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和孝順之間真的有關係嗎?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國,和很多出國鍍金的人一樣,剛過去時的生活同樣十分艱辛。
夫妻兩人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把大兒子接了出去,又過了幾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國。
表姐的伯伯在國外讀到了博士後,在美國是中產階級,把老太太接到美國之後,如今已經過了二十多年,而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孝順。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老太太其實可以不用接出國,因為家裡還有一個小兒子,在說老太太當年已經六十多歲,一個農村老太太,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出國了。
但是這位伯伯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穩腳跟之後就把自己的母親接去了美國,這讓村裡的老太太們無比羨慕,別說村上,這個楷模在整個鎮上都有名氣。
出國之後,老人家經過幾年也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幾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膚白皙,人看著也更加年輕。再看看農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這種反差,讓老人家的優越感更加明顯。大家都說老人家生了個好兒子,一個孝順兒子。
兩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紀大了,臥床不起,雖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慮到醫療條件,兒子最終還是決定讓媽媽呆在美國。
這是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順和學歷真的關係不大。之所以會說學歷越高越不容易孝順父母,是因為很多子女和父母對孝順的理解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讓子女和父母越走越遠。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這裡的孝順多建立在孩子對父母的言聽計從上。
2年前,北大學子出國留學,拉黑父母十年,一時間傳遍全網。
這位北大學子叫王猛,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去國外留學讀了研究生,卻最終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
為了和父母斷絕關係,王猛寫了一篇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顧了自己長達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說自己內向、敏感、不擅交際,是因為母親一直傾向於把自己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他說從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來包辦,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小學一二年級,學校文藝匯演要穿短褲,母親不由分說讓自己穿長褲。
他說自己小學喜歡奧數,但是媽媽不贊同他上奧數,自己上完奧數,放學回家文件夾被劃壞並塗抹,媽媽看見了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為了逃離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發現依然沒有逃脫父母的「控制」,父母讓他給大姨打電話,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學打電話了解他情況。
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於交際、動手能力差,北大畢業後好幾個工作都做的並不順利。
王猛的覺醒是在出國讀研究生後,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他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說他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王猛的父母覺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養大送進最高學府,孩子卻對自己視如仇人。他的父親認為即使有問題,他17歲就出門讀書,也是在他人生後半部分經歷的不順造成的。但是這對父母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這世間大多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以分離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這句話,他們一直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孝順的標準是你服從我,就是孝順,但是讀書多的孩子,他們內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慢慢形成邊界意識。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麼可以和平相處。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結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難受。
所謂的不孝順也就會在此時出現。
正是因為年輕人和父母對於孝順的理解不同,最終導致他們的行為不同,從而矛盾產生。孩子所謂的不孝順只是擁有獨立意識,不願再去服從父母。
孩子大了,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不再屈從於父母,這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很多父母卻把這看成是不孝的開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關係很差,就是因為自己爸爸總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兒子辦事,結果兒子一看到父親就掉頭走掉,父親嘴裡最常說的是:別人家都能辦,怎麼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父母罵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聽我的話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會幸福,孩子的孝順不應該是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真正的孝順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作者提到了被動父母和主動父母,主動父母會看到孩子的成長而高興,被動父母會焦慮、害怕。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動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第一感覺不是高興而是害怕。
父母要認識到,不是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而是學歷越高的人越獨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越發容易不遵從父母的意願。
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動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跳出這狹隘的思維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