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深圳某小區兩名14歲初中女生,相約從其中一名女生家樓上跳下,當120搶救人員趕到時,兩人都已經不行了……豆蔻年華,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嘆息。
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珍愛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最為寶貴,然而孩子們依然有在看似最無憂無慮的年華裡找不到活著的樂趣和意義,而一度選擇輕生。
為什麼衣食無憂的今天,被家長視若珍寶的孩子們竟然如此活得如此不堪,悲劇因何而發生?
曾有青少年生命健康統計部門做過統計,稱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而低齡化自殺現象尤為突出,在所有自殺者年齡排列中,12歲佔40.3%,居第一位,其次為14歲,佔22.7%,11歲和13歲佔13.6%,而女孩的自殺率遠遠高於男孩,竟然佔到了72.7%。
那麼,促成這麼小的孩子竟然生無可戀的原因是什麼呢?
而統計表明,學習壓力過重竟是造成孩子們輕生的首位。遠的不說,就說最近因疫情被迫在家上網課的學生來說,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深圳一名13歲因班主任讓補寒假作業而跳樓身亡;福建一名13歲的男生因家長不讓玩手機而跳樓,導致追上來的爺爺也失足墜亡;另有安徽一14歲女生因不願上網課而和家長關係緊張,最終離家出走。
從這一系列十三四歲的孩子做出輕生或離家出走選擇的原因無一不是因為過重的學習壓力,因為學生負擔過重而產生的厭學進而厭世的心理,而這也成為孩子們生活了無樂趣的罪魁禍首!
學生壓力過重,學生厭學是個別現象嗎?
絕不是,小徐老師從教20多年,眼看著中小學生的學業越來越重,看著學生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時間,失去了和父母出遊和遊戲的時間,而所有課上課下及節假日要做的事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永遠都是做不完的作業。
心理學家曾稱,如果讓一個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去做一件事,那麼就會將這個人推向崩潰的邊緣,何況人們將這種生活賦予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而每一個厭學厭世的孩子背後都是難以背負的重壓!
教育該醒醒了,單一的「唯分數論」的教育已經嚴重不適應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讓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長和老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減少課業負擔,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每天至少要找三件孩子感興趣的、又能幫助孩子成長的事來讓孩子參與其中,讓孩子從枯燥乏味的學習中解脫一會兒。
二、期望孩子從學習中找到樂趣和信心,家長和老師就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將孩子的進步時刻反饋給孩子,而不是攀比,更不是苛責。
如今的小學生,每次考試全班絕大多數都90多分以上,甚至100分的大有人在,這種現象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孩子要犧牲多少玩樂的時間才能換回如此高的學習成績,孩子不崩潰才怪?
三、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體會人生百味。
很多孩子都好像生活在真空裡,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艱辛,不知道做家務的繁瑣,更不知道父母的愛有多麼深沉,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經受不了壓力,也缺乏吃苦精神,常常困於個人的小情緒,不能自拔,最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和樂趣而輕生。
四、引導孩子及早做好人生定位,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有目標的人生才會有希望有意義,而這就是理想的力量。
總之,深切希望悲劇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