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校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基石,有不少現在的頂尖大學都是由當時的學校演變或者拆分重組而來。在這些高校中也有眾多我們所熟知的大師在裡面任教,比如蔡元培、胡適、梅貽琦、辜鴻銘等等。
民國四大名校,確切的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遷址西南大後方的五所國立大學,分別: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不含私立的南開大學。
1937年時,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
即使在最艱苦的時期,他們也為國家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紀念西南聯大的《無問西東》的電影。
歷史畢竟已經是過去,我們不去追憶更多,我們更多的說說現在吧。
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知名校友有:何澤慧,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彭佩雲,汪曾祺等。西南聯大師生中後來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一、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
曾經的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雖然經過拆分,也是目前為止,學校拆分中唯一直接拆出2個985的高校。主體留給了南京大學文科和理科,東南大學留下了工科和主體校址。
目前的南京大學依然是國內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排在前7位是沒有問題的。
東南大學的排名大約在前20,雖然排名不是特別高,但東南大學的建築、土木等幾個工科專業和清華的水平不相上下,是行業的佼佼者。
第二、國立北京大學——北京大學
提到民國時期的北大,讓我想到更多的是大師、還有自由的校風。
五四運動是民國歷史上絕對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的重大事件,而北大是它的組織者,這才是懷有一腔愛國情懷應該需要做的事情,不僅是熱血的行為,這件事情的結果也是好的,影響也很深遠。
北京大學現在依然是中國最好的兩所學校之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尤其是今年北大曝光的兩個事件,我認為北京大學失去了爭奪第一的資格,可以老老實實的在第二的位置上了。
如果想繼續爭,需要重新找回初心,自由不代表放縱,什麼可以有所為,什麼不能為,重新的抓一下自己的管理。在實力方面照樣和清華有一爭的實力。
第三、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在民國時期沒有北京大學那麼亮眼的表現,但是它屬於默默耕耘的類型,為我國培養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兩彈一星的鄧稼先、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洪朝生、歷史學家吳晗、國學大學季羨林等等。
現在的清華大學沒有培養出那麼多的大師,各種方面的原因都有,不能只歸咎於清華大學現在的教育不行,比如現在各種理論等越來越完善,你很難提出很多新的東西,甚至我們覺得現在的諾貝爾獎都越來越不盡如人意了。
清華大學目前是國內最好的大學,除了人文學科。
說到吳晗還有個真真假假的小故事。據說吳晗先生偏科很厲害,考試時,文科滿分,而當年數學考了0分,而被北京大學拒收。但是清華大學卻以吳晗文史成績特別優秀為理由,破格錄取了他。這個決定給北大造成了很大的震動,甚至北大也打算針對校規進行修改。
第四、國立浙江大學——浙江大學
對於浙江大學,相比來說沒有前面三個有過那麼多讓人熟知的東西,知道的最多的是竺可楨。我記得小學課本上就有過他的事跡,那時候就知道一個科學家是到底怎麼煉成的。
浙江大學雖然後來也被拆分過,但經過2000年的重組,基本上已經又都回歸了,所以我覺得浙大是在這次拆分中最幸運的一個。
由於種種政策的支持,浙江大學這幾年發展迅速,不論是國際排名還是國內排名迅速攀升,現在的國際知名度比民國時期還要高一些。地處杭州這個馬上要趕上北上廣的城市,當然也是它的一個優勢。
第五、國立武漢大學——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目前當中發展最差的一個,已經到不了國內前5的高校,前面還被復旦、交大、中科大等壓著。
無論是當初的拆分、後期的985評選等,武漢大學都沒什麼優勢,當然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果就是導致了武漢大學退出了國內前5的行列。
目前武漢大學在國內最好的排行榜是在第8位,不過這個位置也並不穩固,也並不是所有的排行都有這麼好的表現。而且它的錄取分數相比來說,並沒有那麼高,尤其是理科方面,文科相比來說是武大優勢的科目。
總體來說有的學校進步了,有的保持了原來的水平,當然也有的在退步,畢竟一切都是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