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是學出來的還是"習慣"出來的?
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考,筆者認為,多年以來的所謂學習英語聽力不過是習慣英語這樣一種聲音罷了,一旦你習慣了這樣一種聲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夠聽得懂了。
舉一個例子:我們曾經學習英語聽力的方法就是做題,在一個句子中間挖個空,然後放錄音,讓同學們來聽這個空到底應該填什麼。就比如說:I ( ) you. 當我們還沒有等這個錄音開始放的時候,我們便會禁不住的去進行一系列的猜測,但我敢說有80%的同學,你們最先想到的詞是love,也就是I love you;但是我想不會有太多人會在第一時間去想:I admire you, I hate you. hate和admire沒有成為我們最先想到的詞並不是因為這兩個詞我們沒有學過,而是因為我們對love太熟悉了,我們聽到了太多太多的I love you,因此,我們更習慣於聽I love you,並且,當錄音原文真的是I love you的時候,即使這三個單詞說得再扭曲,再走調,我們也還能夠聽得出來。這就是說,對於I love you這一句英文,我們已經習慣了,因此,我們能夠聽得懂了。
習慣的前提--營造聽覺神經的衝擊
現在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到底我們要去練多少遍英語聽力,或換句話說,一個句子,一個詞組,一個單詞我們要去聽多少遍才能夠做到"習慣了",從而一聽我們就能懂呢?
當然一種方法就是我們可以把一個句子,一個詞組,一個單詞反覆聽一千遍來達到聽懂它的目的,或者對照著標準的磁帶錄音讀上一千遍,但可悲的是,有誰能有這功夫聽那麼多遍?再說,縱然我們聽了一千遍,難保不會在一千零一遍的時候掉鏈子,聽不懂。就好比一個人做一千套英語聽力題,可能有一千種不同的做法,以及有一千種不同的錯法(進步肯定是會有,但是不是下一次就一定能夠做到全對,這真不敢說,只能保證儘量不錯),所以我認為,我們要學習英語聽力就要適應英語這種聲音,而要適應英語這種聲音,就必須要注重英語聽力對你聽覺神經的衝擊。
那麼,什麼叫英語聽力對聽覺神經的衝擊呢?
有一位新東方教師曾經說過:
If I tell you, you will forget.
If I show you, you will remember.
If I involve you, you will understand.
這本是在強調學習手段,但是我從中發現,實際上這是對整體學習神經衝擊的一步步深化,而這在聽力方面,表現的尤其明顯。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當我們無意之間聽到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這個英文句子被"莫名其妙"的深深的印在了記憶裡,這實際上就是在聽到那個英語句子的那一刻,對你的聽覺衝擊特別的大,因此,在你的聽覺神經上重重的"砸"出了一個印記。
就比如:
當電影中,昏暗緊張的場景下,販賣婦女的人販子狐疑的問潛伏其中的記者:Where to? (去哪?)的時候,我再也忘不了這其實就指代的是Where are you going?(更妙的是,在不久的考試中,又考到了where to,使我的印象更為深刻了);
當電影中恐怖分子拿著一把槍抵著人質的腦袋,人質在絕望之中喊出好幾聲"please……"的時候,我永遠記住了please除了有"請"的意思,還有"求"的意思(而且外國小朋友特別喜歡把please讀成平音,以表示一種撒嬌的請求)。
當電影中一位女士用十分輕蔑的口吻說出:Relationships are messy, who needs it!(戀愛關係很麻煩,誰想要啊!)的時候,我也記住了(由於我強烈不同意這位女士的觀點,因此印象特別深刻),原來relationship一個詞就可以用來表示"戀愛關係"。
當CS(一種槍戰的競技遊戲)裡充滿了"fire in the hole!"的怒喊,我永遠記住了"小心手雷"就是"fire in the hole"
當碧昂斯的歌曲《If I were a boy》令我潸然淚下的時候,我也記住了If I were a boy 是虛擬語氣(這語法也跟著學了),是對現在事實的一種否定,用以表現女主人公強烈的願望...
當我剛剛學了hit it off是表示"合得來"的時候,忽然又在一部英文電視劇中聽到:I thought you two psychoes might hit it off.(我認為你們兩個神經病肯定合得來),當聽到這個詞組的時候我心頭一驚:這個詞組我學過!剛學!從此,我再也忘不掉了,hit it off 啥意思?合得來!
當.........................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總之,英語聽力對我們聽覺神經衝擊得越大,我們就會越容易記住,當下次再聽到的時候,我們也會聽懂。
如何在聽力課堂中實施這一"衝擊戰略"
首先,要營造可以實施聽力衝擊的課堂環境。作為聽力課,我們要給學生們創造一種適合"衝擊"發生的環境,在英語聽力的課堂上,人物背景是可以進行重新設計的,例如,我有一個學生叫做小明,我會問小明一個問題:What's your name?(整個過程是用英語進行的),小明如實回答"My name is XiaoMing",然後我卻說:No, your name is Micheal, you are an American native, you have a very big family: two sisters and one elder brother, you.....................我實際上就是給小明創造一種虛擬的環境,通過重新設定小明的身份,讓小明自己給自己一種暗示:我理解英語,英語與我息息相關。當然,這樣的暗示必須要得到學生的配合,這樣才能夠在第一步上拉近英語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其次,用能夠實現聽力衝擊的聽力材料。我們要為學生提供真正原汁原味的聽力材料(這就涉及到當今市面上聽力教材選擇的問題,筆者也在盡力編寫一本更有效,更實用的聽力教材),當然,這樣的聽力內容必須要具有聽覺衝擊性,然而,這樣的聽覺衝擊絕不是讓學生聽一些汙言穢語(雖然我們在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最先學會而且記憶最深的就是該語言關於罵人的表達方式,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本文的觀點),聽力材料如果想要造成正確的聽力衝擊,就應該達到三方面的要求:
1. 要讓學生有頓悟的感覺,"哦~~~,原來還可以這麼說啊~~";
2. 要能夠讓學生的記憶"死灰復燃","哦~~~,原來還真這麼說啊~~~"(意思是。原來我學過,後來聽到外國人還真這麼用了)
3. 能夠告訴學生們迫切想要知道的知識點,它解決的這個知識點對於這個學生來說越迫切,這個學生就記得越牢,也就是要讓學生有這樣的頓悟,"哦~~~,原來是這麼說的啊~~~"
對於第一點,我舉一個例子,就是:How you doing?(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好嗎',語法我們就先不去追究了),我們在聽力課上舉出這個句子,讓學生們明白,問"你好嗎",不僅僅有"How are you?"實際上"How are you?"這種說法大多是英語外教在面對中國學生時的開場白,說得很慢,很清楚,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在外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How are you?"是否用的會很頻繁?或許我們應該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How are you?"用的究竟有多頻繁?我不知道有多頻繁,但我知道絕對不是最頻繁的。"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How've you been lately?"倒是時常出現在英文電影或是電視劇當中,是"How are you?""土得掉渣"所以才不用?我認為不一定,只能說"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How've you been lately?這幾個句子更貼近生活,或者說也是幾種不錯的表達方式。當同學們聽到這樣的句子,他們的內心是會有一種衝擊的,"哦,原來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實現了聽力衝擊的第一點,實際在知識點上也實現了"自行擴充",而這樣的擴充,我認為比老師去傳授效果還要好。
第一點的衝擊不僅僅體現在擴充知識點上,還體現在語法的靈活運用上,就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be interested in(對…感興趣)一般都是,sb is interested in sth, 那麼,sth就一定要在最後的位置上嗎,難道就不可以sth, sb is interested in嗎?舉個例子:I am only interested in Lamborghini(我只對蘭博基尼感興趣);但是我們把物放在前面:Lamborghini is the only car I am interested in.(蘭博基尼是我唯一感興趣的車)這樣一看,感覺這兩個句子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而後一個句子中的語法運用在聽力材料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當同學們真的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這樣的用法,衝擊就產生了,衝擊立馬轉化成為一種頓悟,這樣的頓悟就會深深的印在同學們的腦子裡。
對於第二點,就再拿"hit it off"舉例,這個詞,同學們學過,但是當在一個諷刺意味強烈的句中再次出現時,我們記得更牢了。有人強調"學以致用",但在聽力這方面,如果我們學的東西被別人用了,當聽到真正的英語所說的正是我們在"枯燥"的課堂上學的,正是被我們"冷落"的筆記上所記的東西的時候,我相信這個記憶是深刻的。
對於第三點,我可以舉出一個我個人的例子,有一天在看史蒂夫·賈伯斯的傳記,看到在講他如何設計麥金託什機時,說他的設計"極具人性化","人性化"用英語該怎麼說(看中文書有時候就喜歡邊看邊翻譯成英語)?我當時沒有立馬想起來,但想了一個詞叫做"humanized"然而實際上這個詞是"人道的"的意思,後來時間久了就沒有再去糾結這個詞,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在聽一個外國政要的英文演講時,忽然聽到了"humanistic"這個詞,一看翻譯"人性化",我頓時恍然大悟。回顧當初,並非特別的迫切想要知道"人性化"這個詞的英文翻譯,但當聽到humanistic的時候,依舊對我的聽覺神經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因此,也就很難再忘記了。
自我如何獲得衝擊
這樣的衝擊真的是被動的嗎,我們受到外界的刺激,大腦產生了許多的想法,迸發了許多火花,但我們終究是被動;我們可以主動去接受衝擊嗎,當然是可以的,這就需要你一定要有一種意識,就是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在你聽的這段英語材料中,或電影,或電視劇,甚至是一篇課文當中一定有可以讓你頓悟的東西,"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t!",一定有東西在裡面!這個東西一定可以對我的聽覺神經造成衝擊,他一定會讓我有"哦~"的頓悟,而我向你保證,一定不會讓你失望。一個有準備的頭腦會頓悟的更多。
把握住這些衝擊,甚至把他們記下來,反覆欣賞,無需急功近利,體驗這種衝擊給你英語學習帶來的快感,我相信,你一定會在不知不覺間提升自己的聽力水平,同時提高自己整體的英語水平。
(責任編輯:申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