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關|邊關最念是家園

2020-12-15 中國軍網

國慶中秋特別策劃·軍人與祖國

又逢國慶,又見中秋。

巧得很,今年的兩節同在一天,拳拳愛國心與濃濃思鄉情纏繞在一起,思緒一下子跳到邊關。

邊關最念是家國

——印在帕米爾高原的記憶

作者:孫曉青

全文4634字,閱讀約需9分鐘

★迎著朝陽,南疆軍區某邊防連官兵巡守海拔5000米雪線。

1

19年前的今天——2001年10月1日,也是國慶與中秋重疊,駐守南疆的高原軍人在巡邏、執勤、備戰中過節。當十五的月亮從帕米爾高原升起時,紅其拉甫邊防連連長丁心同,特許戰士們輪流用高倍望遠鏡看一看月亮。

那真是一次奇妙的賞月。

戰士侯小榮把眼睛湊到觀察鏡上,好傢夥,超大的月亮瞬間跳到眼前。他凝神觀察,先是看見了月球的光斑、陰影、環形山,後來又恍惚看見了爸爸、媽媽和弟弟的笑臉。

丁心同告訴我,小榮他們家開飯店,生活還不錯。侯小榮解釋道:「不能算飯店,就是一個小飯館,十多張飯桌,一年能掙幾萬元,生活嘛,算是正在奔小康吧。」

用同一架望遠鏡看月亮,班長何輝仿佛看見了上大學的妹妹。

平時他和妹妹通信最多,來來往往足有100多封。妹妹最愛聽他講邊關故事,包括高海拔的感覺、巡邏中的見聞,還有什麼每次巡邏歸來必須喝一碗熱薑湯、吃一頓熱飯菜,以及晚上不用熱水泡腳不許上床、早晨不擦高原護膚霜不讓出門等等,都讓這個大學生感到新奇、羨慕,常寫信鼓勵哥哥安心戍邊。

中國的傳統文化看重家庭,崇尚親情。如同「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一樣,每一個戰士身上都或多或少承載著家庭的期望。某團戰士李博,就是背負家人的重託來到帕米爾高原的。

小夥子生長在一個傳統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爺爺年輕時做過從軍夢,卻沒有遇到機會;父親那一輩兄弟姐妹7人,也沒有一個當兵的;於是,爺爺把當兵報國的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指望孫輩中有人能夠幫他圓夢。李博是孝子,捨不得離開爺爺和母親。尤其是母親得了一種怪病,為了治病,原本殷實的家境開始負債。李博高考落榜後,一邊復讀,一邊照顧母親,每天給母親按摩、餵飯,學習上卻沒有什麼起色。為這事兒,父母和爺爺都很著急。

爺爺說:「當兵去吧,就算了卻爺爺的一個心願。」

母親說:「當兵去吧,不要為了照顧我耽誤你的前程。」

經不住家人勸說,李博應徵入伍,並且很快喜歡上部隊這個團結緊張的集體。他是陽光青年,愛唱歌,也愛說相聲、演小品,和戰友們相處融洽,只是體質較弱,開始跑5公裡時很狼狽,被班長用背包繩在前面拽著,老兵在後面推著,後來漸漸適應了,軍事訓練各科全都合格。那段時間,他整天樂呵呵,給父親寫信也洋溢著興奮,說是聽爺爺的話聽對了,這個兵當得值。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年家中連遭不幸,愁雲籠罩:先是爺爺去世,兩個月後母親也撒手人寰。可為了不影響他服役,家裡一直瞞著他,直到半年多以後,父親才寫信向他吐露實情。

父親是家鄉的村幹部,通達事理,在信中一再叮囑:好男兒志在四方,忠孝不能兩全,希望你能做堅強的軍人、理智的戰士,化悲痛為力量,加倍努力地學習工作,一步一步向前走,踏踏實實闖人生。

後來,為了教育全連,讓官兵以健康的成長回報親人的期望,指導員徵得李博同意,在軍人大會上宣讀了李博父親的來信,對全連震動很大。李博向戰友們坦言:「我珍惜在帕米爾當兵的經歷,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祖國就是母親,愛母親就要愛祖國;母親也是祖國,愛祖國就像愛母親。」

再後來,李博因表現突出被提升為副班長,並在火線入黨活動中成為同年兵中第一個入黨的戰士。

★夕陽西下,一名軍娃和他的雷達兵父親在一起。

2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成長的印記是開始懂事、明理、知是非;對於部隊來說,士兵成長的標誌是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確立。

在帕米爾高原採訪期間,我看過不少戰士寫的年度個人總結。其中,戰士吉民這樣描述缺氧和嚴寒的感受:

「剛上高原,不要說訓練,就是說話聲音大了,走得快了,也會像乾涸的魚張嘴求水一樣。後來在班長的指導下,我終於慢慢適應了。2001年冬季,寒風刺骨,大雪飛揚,我們在-30℃的冰天雪地裡執勤,有時風力達到七八級左右,穿著厚實的羊皮大衣就如同一件單衣一樣,抵禦不了那刺骨的寒風,不一會兒臉部、手腳、身體都快凍僵了,但是我堅持下來了。」

支撐他堅持下來的力量是什麼?

他繼續寫道:「那時,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站好自己的一班崗,讓戰友、家人和全國人民睡上一個安穩覺。」

和吉民一樣,許多戰士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與國家和人民聯繫起來。有的說,艱苦的環境讓我學會了關心別人,因為我也是在別人的關愛下成長的。有的說,艱巨的任務讓我懂得了,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我們每幹一件事都是為了讓他人、讓人民更幸福。有的說,神聖的使命讓我認識到,軍人為祖國而戰,我們的價值體現在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中。

一位名叫徐鴻的戰士說得更形象:「現在,我真正明白了『軍人,是母親的一根頂門槓』這句話的意義。」

戰士們的可愛,不在於承受了多少痛苦,而在於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能夠自覺地把青春的砝碼放到國家利益一邊。

不錯,他們都很平凡,很難在歷史上留下更多痕跡,可正是這些平平凡凡的人,用無數普普通通的事,在共和國漫長的邊境線上,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壁銅牆。

我所結識的高原軍人,參軍前大多是農家子弟、青年學子,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山村、一片平原或一座小鎮上,儘管他們都知道國家這個概念,但是未必清楚自己與國家的關聯。然而一旦穿上軍裝,他們就像換了一個人,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成熟了,成為和平生活的守望者、國家安全的護衛者。

這其中究竟藏有什麼奧秘呢?奔走在邊防線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穿上軍裝就等於與國家籤訂下一份契約,年輕人一旦戎裝在身,便把自己交給了國家。在邊關風雪的磨礪中,在高原烈日的炙烤下,他們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人生轉變:從農民的兒子、工人的兒子、教師的兒子、幹部的兒子、商人的兒子……成長為國家的兒子。

面對一條條界河,一道道界山,一座座界碑,國家的概念不再抽象,領土、主權、人民等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實實在在地在眼前展開,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愛國主義,在這裡被具體地規定為反越境、反滲透、反偷襲、反侵略等軍人職責,融入日常的巡邏、執勤、站崗、訓練等各項任務中。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加速他們的成長周期,培育著他們的家國情懷。

我曾在「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納邊防連參加過一次辭舊迎新活動:當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照進連隊的時候,官兵們登上駐地的山崖,挖回一包貝殼化石。

滄海桑田,這些化石證明,遠古的時候,帕米爾高原也是一片海。隨後,全連官兵在一面五星紅旗上逐一籤名,輪到排長楊磊時,他特意寫下兩句詩:「自古邊關重,我輩不可輕」。

連隊將籤名的國旗和遠古的化石打成郵包,寄向遠方——那是一個和他們分處祖國「兩極」的邊防連,駐守在東北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交匯處,地理位置接近東經135°,故有「東方第一哨」之稱。兩個「第一哨」的戰友就這樣隔空握手、遙相激勵,傳遞著共同守好國門的鏗鏘誓言。

和平年代,邊塞難見烽煙。和平的晴空之下,離不開一座座營盤的枕戈待旦,離不開一代代軍人的默默奉獻。中國地域遼闊,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內地與邊疆,發展的不平衡是一種客觀存在。能夠在不平衡的「底端」堅守的人,可能不是時代潮流的引領者,卻絕對是值得人們敬重的民族脊梁。

★抵達點位,西藏軍區某邊防連一名軍人深情描繪「中國」二字。

3

有一次,新疆軍區首長到紅其拉甫視察邊境情況,看望一線官兵。首長握著前哨班戰士王強的手,問他執勤苦不苦,巡邏累不累。王強響亮作答:「首長,我們確實苦、確實累,但是我們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心甘情願!」

王強說的是真心話。1999年12月,他從北京一所高校應徵入伍。按照一般人的設計,王強畢業後可以有幾種選擇:要麼留在北京應聘,要麼自己創業,要麼回陝北幫助父母經營自家的電器商行。出乎同學和家人的意料,他的志向是攜筆從戎,而且一下子從北京來到帕米爾。

在一次戰備行動中,王強榮立一等功,並作為大學生士兵代表參加了南疆軍區組織的事跡報告團。他記得,在某旅作完報告,旅長說:我們旅近年也分來一些大學生,你能不能和他們座談座談?王強爽快地答應了。

同是大學生,心中的抱負和關注點頗有共通之處。座談中,他們與王強探討當代青年的苦樂觀、價值觀等人生話題:在那麼荒涼的地方,你每天過得充實嗎?當然充實。為什麼?因為每天都有價值。價值何在?王強告訴他們,在紅其拉甫口岸當兵,不僅能體味哨兵與國家、與人民的關係,而且能感受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包括見證一個大國的擔當。

某日,連隊接到上級通報,中國一批援外物資將從紅其拉甫口岸出關,要求邊防連及前哨班加強觀察警戒。

連隊副指導員項新佟帶隊執行這項任務。儘管事前有思想準備,可是當車隊開過來的時候,官兵們的眼淚還是奪眶而出。他們看見,首車的貨櫃上,一條紅底白字的橫幅格外醒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看著清一色國產重型大貨車,他們不由得熱血沸騰,一個個下意識地挺直腰板,始終保持著面向車隊持槍敬禮的軍人姿態。司機們也不停地揮手、鳴笛,向官兵致謝。

車隊從海拔4733米的前哨班哨位前徐徐駛過,穿越國門進入巴基斯坦。國門的那一邊,聯合國人員開著標有UN字母的車輛在關口歡迎,和巴方人員一起列陣接車。

項新佟說:「你不知道,親身體驗祖國強大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覺,而當你意識到這種強大裡也含有你的貢獻時,你會覺得更神聖、更自豪。」

我問:「那一刻,還想家嗎?」

「當然想。」他微微一笑:「不過,大家小家我們拎得清。」

這件事,讓全連官兵對「國家」「使命」「責任」這些詞彙的內涵有了更深理解。他們說,有國就有邊,有邊就有防。為了國家的強盛和安全,我們駐防的高原既有令人生畏的海拔高度,更有值得攀登的人生高度。

★冰川之上,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官兵艱難跋涉。

4

月虧月圓,年復一年。高原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軍人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仍以紅其拉甫邊防連為例。2004年6月,中央軍委授予該連「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十多年後,我再次走進這個連隊,從新一代官兵身上又看見了當年那群戍邊人的身影。

時任連長楊映偉是江蘇鹽城人,2007年入伍,從東海之濱到帕米爾高原,路越走越遠,山越爬越高。

他說:前輩軍人創造了「紮根帕米爾,忠誠戍邊關」的紅其拉甫精神;如今搞一帶一路,守衛中巴經濟走廊,更要發揚這種精神。

軍醫楊善文畢業於石河子大學。他從軍帕米爾高原,是因為在大學裡讀到一套國防生叢書,裡面有關於高原邊防部隊的介紹,既神秘又勵志。畢業實習前,他利用假期專程跑到西藏拉薩去體驗,覺得自己可以適應高原。後來到部隊當兵鍛鍊,又看到「新疆十大傑出青年」、紅其拉甫邊防連軍醫劉忠銀的事跡,毅然提出到帕米爾工作的申請並獲批准。

班長楊建剛軍事素質過硬,因此還上過電視,其持槍敬禮的鏡頭在家鄉傳為美談。那年他探家,正趕上徵兵季,應人武部領導之邀,他給全縣青少年寫了一封信,主題是高原軍人的使命與奉獻。

他記得,有一次連長帶領他們去海拔5283米的點位巡邏,一路上連長在前,老班長殿後,途經一片不知深淺的雪原時,他們用繩子把人串起來,一個一個拽著繩子走,4個小時只前行了5公裡,衣服溼透了,全是冰碴兒。

到了冰川下面,看見上面有裂縫,連說話都不敢大聲,一個跟一個默默通過,等到老班長最後上去時,前面鑿出的冰臺階都快磨平了。

這就是高原軍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守防常態。生活在這樣的集體中,楊建剛感覺動力十足。他說:「如果不當兵,我不會感受到國家責任和集體榮譽的分量。這些年,正是這份責任感、榮譽感在支撐著我不斷往前走。」

當年的邊防連長丁心同,如今已是卡拉蘇邊境會談會晤站站長,成為穿軍裝的外交官。

今年兩節來臨之際,某邊防團請他回老部隊同今天的戍邊人搞一次集體談心。為此,他專門梳理了一份自己的「風雪邊關30年」,他邊寫邊流淚,許多場景仿佛就在昨天。他說,邊關無小事。別看帕米爾高原邊遠艱苦,我們的工作卻非常「高大上」,因為我們代表著國家形象和軍隊形象,捍衛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時候都不能看輕自己的責任。

他的話,讓我又想起在某高海拔前哨班看到的一條標語,那是戰士們用石塊鑲嵌在山體上的6個大字:「寸土寸金寸心」。

★巡邏歸來,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連官兵腳步輕盈。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34號軍事室·孫曉青

相關焦點

  • 邊關最念是家國
    巧得很,今年的兩節同在一天,拳拳愛國心與濃濃思鄉情纏繞在一起,思緒一下子跳到邊關。(一)19年前的今天——2001年10月1日,也是國慶與中秋重疊,駐守南疆的高原軍人在巡邏、執勤、備戰中過節。當十五的月亮從帕米爾高原升起時,紅其拉甫邊防連連長丁心同,特許戰士們輪流用高倍望遠鏡看一看月亮。那真是一次奇妙的賞月。
  • 淺析邊關攝影的創作與發展
    攝影這一產生於西方、誕生不足200年的圖像生產技術,在中國這片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土地上,逐漸形成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作為新時代的軍事攝影工作者,面對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邊關文化,如何賦予攝影作品鮮明的時代特徵、獨特的地域風情,以「新邊塞詩、新邊關景、新界碑情」等視覺圖像表述形態,創新邊關攝影的藝術呈現,已經成為當前邊關題材軍事攝影創作亟待思考與探索的命題。
  • 天寒地凍,他們堅守邊關
    近日寒潮來襲「冷」字頻上熱搜據氣象局消息昨日的北京也迎來了50多年以來最冷清晨天寒地凍但有一群人依舊不忘職責使命奮勇前行極寒邊關,頂風前行日前西藏軍區邊防某團馬泉河邊防營組織了開訓動員後的第一次巡邏天寒地凍巡邏路線上某些地段官兵們甚至需要爬行通過邊關寒風刺骨官兵們艱難前行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跋涉
  • 【夜讀·組詩】向邊關(十二)——祖國在我心中、鮮花哨所
    【夜讀·組詩】向邊關(十二)——祖國在我心中、鮮花哨所
  • 《夜線》春節系列節目《熱血邊關》第二季
    《熱血邊關》第二集《挺進墨脫》   攝製組接到指令可以前往墨脫,然而路上還是遭遇山體落石驚魂一刻,經過一整天的時間體驗者們終於到達了墨脫戍邊模範營。
  • 2020年廣西憑祥中越邊關旅遊節開幕
    12月18日,以「聚焦自貿試驗區,共謀產業新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廣西憑祥中越邊關旅遊節開幕式在憑祥市紅木文博城隆重舉行。本屆旅遊節的共有六項主要活動:旅遊節開幕式;2020年中國-東協(憑祥)果品展銷會;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政策解讀及招商推介活動;2020年憑祥紅木嘉年華活動;2020中越(憑祥)商品交易及扶貧商品展銷會;中國東協(憑祥)風情文藝晚會。
  • 「茜茜,我在祖國的邊關向你求婚,你願意嗎?」
    「邊關有我,請祖國放心!」戰士孟寧輝特意為自己的妻子 準備了一個驚喜: 補辦一個求婚儀式 在雪地裡 孟寧輝單膝跪地 向妻子深情喊話 「茜茜,我在祖國的邊關
  • 高原上的「邊關跑男」――契恰爾邊防連中士曹兆建趣事
    (原標題:高原上的「邊關跑男」――契恰爾邊防連中士曹兆建趣事)                  王軍強 向曉東  他能跑,戰友跑趟五公裡氣喘籲籲, 他18分12秒跑完全程呼吸仍然很平靜;他愛跑,每天不跑1個五公裡心裡就痒痒。
  • 邊關的七夕,「我懂你」往往比「我愛你」更有分量
    愛到邊關,與最愛的人團聚的時刻,也是最難忘的時刻。王述東、魏小龍、柯青坡、段晏兵、劉南松攝從執子之手的悠悠古歌,到淡菊殘紅的唐風宋雨,我們祖國的文學寶庫千百年間披沙揀金的典籍中,流傳下無數描述深情無限、記載愛意萬般的篇章。一個「愛」字,古人極少落於筆下、述於口中,前人更喜歡婉約而別致風韻地表達自己的愛情美學。
  • 廣西大新主打邊關特色牌 旅遊業漸成支柱產業
    農志秀(右)和同事在景區從事山歌演唱工作(人民網王勇攝)人民網大新10月27日電(王勇)近年來,大新縣深挖邊關風情特色、邊關民俗文化特色、鄉村旅遊特色,把旅遊業布局到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軸來推進。依託千年駱越文化、壯族土司文化、邊關文化等,大新縣成功培育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碩龍鎮「3.15」建街節、寶圩「2.19」國際儂垌節、下雷霜降節等文化旅遊節慶品牌活動,同時大新縣還深挖鄉村特色旅遊。2017年以來,該縣新增1家四星級農家樂,2家三星級農家樂,全縣星級農家樂達13家,汽車旅遊營地2個。
  • 央廣《軍旅文學之窗》丨風雪邊關,難忘那頓火鍋大餐
    央廣網12月20日消息(孫利波)火鍋,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在任意一座城市品嘗到它,可是,在高原邊關的雪山上,火鍋又是一種什麼滋味呢?今天的《軍旅文學之窗》播誦散文《風雪邊關,難忘那頓火鍋大餐》,讓我們走進西部高原,與駐守在那裡的官兵一起,在雪山上品嘗一次特別的火鍋盛宴。
  • 走進風雪邊關,感受中國軍人的「冰與火」
    來源中國軍網風雪邊關,飛來冰雪「鬧春單」狗年新春來臨之際,遙望祖國北疆西陲,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皚皚白雪,情懷如歌,為座座軍營披上別樣的節日盛裝;剔透晶瑩,激情豪邁,鎖不住邊關哨卡春的氣息。在古人眼裡,冰雪「厲清操」,對少年來說,冰雪「照青春」,而對于堅守邊關的軍人來說,冰雪意味著更多——可以「映肝膽」,可以「悟精神」,也可以「見韜謀」。作為邊關節日軍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冰雪」亦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 穿書古言,邊關徵戰,穿成反派的炮灰前妻
    燕明戈本是邊關大將的嫡子,因帝王猜忌,全族覆滅,獨留自己一人滿心仇恨。戰場受傷歸家修養,發現那個被塞來的女人似乎不太一樣了,有點蠢,又有點可愛。邊關生活不易,猜忌戰爭暗算似乎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林初將自己現代理工知識運用到古代戰場,燕明戈也一直徵戰籌謀。相互陪伴扶持的兩人逐漸打破最初彆扭的相處模式,生出不一樣的情愫。
  • 醉美邊關風情路!北投集團投資建設的大寧路一期建成通車
    醉美邊關風情路!「醉美邊關風情路」大寧路的建成,將極大縮短大新德天瀑布景區到寧明花山景區的行車距離,原本需要2小時左右的車程,在項目建成後預計將縮短至1個小時,有效助力崇左文化旅遊提檔升級;對崇左市融入廣西旅遊「三區一帶」建設,深入實施「發現山水崇左·圓夢別樣桂林」旅遊發展戰略,推動口岸經濟升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從邊關到家鄉,邊防軍人的探親路究竟有多長?
    那些奔波回鄉的人,總在埋怨春運如何一票難求,返鄉之路如何不易,可是誰又知道,那些常年駐守邊關哨所的官兵,他們中的許多人要在節日期間堅守哨位,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有的邊防官兵,即便有幸能在春節請到探親假,但是由於邊關偏僻,交通不便,他們在迢迢探親路上,也充滿了艱辛。10多年前,本文作者曾到內蒙古北疆的一線哨所採訪,記錄下了邊防官兵探親路上的故事。
  • 新型高原高寒專用單兵睡具和保溫水壺落戶邊關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作者:馬學斌、韓素婷新疆軍區為邊防一線執勤巡邏官兵解難送暖——新型高原高寒專用單兵睡具和保溫水壺落戶邊關本報訊 馬學斌今年8月初,優化後的2700餘套件落戶邊關,才有了本文開頭暖心的一幕。上士範小軍打開隨身帶的單兵睡具,睡具由睡袋、防潮墊、攜行袋和帳篷組成,睡袋面料為防水透氣織物,具有較好的防水、防潮、耐磨、阻燃性能。帳篷能夠自動展開,防水防風性能較高。單兵睡具還配有偽裝附件,並具有防紅外線偵查功能。
  • 西藏帕裡邊防派出所:帕裡高原鑄就邊關軍魂
    原標題:西藏帕裡邊防派出所:帕裡高原鑄就邊關軍魂   帕裡高原鑄就邊關軍魂  ——記西藏日喀則邊防支隊帕裡模範邊防派出所  郭大利、楊軍、陳洋、田世新  初冬的帕裡高原已是冰天雪地,高寒似乎要將一切凍僵凝固
  • 北京邊關三城的鎮邊城,是楊家將抗擊金兵駐守三關的地方
    鎮邊城與長峪城、白羊溝並稱北京邊關三城。城樓的鑽石半新半舊,看上去像是一座修葺過的古城,而「鎮邊城」一名,更是一派邊塞雄風。原來這竟是一座明代建立的邊防古鎮。話說明成祖當年以「天子守國門」為由遷都北京之後,為防禦北方部族的的侵擾,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裡防線上設立了九座軍鎮,合稱「九鎮」 或者「九邊」。
  • 最長的邊關情書 共寫了7個月零4天計7. 5萬多字
    最長的邊關情書 共寫了7個月零4天計7. 5萬多字分手在即,他理解妻子的苦衷,也希望妻子多多理解一下邊關,於是用筆詳細追述他入藏前後的思想變化軌跡,描述他的戍邊生活和感受,敘述官兵們的奉獻犧牲、高尚情操,介紹邊關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西藏的歷史文化和改革變化,同時也對不能照顧家庭,對妻兒深表歉意。信中處處流露出他深愛家庭和妻子又尊重妻子選擇的大度,表達了自己志在邊關幹事業的決心。
  • 鐵騎走邊關1:騎士節,迎著朝陽出發
    5月17日,中國的騎士節,8名騎士和100多名加油助威團齊聚南寧海爾青啤廣場,共同參加「心靈摩旅」活動啟動儀式,一起見證摩旅界的又一個標誌性活動的誕生!騰訊旅遊廣西、咕咕狗、貝納利三方共同宣布活動正式開始,騎士們在加油助威團用彩炮組成的彈幕中出發,朝著中越邊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