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學會分享】浙江省名中醫章勤:浙派中醫婦科淵源現狀與發展思路》
導語:2018年9月7日—9日,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主辦、婦科分會承辦的2018年婦科分會學術年會暨浙派中醫婦科學術經驗繼續教育學習班在嵊州舉辦。省級名中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主任委員章勤做題為《浙派中醫婦科淵源現狀與發展思路》的專題講座,現將文稿上傳,供大家學習、分享。
何謂中醫學術流派?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學術思想或學術主張及獨到臨床診療技藝,有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和一定歷史影響與公認度的學術派別。流派是以名醫和其傳承人的群體作為主體,故流派中必有名醫,但一個名醫則不一定能成為流派,流派必定有其獨到的學術思想,特色的診治方法,流派也必定有其良好的臨床療效才能被廣泛流傳至今。浙派中醫源遠流長,中醫婦科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一丶浙派中醫婦科的淵源及現狀
早在東漢就有道士于吉(一作幹吉)專為婦人治疾。公元九世紀,錢塘人郭照乾(字汝端)即以治療婦科疾病而名聞四方。高宗南渡,宋朝遷都臨安後,浙江成了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大批北方名醫南遷,促進了南北醫學交流,浙派中醫婦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形成著名的四大婦科流派,即蕭山竹林寺女科、寧波宋氏女科、紹興錢氏女科、海寧陳氏女科。元明至清,浙派婦科名家輩出,形成於清末的杭州何氏女科,原為紹興錢氏女科外姓第二支脈,醫術精湛,醫名日著,現已傳五代,是浙派婦科世家中的後起之秀。溫州馬氏女科、裘氏婦科與金華張氏女科在近代均美名遠揚。
浙江中醫婦科流派中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杭州何氏婦科、寧波宋氏婦科、溫州馬氏傳統中醫等。在國家中醫藥傳承項目的支持下,浙江省擁有2個婦科流派傳承工作室——浙江何氏婦科、浙江陳木扇女科,相繼設立了何嘉琳、馬大正、付萍、何若蘋、陳穎異、陳學奇、章勤等國家級及省級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挖掘、整理了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並逐漸形成了浙江省中醫婦科名醫特色。
1.1宋氏婦科
列入寧波市級非遺名錄的「宋氏婦科」,始於唐代宋廣平,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年)名醫,通儒學、精醫門、長望診、專婦科,以醫術惠澤鄉裡。也有史載,宋曾任太僕,系皇帝親信,也是九卿之一,地位顯赫。自宋廣平之後,經過唐、五代、十國、北宋數百年的改朝換代,有關宋氏婦科的歷史資料已經無從查考,我們能夠推測到的,就是宋氏婦科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地走向豐富。1260多年來,宋氏婦科代代相傳,宋、明、清名醫輩出。傳至南宋建炎年間,後裔宋欽隨宋室南遷,卜居四明。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宋廣平的第27代孫宋林皋,精於女科胎、產、經、帶的調治,療效卓著,名聞遐邇,醫名冠浙東。林皋集歷代女科之書,蕪支陳言,獨存精義,參合己見,經篩選,取靈驗、切要之方226首,撰成《宋氏女科秘書》,此書成於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用傳後世。「宋氏婦科」從此奠定根基。清朝宋氏後人宋金熙開始移住寧波城內,數百年間,代代相傳。宋氏婦科在寧波的第一個診所叫「杏春堂」,始於清朝。到了近代,宋氏婦科傳人宋紫清在寧波謙和堂弄分設「濟世堂」診所。寧波於是出現了兩個宋氏婦科診所:「杏春堂」和「濟世堂」。由於「濟世堂」晚於「杏春堂」,因此寧波百姓習稱「杏春堂」為「老宋家」,「濟世堂」為「新宋家」。1958年,「新宋家」宋世焱奉寧波衛生局之命調入剛成立的寧波市中醫院,出任中醫婦科主任。同年,浙江省中醫學院籌建,浙江省衛生廳到寧波邀請「老宋家」的掌門人宋溪雲先生到杭州任職,因年事已高,故土難離,宋溪雲先生力薦宋光濟前往,「老宋家」宋光濟從此離開寧波,調入浙江中醫學院出任婦科教研室主任。1983年,「老宋家」,宋氏婦科第37代傳人宋光濟和來自寧波的「新宋家」掌門宋氏第41代傳人宋世焱同時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我省第一批「浙江省名中醫」。宋氏婦科擅長經、帶、胎、產諸疾,尤其對不孕不育、痛經、產後病有獨家秘方,由於用方輕靈,療效確切,費用不高,深受患者好評,支脈廣布於上海、杭州、武漢、嘉興、舟山、象山等地,至今均有傳人。
宋溪雲
宋光濟
1.2陳木扇女科
浙江陳氏婦科,自唐朝陳仕良始有記載。陳仕良,唐朝乾寧年間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以醫著稱於時,官至藥局奉御。乾寧乙卯年(895),奉昭修撰《聖惠方》,今佚。又撰食性本草十卷傳至南宋。陳仕良之後有陳天益(陳諫十六世祖)、陳明遇、陳元忠等,數傳而至陳沂。陳沂,字素庵,生於汴梁,建炎丁未年(1127)隨高宗(趙構)南渡,居臨安(今浙江杭州)。陳沂治康王妃吳氏之危疾有奇效,得賜御前羅扇,奉詔出入宮禁,仕至翰林院,敕授翰林院金紫良醫。子孫刻木扇象之,至今稱陳木扇,木扇上刻有「宋賜宮扇、陳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為記」十六字,世居錢塘縣。南宋有陳靜復、陳清隱;元以後有陳玉峰、陳儀芳、陳明揚、陳南軒、陳東平、陳恆崖(即方志記載的陳惟康)等。其中陳靜復、陳清隱刻木扇以傳;陳玉峰曾官至宣撫使提舉,後不仕元朝而承繼祖業。
陳木扇
陳恆崖生陳林、陳椿。陳林號杏庵,於天順庚辰年(1460)欽取供職太醫院,生陳謨、陳誥。陳謨任順天府醫學大使,卒於任上,其子陳鼎、陳鼐均為太醫院醫士。陳椿號橘庵,生陳贊、陳謹、陳言及陳諫。陳諫,字直之,號藎齋,明嘉靖(1522~1566)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陳謝,字左山,明萬曆時(1573~1615)人,祖籍錢塘,後遷居石門(今浙江桐鄉),醫名盛噪一時,治病多驗,名聞遐邇,為「郡縣婦科之冠」、「石門陳氏婦科之第一人」,著《女科秘要》,但僅為家藏秘本,流傳較少。清初陳夢熊,字宇春,繼承家學,博通經典,醫名大振,復於王兩相國先後賜匾額獎之其子,夢雄、之子陳德潛亦有醫名。
道光間(1821~1850)陳善南,字嘉言,為陳沂第二十世裔孫。遷居海寧縣長安鎮,以陳木扇女科享盛名,續補陳氏女科秘要,善南之子陳宜南繼承祖業。宜南傳子維枚(字叔銜),叔銜才學過人,熟諳典籍,博通諸家,名震一時,為當時女科之冠,譽稱八百年世醫陳木扇女科。叔銜傳其子嗣、堂侄韶舞(1899~1976)及堂侄孫筱竹等。陳鴻典,字雲書,益精於脈診,尤善婦科,四方就治者填戶塞巷。著《陳鴻典所遺方書》。韶舞傳子大堃,大堃幼秉家學,熟讀經典,博採眾家,師從崇德名醫吳浩然(費伯雄之再門人),行醫五十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其臨證廣徵博採,不拘一家之說。診務紛繁,享有盛名。大堃傳子學熹和學奇,學熹現在桐鄉中醫院。學奇十五歲隨父親臨證,恢復高考後考入浙江中醫藥大學,大學畢業後曾在浙江省中醫院工作,又師從全國名中醫李學銘老師(葉熙春、史沛棠的學生),在杭州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是陳木扇女科第25代嫡傳,全國第一批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
陳韶舞
陳大堃
陳學奇
陳氏婦科,世相沿襲,目前,繼家業者,尚存有桐鄉、海寧、嘉興三支,堪稱之為歷史悠久,代有傳人。
1.3錢氏婦科
紹興「錢氏女科」,世居山陰(今紹興市)之石門檻,故又稱「石門檻女科」。
據《語肥堂錢氏族譜》載:「第十一代(北宋末年)始操女科業,為錢氏女科之鼻祖也。」石門檻為錢氏世居之所。錢氏本為望族,原非以醫為業,至宋代,錢氏之十一代裔孫,始治婦科。《嘉慶山陰縣誌》亦載云:「錢氏,自南宋以來,代有名家。至家垌,而薈萃先世精蘊,聲遠播焉」。
考錢家垌,字承懷,為錢氏第十四代孫,承先祖業,繼世醫志,擷前人之精華,參切身之體驗,醫名益盛。其子,廷選(十五世);孫,登谷(十六世);曾孫,琦瑤(十七世);茹玉(十八世),皆承家學,精胎產,且不外傳,其傳者,亦只傳子而不傳女。直到清代,十九世醫錢寶燦,破除陳規,收授外姓徒弟二人:一為紹興徐紹忠,一為杭州何九香(何氏婦科實源出紹興錢氏),皆有醫聲,且已枝茂葉盛。當然,錢氏女科的傳人仍紹其業,迄今已二十二世。錢氏女科家傳秘本有《大生秘旨》、《胎產秘書》、《錢氏產科要訣》。現今老錢家婦科的掌門人錢知訓醫生的祖父錢少楠,在晚清時頗有盛名。錢氏治病自成一家,調經善用風藥,治帶下均伍以健脾之品,胎前以調養為貴,產後以通補為常。
1.4竹林寺女科
竹林寺位於浙江省蕭山市城廂鎮惠濟橋北堍,建於南宋齊年間(479—502),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開山祖悟真禪師,擇此清淨一席之地,誦經宣佛,始名「古崇寺」。高曇禪師積資籌金,在原址「古崇寺」的基礎上擴建振興寺院,更名為「資國看經院」,所以高曇禪師應為竹林寺女科僧醫的創始人。到太平興國七年(983),更名為「惠通院」,僧醫皆以治婦科病而著稱。在竹林寺婦科發展史上貢獻較大,名聲最隆的是靜暹(曉庵)禪師,他殫精極思研究婦科,醫術高超。至南宋紹定六年六月(公元1233),醫僧靜暹(即曉庵)用秘方治癒了理宗趙昀謝麗清皇后的重病,理宗帝趙昀賜封他為「醫王」,並御書「惠濟寺」,又賜「曉庵」、「藥室」而匾,建醫王十世。蕭山竹林寺女科方書,各種刻本、抄本達數十種,現在浙江省中醫藥研究所還保存有37種之多。秘制「太和丸」和運用「生化湯」曲盡其妙。所傳秘方為調經、胎前、產後三門,共117症及110方,用藥119種,內服有湯、丸、散、酒等劑;外用有洗、燻、搽等劑和藥熨。竹林寺女科歷經滄桑,興衰交替。垂至107世寺僧緒輝,早年還俗。緒輝長子祖堯(1912-1981)就讀於南京國醫,次子壽椿(1916-1996)就讀於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兄弟畢業回原宅懸壺,並仍在竹林寺內輪流坐診,以「宋敕十世醫王竹林寺女科」自稱。1995年指定壽椿長子陳拯民為竹林寺女科傳人,並調入蕭山區中醫院,開設「竹林寺婦科特色門診」。2007年指定陳拯民主任弟子岑蘇醫師為竹林寺女科學術繼承人,在蕭山區中醫院開設竹林寺婦科特色門診。
1.5杭州何氏婦科
何九香,清代道光、光緒間(公元1831—1895年),錢塘(今杭州市)人。從紹興名醫錢寶燦遊,生平勤奮好學,崇尚實踐,深研婦科診治,頗多心得。時浙江撫臺因其女「經閉腹膨」,疑為不貞,何氏診之,力辨其非,用藥後,下瘀血盈盆,其恙即痊,由是醫名大振。子穉香(公元1870—1949年),承其業,亦負盛名,「石牌樓」診所門庭若市。不僅醫術精湛,更熱心中醫事業,擔任杭州國醫公會執行委員,對當時民國政府歧視中醫,試圖取締中醫,更是大聲疾呼,發表文章、談話,爭取中醫的地位和將來。何氏第三代代表性傳人為何子淮(1920-1997)、何少山(1923-2003)兄弟。他們幼承家訓,盡得其傳。杭州解放初期,坐堂於「何九香女科診所」的何子淮、何少山倆兄弟響應黨中央提出的「聯合起來,振興中醫」的號召,投身杭州市中醫院,開設中醫婦科和病房。1953年又向國家捐獻何氏秘方「定嘔飲」,獲政府嘉獎。二人在醫術上法古不泥,借鑑現代醫學理論及檢測方法,以助診斷,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將何氏婦科流派推向高峰。何氏醫術得到國內婦科界的廣泛認可,仁名遠播全國甚至海外。二人分別為全國第一、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
何氏女科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是何嘉琳(1944-)。何嘉琳系何少山之長女,1962年進入杭州市中醫院,並工作至今。先師從父親何少山,後又作為全國第一批老中醫藥專家何子淮的學術繼承人,盡得二老真傳,為全國第三、四、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成為何氏婦科代表性人物。何氏第四代親嫡傳人中從事醫務工作共有7人,其中在國內行醫者有4人,在歐美行醫者3人。何氏歷代傳人均懷仁心,廣傳醫術,許多外姓弟子均成為婦科名家,他們均有繼承、有發揚,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章勤成為何氏第五代傳人。杭州市中醫院婦科作為何氏婦科傳承基地,得以快速發展,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何嘉琳
1.6馬氏婦科
溫州馬氏傳統中醫始於1644年明末,馬銀潢首創眼業,至今已有370多年,共傳承14代。在傳承至第四、五代時,眼科事業達到一個高峰,清代醫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昔客東甌,聞馬氏點眼藥粉為天下第一,見其修制……著效異常。」隨著時代的發展,從第十世起,對中醫婦科就有了頗高的造詣,第十代馬壽鎮仍以眼藥維生,馬壽洛善於內科,馬壽炯則轉以婦科著名,擅長治療女性不孕症,他的學生便有聲震溫州的名醫陸幹夫,馬大正,馬氏傳統中醫第十二代,中醫婦科第四代傳人,馬氏婦科創始人。第三、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先後出版著作9部,填補國內空白4部(婦產科發展史、中醫婦科臨床藥物手冊-國醫大師許潤三序言稱我國第一部婦科專科藥物著作、中醫婦產科辭典、婦科證治經方心裁)。精通婦科歷史、藥物、經方、外治法,創製諸多方劑和疾病的治療方法。
馬大正
1.7金華張氏婦科
張氏家族自曾曾祖父張肇畿於晚清到現在行醫已經有100餘年,歷經五代。
第一代:張肇畿於十九世紀中後葉本於當時杭州城、麗水城為官,但是因為當時時局動蕩政局不安,本著大丈夫不為良相變為良醫的原則從官場退下,而在杭州開始行醫。第二代:張癸生於十九世紀未,自幼隨父親學醫,但是又因各種原因而從杭州移居金華,並於金華小碼頭、放生塘等多地行醫。最後於1928年定居金華縣羅店村並正式掛牌行醫。第三代:張兆智自幼隨父親學醫,並19歲時開始獨立行醫,並因獨特的治療效果揚名於八婺大地。且參與編寫《中醫婦科經驗錄》、《浙江省藥用植物錄》等多本實用書籍。第四代:張華山金華市名中醫、曾任金華市中醫醫院副院長。於幼年隨叔父張兆智學習中醫,並創有院內製劑「陰潔康洗液」「溫經化瘀合劑」效果頗佳。張丹山金華市名中醫,隨父張兆智學習中醫,盡得真傳。用藥精簡,效果極佳,名傳八婺。第五代:張科發隨伯父張華山學習中醫十餘年,得其傳承,對於不孕不育、胎動不安、痛經、卵巢早衰,更年期綜合症等疾病頗有心得。張科進隨父親張丹山學習中醫十餘年。
張氏婦科擅用單方,倡導藥食同療,強調天人相應,在很多處方中張氏婦科春加紫蘇梗、夏加藿香、秋加防風、冬加生薑。收效頗好。
張兆智
1.8裘氏婦科
裘氏婦科發源於武林錢塘,由國家級名老中醫裘笑梅(1912—2001)汲取我國上千年中醫文化精髓、結合當代科學研究成果、積累大量臨床實踐經驗、融入自身體會而創立。裘老臨床強調脾、腎兩髒在婦科發病學上的重要性,在治療婦科疑難病症,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癇、不孕不育、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及ABO血型不合所致流產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開發研製了婦樂衝劑、孕寶、婦益衝劑、婦寧膠囊等國家新藥。裘氏婦科迄今已傳三代。
裘笑梅
所有的經典皆需時間的磨礪,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古代有「醫勿三世,勿服其藥」之說,家學渲染,稟承祖業,深入研究,使臻完美,而成世家。且醫學世家,代有名醫,這正是由於這些醫學世家,經歷了長期積累,醫療水平的確較高,加之病人對世家醫技的信賴,使得世醫的醫名易鼎盛於鄉閭。這些世醫,各有絕技,有的已傳40多世,延綿一千多年,充分反映了地方特色,為浙江中醫婦科的發展作出了可貴貢獻。
1.9杭桐許氏婦科
第一代:許小仙(1860-1932),近代坊間名醫,著有《女科脈訣摘要》傳世。
第二代:許仲凡(1897-1972),解放初為杭城十大名醫,早年加入農工民主黨,任杭州市政協委員,1958年加入杭州廣興聯合中醫院(杭州市中醫院),醫德高尚,醫技精研,屢起沉痾痼疾,名噪遠近,有「半仙」譽稱。1962年被評為首批浙江省名老中醫,為浙江省首屆西學中班指導老師,學生中不少已成為名中醫。在浙江省中醫藥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醫名遠播,久盛不衰。
第三代:許子春(1942-),主任中醫師,為桐廬桐君藥祖國醫館主要奠基人和名譽館長,桐廬縣中醫藥事業發展顧問、杭州市名中醫,杭州市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在杭州及桐廬縣內外醫教並行50餘年,醫療,教研相長,帶教中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國外留學生50餘人,在浙江省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許子春
第四代:許振(1960-),主任中醫師、桐君藥祖國醫館副館長,杭州市名中醫,杭州市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優秀指導老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項目負責人,桐廬縣首屆創業創新型高層次人才津貼獲得者。被聘擔任國家、省、市級7個學術團體的副主任委員、專業委員。許曉哲(1970-),杭州市上城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中醫師,杭州市名中醫候選人。兩位一起總結許氏學術經驗及部分臨床驗案舉例彙編入《杏林精要---杭州市名中醫學術經驗集》。並幫助完成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的籌建、日常運行及各項公益診療活動、臨床帶教活動等。
第五代:江祿萍、焦蓓蓓、蔣芳芳、方玲娣、鄭琳、許珒、程天陽等,均傳承許氏中醫流派學術經驗,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建樹。
2018年6月被授予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丶浙派中醫婦科發展思路
2.1進一步挖掘各流派的文化,明晰傳承脈絡
浙江中醫婦科的四大流派均已傳承千年以上,流派文化需要我們通過對歷代文獻的整理將其挖掘出來,同時要理清流派形成的歷史淵源,整理流派傳承人的代表性著作。通過國家中醫管理局流派工作室的建設,紹興錢氏(杭州何氏)及陳氏婦科的傳承脈絡已比較清晰,但有些流派由於傳承年代已久,迄今已傳幾代存有各種版本,亟需後人去梳理出清晰的流派傳承脈絡。
2.2總結整理出版浙派中醫婦科學術思想及診治特色
「一源多流、流派紛呈」是中醫臨床與學術傳承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總結流派學術思想時,我們要比較歷代傳人學術觀點、學術論著,探索流派思想學說的歷史發展演化規律,挖掘對當代中醫藥學術發展具有開創性和指導意義的學術觀點,凝練出本流派的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進一步完善各個流派的學術思想及診治特色。挖掘更多的浙派中醫婦科,符合以名醫和其傳承人的群體作為主體,家族傳承為主線,有其獨到的學術思想,特色的診治方法。
2.3開展浙派中醫婦科臨證經驗的巡講
借鑑「浙派中醫」品牌的宣傳力度和方法,在全省範圍開展浙派中醫婦科臨證經驗的巡講,讓流派經驗惠澤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