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阿里給城市安裝上了「大腦」。
依靠「大腦」科技,全程指揮變得智能化、合理化。不僅減少警察人員的工作量,還使得車流變得更加順暢。
2年後,阿里給酒店植入了「大腦」。
這又會發生怎樣的神奇變化?
1.雙11來臨之際,
阿里竟蹦出一個「未來酒店」
近日,飛豬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宣布一則消息:大家好,我是阿里未來酒店,名為FlyZoo Hotel,內部代號為「未來酒店」。
首家無人酒店的氛圍很符合很阿里,到處充滿了科技感調性。
一步踏入大堂,映入眼瞼的不是前臺而是互動景觀的大屏。
在這裡,沒有服務員的身影,只有一個身高不到1米,行走速度每小時3.22千米的機器人—「太空蛋」在迎賓、指引。
做登記時,用戶只需在大堂自助機刷臉辦理或在手機上憑電子身份證登記入住即可。隨後,用戶的個人信息將覆蓋酒店內全場景。
這也就意味著用戶的臉相當通行身份證,只需刷臉識別就可享受眾多服務。
比如乘搭無感電梯時,用戶出示自己的臉,無感電梯智能點亮入住樓層。到達客房前,房門自動開啟無需用戶接觸。
另外,藉助無感體控定位系統,用戶離開房間一瞬間,電梯將會啟動等候系統,從而減少用戶等待時間成本。
一旦進入房間,用戶的專屬管家「天貓精靈智能音響」被喚醒,根據用戶需求調控室內溫度、燈光明暗、窗簾開合……
不過,最厲害的地方不是這些,而是「太空蛋」機器人。
未來酒店總裁王群介紹,在未來酒店中,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將「太空蛋」作為私人管家。如果選擇是,「太空蛋」可按照用戶的要求提供酒店相關服務。
自主到配送倉提取用戶所需物品,其中包含一個牙刷、一瓶礦泉水……甚至三餐都可以智能配送。
「太空蛋」使用雷射和雷達傳感器在酒店裡自動導航,預先加載的地圖可以讓其避開障礙物。它配備了Wifi,可以連通控制電梯,讓自己乘坐電梯到達目的樓層。
到達目的地後,「太空蛋」會使用「天貓精靈」設備通知用戶它在房間外面,然後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以確保用戶是自己要服務的對象。
它還可以發出定向照明,為用戶提示它要走的下一個路徑。太空蛋也能接收通過車載觸控螢幕下達的命令,用戶使用手勢也可以對機器人做出命令。
「太空蛋」機器人在未來酒店中起到重要支柱作用,縮短了用戶需求與他們期待的響應時間之間的距離。
2「太空蛋」機器人誕生、智能酒店打造,
顛覆整個行業
阿里想要打造一家與眾不同的酒店,並非一時興起的夢。
隨著旅遊業的繁榮,讓酒店進入了巔峰時期。消費升級,用戶對於酒店的體驗越開越看重。
2年前,阿里旅遊總裁李少華表示過,國內傳統的住宿方式早已無法滿足85、90後年輕受眾者消費需求,未來一定要改變原先產品模式,運用網際網路模式把「消費者、酒店、整個旅行過程中的體驗」三者打通連貫起來。
(未來酒店客房場景)
在傳統的酒店中,裝修、服務存在著嚴重同質化。
眾多酒店商家為了能夠讓門店存活下去,往往通過低價來博取流量。可最終結果是,用戶體驗感未提升,還有可能因為配送服務不及時而失去用戶。
近一兩年,酒店有所改變,強強聯手,跨界打造不同風格。
今年初,亞朵酒店和網易音樂聯手打造「網易雲音樂·亞朵輕居」,並命名為「睡音樂」主題酒店。其注入眾多音樂主題因素,營造一個人文、有趣的音樂住宿空間,創造一個聚集住宿、社交、娛樂多種功能酒店業態。
這樣的模式,關注點幾乎在裝修上。通過裝修不同風格,給用戶帶來愉悅放鬆環境,但服務和傳統服務沒有多大區別。
如果稍有差池,就很容易被貼上「只是氛圍好,服務效率低」的標籤。畢竟服務是靈魂,裝修只是外在的皮囊!
面對這狀況,阿里打造集於一身科技的酒店,在用戶發出請求後第一時間,機器人能達到現場協助處理。
另外,酒店人工成本高昂。
單單在前臺,一個班輪就需要配備3-4名工作人員,一層樓打掃則需2-3名阿姨。這還是規模較小的酒店人員配備,如果遇到大型的,上百號人不出奇。
如果有機器人服務,可以代替一些員工職責,減少人工成本,使人員從勞動密集型轉型到腦力型,可以為酒店創造更多效益價值。
2016年,阿里只是提出了智能化「未來酒店」概念;在今年,2018年9月,杭州·雲棲大會同期論壇——人工智慧峰會上,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淺雪發布了「天貓精靈」新品,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太空蛋」;10月30日,「未來酒店」上線,「太空蛋」機器人全部投入使用。
從紙上談兵到落地實踐,阿里只用了2年時間,這離不開阿里經濟體內多個團隊協同打造:
飛豬設計了全鏈路的體驗流程;達摩院負責酒店創新研究計劃,阿里雲提供穩定安全的大數據底層服務,人工智慧實驗室啟用了最新設計的智慧機器人;智能場景事業部完成酒店整套數位化運營平臺和AI智能服務中樞以及智能場景系統的研發;天貓國際推出7個國家主題房,天貓等平臺則為酒店家具床品提供了供應鏈。
所以說太空蛋只是一個開始,現在阿里還在研究未來的變化,尋找方法為新環境定製機器人,包括在醫院運送藥品的太空梭、餐廳、辦公室。
阿里巴巴援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稱,從2018年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增長20%至25%。該部門的專業服務預計價值270億美元。
說不定未來,我們真的有可能生活在「全科技」時代!
作者:趙雲合
(本文為電商報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