨大變遷和日益複雜,我國兒童的健康危險行為屢被曝出。教育的功能之一本應包含提高兒童的自我保健能力、促進其健康發展。即通過日常生活、尤其是餐食生活、學生「食育」,培養兒童的自我飲食健康能力;通過衛生知識、衛生意識、衛生習慣、衛生能力等的培養,提高兒童的生理健康能力;通過營造家庭、社會的和諧氛圍,培養兒童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通過培育運動的一技之能,促進兒童的運動能力發展。事實上,沒有運動的一技之能者在兒童中大有人在。尤為嚴重的是,人類傳統、常見疾病的蔓延已經呈現出低齡化態勢,肥胖、近視問題在兒童中更是十分突出。這一切與兒童的自我保健能力不強有關,更與教育缺乏對兒童健康能力的培養緊密相關。

10.教育促進兒童藝術和審美能力提升的功能發揮不足

藝術和審美能力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對兒童成長產生累積性、長效性的影響,教育有理由在養成一技之藝的藝術能力與欣賞、體驗和創造的審美能力方面發揮出價值和功用,為兒童未來一生的發展奠基。然而,由於受到消費主義、信仰迷失、道德失範的侵襲,教育在喚起兒童的潛在藝術和審美需求、使中國每一位兒童具備一技之藝方面發揮的作用明顯不足,沒有為中國社會的精神發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所需要的兒童審美能力培養做好充足準備。促進兒童藝術和審美能力提升的家庭美育、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甚至網絡美育的一體化體系並沒有建立起來,兒童藝術和審美能力結構與生成機制的複雜性未得到充分重視,社會美育尤其是社會培訓機構的兒童藝術教育又表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商業化、名利化傾向,從而喪失了兒童藝術和審美教育的應有價值。未來這些縱橫交織的問題應重點予以解決。

三、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及其教育的研究

中國兒童發展內涵的多維性、結構層次的複雜性凸顯出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規律認識的必要性,由對中國兒童發展的片面認識導致的教育觀念、主張和行為錯誤則進一步要求據此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這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

1.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開展中國兒童發展規律的中國模式研究

要認識到「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雖面向兒童未來,但必須在兒童時期建立牢固的發展基礎,基於兒童的大腦發育、健康生理而獲得心智、情感、道德、公民性、個性-社會性、健康和安全、藝術和審美的發展,進而明確並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

2.構建與德、智、體、美有機融合的勞動教育新體系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要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勞動教育樹德育體、增智育美的功能,發揮勞動教育的精神價值和政治價值。因此,有必要構建勞動與德、智、體、美有機融合的勞動教育新體系,開展有教育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讓學生在勞動中養成崇尚勞動的精神、勇於創造的意識、健康強健的體魄以及求真向美的人格,通過勞動教育有效促進新時代的全人發展。

3.增強和彌補對中國兒童發展地域多樣性規律的認識

兒童發展是貫穿並深嵌於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中的,全面深刻認識其結構與內涵除了觀照不同方面的系統性和聯動性外,還要注意到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差異。既應該全面深刻認識中國兒童和世界兒童相同的發展規律,又應該全面深刻認識中國兒童的特殊發展規律,也應該全面深刻認識中國少數民族兒童的發展規律,應該全面深刻認識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兒童發展規律,從而增強和彌補對中國兒童發展地域多樣性規律的認識。

4.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的創造性維度的認識並找到教育途徑

兒童的創造力發展不僅表現為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也體現在具備問題解決、專長等高級認知能力,更需要通過歷史源泉和大自然體驗、交往加以鞏固。中國兒童心智發展中的創造力培育是決定中國未來在世界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和原動力。這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全力配合,尤其需要學校系統在教育理念上進行積極轉變,在課程和教學上進行勇敢探索和嘗試。通過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的創造性維度及其教育途徑的認識,探索出一條中國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獨特道路。

5.加強對中國兒童發展的情感維度的認識並找到教育途徑

要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角度正確認識中國兒童發展的情感維度及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同時要突破兒童情感教育的傳統定位,努力構建出包括家庭和基礎情感、社會和高級情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等在內的情感教育形態,還要找到更具有時代性、創新性,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的情感教育方式,更好地培育積極情感,培養兒童自我處理消極情感的能力。

6.重視並加強對中國兒童的社會性和個性發展評價

要轉變中國兒童發展的評價標準,建立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論證與檢驗的中國兒童社會性和個性發展評價指標,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在尊重地域差異和兒童發展動態特徵的基礎上,保證評價能夠清晰地測度兒童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現狀、問題和未來趨勢,同時還要注意避免評價標準過於細密、太過冗長,不利於應用推廣。

7.制定《中國兒童健康和安全法》,為兒童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通過制定《中國兒童健康和安全法》,將保障中國兒童的健康和安全提升至國家立法高度。從年齡階段的視角、兒童健康和安全發展的視角綜合考慮與設計規範內容,對發展成熟的政策規範予以確認,系統設計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為探索建立兒童健康和安全發展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提供法律保障。

8.加強促進兒童發展的教室文化建設

中國具有的「九個一」(一塊黑板、一臺電腦、一塊屏幕、一個講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本教材、一支筆、一本練習冊)教室文化不利於兒童大腦的充分發育,也難以促進兒童心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心智中的創造力發展。因此,有必要在尊重大腦分工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室文化建設的探索創新,在設計中體現出知識學習系統、技能性系統的不同要求,體現出中國特有的文化特質與創新,進而為集體性集體主義學習的實現提供有利條件。

9.加強中國兒童發展資料庫建設

大數據時代為中國兒童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要藉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條件建立起全面涵蓋兒童發展內涵的大數據平臺,形成種類繁多且便於測度、科學精準的資料庫。通過對數據的及時更新、多元交互分析,持續跟蹤、研究中國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為制定中國兒童發展規劃和採取教育措施提供科學、專業、權威、精準的技術性和工具性支持。

《人民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觀點】朱旭東:論教育學科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時代內涵
    朱旭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科要培養一支懂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育行政幹部,從而實現真正為民所想,為社會所想的教育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培育具有學術創新力的高層次教育學術人才。教育學科整體發展依賴於、取決於是否有一支具有學術創新力的教育學術人才隊伍,尤其是教育學科培養的碩博士人才,他們不僅要走進基礎教育學校,而且更是高等學校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力軍。
  • 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峰會落幕
    為了高原的每一個孩子——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論壇日前於青海西寧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教授,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梅巖等出席了本次論壇。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為本次論壇做開幕式致辭,並作關於兒童發展及其教育目標重構的演講。他強調,要緊緊圍繞高原地區教育研究開展政策諮詢和社會服務工作,整合多種發展資源,大力支持青海師範大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鍾秉林以《迎接新的挑戰,實現跨越發展》為題作主題演講。
  • 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關鍵詞:規律;教育規律;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袁振國,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部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但這並不是放棄甚至否認教育規律研究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更加說明了加強教育規律研究的必要性。  一、對規律性認識的確信  大千世界變幻無窮,芸芸眾生悲歡離合,有沒有規律可循?
  • 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及其教育啟示
    在教師考試中,教育學是一個必考的部分,其中教育學中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這一節尤其重要,是每年必考的一個知識點。個體身心發展規律主要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穩定性和可變性、個別差異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學習這五大規律。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1.具體表現: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即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 袁振國: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但這並不是放棄甚至否認教育規律研究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更加說明了加強教育規律研究的必要性。 1 對規律性認識的確信 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大千世界變幻無窮,芸芸眾生悲歡離合,有沒有規律可循?
  • 調查研究|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選讀(11)
    兒童校外生活是指兒童放學後在學校以外經歷的生活內容,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和教育發展的重要社會領域。由中國兒童中心主編的中國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於2019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 金職院兒童發展研究院暨家長學院成立 致力於未來兒童教育形態研究
    為了研究未來兒童教育形態,推動兒童發展領域知識創新,12月19日,金職院舉行兒童發展研究院暨家長學院成立儀式。成軍致辭儀式上,成軍表示,兒童教育綜合體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命題,需要我們對未來教育做出高瞻遠矚的思考,對創新人才培養做出新的探索。
  • 百年研究歷史告訴我們,教育該遵循怎樣的規律?
    基於現代科學發展的教育規律研究至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教育和教育規律的研究,從時間上說,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和不長的現在,從內容上說,可以分為學習、教學、事業發展等不同層次。 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揭示了教育的許多真諦。
  • 【關愛兒童 關注成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中心赴我縣...
    【關愛兒童 關注成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中心赴我縣開展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狀況調… 2020-09-09 1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袁振國:關於教育規律的研究,100多年來都發生了什麼?
    這種變化使得教育規律同樣充滿了概率性、特殊性,體現著個人的意志作用以及內在必然性與外在約束性的統一。但是,這些並不妨礙我們對教育總體規律和具體規則的研究與揭示,相反,它們豐富了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 關於教育和教育規律的研究,從時間上說,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和不長的現在,從內容上說,可以分為學習、教學、事業發展等不同層次。
  • 解甲歸田,逐夢鄉村——朱旭東與易居樂農的探索與實踐
    人們之所以願意買每顆近10元的「神秘」土豆,從時尚體驗看,絕對價格並不昂貴,而是物有所值,體現了優質優價及其附帶的「文化消費」。  「試水」土豆扶貧項目初嘗甜頭後,朱旭東興奮了,果斷地組建「易居樂農」。  以社區的力量凝聚「消費扶貧」  此時的朱旭東,絞盡腦汁琢磨著如何「授人以漁」,他想到了CSA。
  •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山東分中心成立
    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黃富峰教授致歡迎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致開幕辭。開幕式由我校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李軍主持。黃富峰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對中心的揭牌表示祝賀,並介紹了我校辦學基本情況。
  • 了解兒童智力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兒童的智力發育是我們進行各種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伴隨著兒童智力的發育,兒童才會表現出各種認知、心理等發展規律,行為變得越來越複雜。正是因為他們大腦發育了,處理能力增強了,孩子原來只能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發展到可以同時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兩個基本發展規律兒童智力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的脈絡就是:從內到外,由己到人。
  •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舉行 建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
    12月7日,由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在北師大舉行。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建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為主題,研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形勢新任務。
  • 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和顯著成就,學科體系日益完善,研究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為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規律、破解難題、引領創新。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 加強少年兒童創新素養教育
    【兩會專訪】   加強少年兒童創新素養教育——訪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委員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最近,讓中小學生睡飽覺成了熱點新聞崔波委員說,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是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國在高等院校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教育舉措,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 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1、身心發展的順序性(1)概念:個體身心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2)對教育的要求:做到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不能陵節而施。2、身心發展的階段性(1)概念: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
  • 關於教育規律的研究,100多年來都發生了什麼 文/袁振國 
    關於學習規律的研究,是教育規律研究的起點,並始終是最重要的主線。基於現代科學發展的教育規律研究至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關於教育和教育規律的研究,從時間上說,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和不長的現在,從內容上說,可以分為學習、教學、事業發展等不同層次。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揭示了教育的許多真諦。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中國教育新聞網
    兒童在生理、認知、情感、社會幾個方面的發展是緊密相關、互為影響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整體化發展特徵越明顯。對於大腦神經機制的科學研究,也深刻揭示了兒童大腦整體性發展的規律。由此可見,如果只是把孩子的大腦當成容器,一味地灌輸知識來把容器填滿,實質上違背了兒童大腦發育和學習的規律。既然了解了兒童大腦整體性工作的機制,我們就應該為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刺激,用正確的教養方式來促進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
  •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12月7日,由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在北師大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鍾秉林,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朱永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中央副主席龐麗娟,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彭斌柏,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秘書長楊銀付,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孟繁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孫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