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窗
@邵楓(南都記者)
喬裝暗訪,到男科醫院走一遭,我這個「第一次」還是相當緊張的。不同於在線上QQ群臥底,面對面的暗訪,即使毫無經驗,也必須讓自己變成演技派。好在自己的狀態其實和要「扮演」的角色差距不大:畏畏縮縮、言辭閃爍、底氣不足,正像是一個患有「難言之隱」的男病人。
剛剛進到醫師「熊主任」的診室時,看到「熊主任」對面還坐著一名女性,讓我大感意外。如果這名女性是醫生,但全程下來也不見她發表意見;如果是護士、導醫,那也沒有理由坐在醫生診室裡面。
但暗訪結束後,回頭再想,會不會這也是給男性患者的一個心理壓迫?有女性「坐鎮」現場,即使患者對醫生的判斷存有疑慮,恐怕也會更加不好意思反駁和質疑,唯洗耳恭聽。而患者越緊張,醫生的「可操作空間」就越大。
實際上,儘管我已經算是「有備而來」,但在和醫生接觸的過程中,仍然不免在有些瞬間,感到已經被醫生「帶偏」、真的相信自己「有病」了。記者暗訪猶如此,那些本來就身體不舒服、前來就診的患者,心理防線又怎能不崩塌。無中生有,相對來講難一些;但如果病人心裡已經存在一點苗頭,那麼將它誇大成非手術不可、動輒幾個療程的大工程,恐怕就輕車熟路了。
有網友比喻說,自己躺在手術臺上,就好比砧板上的肉一樣,實在是不能更貼切。劉邦還能借著上廁所的機會逃離刀俎,但患者面對著冰冷的手術刀,恐怕已經無暇冷靜分辨套路、思考對策了。
表示「沒錢」,可能是一個辦法,但現在有些地方,哭窮也沒用了:此前報導中的一位市民就反映,當他意識到上當、謊稱沒錢時,醫生立馬推薦了一個貸款項目,說可以先手術後還款。我想,這位兄弟應該會想吐槽:「你為什麼這麼熟練啊?」
許多人都說,男科醫院亂象「久治不愈」,取證難是大問題。之前也有衛生系統人士透露,現在男科醫院的手法越來越「乾淨」了,查處也未必能坐實。就算患者想錄下治療、手術過程,但不少醫院會要求患者求診時「先把手機放一邊」,防止錄音錄像。而即使能夠最終取得證據,從這些材料到認定診療操作違規,還是有不短的距離。
監管部門需要建立長效監督機制,確保投訴通道暢通;普通市民也應該擦亮雙眼,如果只因為不想在公立醫院排長隊,卻陷進了男科醫院高價手術的泥潭,就太得不償失了。此外,也不要心存太過樂觀的幻想,以為醫院護士真的願意為了拉生意而「獻身」。
說來也巧的是,我在完成幾篇報導之後,手機還接到了一條陌生簡訊:「哥,我是小麗。我的新微信號×××。」這回又是哪家醫院的「護士」業績不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