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承認,伯克利和每所學校一樣,都有自己的問題。
它確實錄取率高,學費貴,明星多(?),我也並不確定它到底是不是個神壇。
但,還不至於能被你們拉下來。
第一
拿古典音樂學院來和伯克利這樣的現代音樂學院比本來就是一個錯誤。
第二
關於歐陽娜娜,很多人覺得:柯蒂斯那麼好,怎麼去了伯克利這麼一個錄取率高的爛學校?
首先,她追尋自己想做的音樂風格這肯定一點毛病都沒有,用不著你們為她惋惜什麼。其次,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個學古典音樂的人去學流行了你們會覺得很惋惜?這完全來自於國人固有的思想:古典音樂高大上,古典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教鋼琴的老師們都是教古典音樂,孩子們對於爵士和流行演奏根本沒什麼概念。
我更想說的是,你們現在把古典音樂學院想得高大上,然而大多數人只知道貝多芬莫扎特,演奏家只知道郎朗和李雲迪。在一場歌劇裡,聽到旁邊的人連連說道:我睡著好幾次了。
比起娛樂圈,關注傳統音樂的人太少了。說到作曲,更是沒人能說上來一個國內國外現在在國際上活躍的作曲家。大家知道的都是流行音樂的歌手和少數幾個作曲者/製作人。然而不知道,現實中是一個世界,古典音樂學院裡是另外一個世界。
因為大眾很少關注他們,所以很多人最後只能終於做老師。不知道研究了多少年你們覺得高大上的「正經」音樂(然而你們從來沒聽過)(音樂學院每天都有音樂會你們也從來不去了解),還不如一個明星的vlog關注的人多。
第三
不知道你們為什麼瞧不起夏令營。
這是個很好的體驗機會,有很多不同年齡的人都會來參與的。伯克利是很隨性的學校,正式就讀的和夏令營的人都有從十幾歲到幾十歲不同年齡的人,今年五月的畢業生裡年齡最大的有60多歲。夏令營有高中生,也有各個國家來的歌手和樂手。無論年齡和國籍,大家都是為了興趣和理想而來。之前在學校見到一個40多歲的日本大叔,做了20年的編輯後來又回到了學校追尋一直以來的夢想。
不知道你們為什麼瞧不起高中生。(?)
之前看了夏令營五周項目學生的演出,雖然很多是沒什麼名氣的孩子,但已經有很多非常厲害的歌手和樂手了,看完一個小男孩彈奏的即興以後我就被驚呆了,完全不比那些有名的大人們差。
第四
某君把重點放在伯克利的混子是大多數。
我承認,混子有,混子每個學校都有,但非常努力的大有人在。
然而你們只知道那些活躍在大屏幕上的人,根本不關注那些新星是多麼努力。
以下我就附上幾位你們可能會想了解的(如果你們還不知道的話)音樂人:
我想了想然後把簡介都去掉了。
不說那麼多沒用的,複製連結聽歌就好了。
餘佳運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477930622
鍾凱琳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20382525
EnjiA(魏恩佳)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411988534&userid=509395806
鄭俊樹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442030852
Esther孟呈真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71001818
鹿希派LucyPIE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58194490
趙傑熹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55793908
陳可爾
歌曲連結: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2703352
以及,聽我的歌請戳這裡:
另外附一些來自校友們的中肯發言:
Zihao:
音樂是靠作品說話,就算僥倖考上伯克利,不去努力踐行,那也沒辦法在音樂這個行業中立足
Jason:
伯克利他確實就是藍翔。。音樂藍翔。。本質是幫你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行業從業者。歐陽娜娜王源誰來都改變不了他的實質。和不是伯克利的比只是給你發了個合格證書。這證書具體含金量有多少那還得靠咱們校友努力維護不是麼。不是誰誰來了伯克利就哇明星學校誒怎樣怎樣。在哪畢業以後不都得看自己造化麼。希望路人,即將報考伯克利的同學,校友甚至學校能擺正心態。
Hanbo:
有幾點要澄清一下,一,伯克利確實錄取率在音樂學院中是非常高的,那是因為學校要賺錢。作為我一個MPE音樂工程的人來說,我更深有體會;我們學校光大型錄音棚就有14個,其中各種錄音臺:Neve 88RS, SSL Duality, API Legacy plus, Avid S5,還有數個小棚,懂行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學校頂尖的硬體和課程就是為了讓你在最大的可能性上提高自己。我認識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進校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進校的水平和即將畢業的水平差距非常大。是的,是有渾水摸魚的,但那是少數,而且我相信只要是個學校總有那麼幾個不學的,少幾個人以後和我搶飯碗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文章最後也說,伯克利校友拿過兩百多個格萊美。據我所知,伯克利校友幾乎霸佔了好萊塢的配樂界:Alan Silverstri (End Game, Infinity War, Ready Player One, Back in the Future), Howard Shore (Lord of Rings), Ramon Djiawadi (Game of Thornes, West World, Pacific Rim). 還有很多別的知名校友,這個名單太長了,我前段時間才發現坐在我旁邊和我一起打遊戲的人是Sam Smith的錄音師…
Anyway,學校提供的是你的上限和你的眼界,具體學的怎麼樣,還得看人。
LucyPie:
一個學校的好壞
在於能不能讓傑出的人更傑出
那些說什麼拉神壇的人 還活在 「越難考的學校越好」的農村人思維 也只能幻想別人沒那麼優秀 來讓自己晚上睡得熟點吧
自從上了berkee以後 以前一起在古典學院的同學 每個都看著我流口水 他們恨不得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恨不得跟我一樣
當我在臺上表演 他們在拉樂團
當我在做音樂 他們在拉樂團
當我在混音 他們在拉樂團
當我在跟音樂人合作
他們還是在拉樂團
剩下的時間 做做樂理吧 音樂史吧
....不信你去問
Berklee在音樂學院中 是世界第一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裡學得到其他學校學不到的
不是說其他學校比不上哈
而是根本比不了
Jonas:
因為之前國內的各種炒作,讓我覺得是不是面試官看到了我天賦異稟,生來就是應該學音樂的。帶著這種優越感和萬分期待來了之後,我度過了極度自我懷疑的第一年。就像文章評論裡說的,伯克利的上限是沒有上限。一流的演奏和即興能力,深厚的理論基礎,長在身體裡的音樂感覺,專業級別的製作水準,當然我說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同學。年齡從15-70歲,既有音樂世家出身也有許多像我一樣半路出家的,有音樂老師,有來自各個國家已經非常成熟的音樂家。而我是真正的白紙一張,從零開始。不吹不黑,畢竟我們學的流行音樂本就是從非洲和西方音樂融合而來的「別人的東西」,中國學生平均水平的確低於外國(包括日本、韓國)學生,拿獎學金的比例也較低,但是中國學生裡也有很多非常出色的音樂人,比我們差的外國人也不是沒有。一年之後,我才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學音樂是急不來的,特別是聲樂和樂器,不像數學物理,今天把一個公式鑽研會了,立馬就能套用解決一道問題。不要想著說本科四年,甚至有的人希望三五個月就能光速進階,如果真的有這個天賦,都不用等到上大學你就已經飛出外太空了。
現在一說起伯克利,大家的反應就是王力宏、張杰、鳥叔、John Mayer,這也逐漸成了大眾對伯克利畢業生的預期和標準。對此我哭笑不得,同時也倍感壓力。他們都是非常成功的音樂人,可是沒有一個最後從這裡畢業,甚至讀了一個學期就走了。我不敢說他們的成功和伯克利有沒有關係,但主要是幾十年如一日對音樂的激情、熱愛和不懈努力。事實上,歌手和藝人的身份是最容易被觀眾看到的,最容易被評價的,而身居幕後的樂手、製作人、編曲、詞曲作者、錄音師、混音師、配樂、音樂治療師以及音樂產業的眾多工種,他們才是伯克利最為精華的部分(在伯克利「樂器-Principle」和「專業-Major」是獨立的概念,只有Performance專業專修樂器,對於其他專業的學生而言樂器只是作為一門工具)。所以更多的其實是音樂人,他們不只是唱歌或者演奏,可能會多種樂器、作詞作曲編曲錄音混音,還要學習音樂產業相關的商業知識。雖然我是聲樂學生,但不得不說「學唱歌」,伯克利並不是最適合的,而且性價比有點太低了。如果語言過關,你完全可以在國外找到一個非常好的聲樂教練(Vocal Coach),學費肯定比伯克利便宜,也可能比國內的老師便宜。
如果說伯克利是神壇的話,我深知自己還埋在神壇腳下的土裡,只能仰望地上的腳印,沒有資格出來說話。只是伯克利從來沒有把自己搬上神壇,他只是盡他的職責為世界各地熱愛音樂的人提供優質的環境,尤其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可能,所以我不希望有任何出於未知的誤解。伯克利的學費貴嗎,貴;值嗎,我覺得取決於個人,每個人追求的也都不一樣。臨將畢業我想說,在校時好好學習,畢業了不忘初心。不要消費學校,學校所帶來光環並不值得驕傲,有再牛X的校友也跟你沒有一丁半點關係,決定不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希望有一天我能爬出土壤,離我心中的「神壇」再近一些。
作者:清九
封面來自:Jamie 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