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高考已經結束,考生們靜待成績出爐。那麼這個季節的臺灣高三學子在做什麼呢?他們是否也要參加高考?答案難以直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臺灣大學入學也要參加考試,但是制度和大陸有所不同,採取的是多元方式,學生一年有兩次機會,壓力相對小,選擇餘地也大。目前,臺灣高三學子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而另一部分人也將在7月初進行另外一場考試,迎接新的人生之路。
考生有兩次選擇
在2002年之前,臺灣施行的大學入學制度類似於大陸的「高考」,叫聯考,一考定終身,錄取率超低,從不到10%,到後來最多不到25%,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此也引發社會對應試教育的不滿,要求廢除聯考的聲音不斷。
2002年,臺灣廢除聯考,採用多元入學方案。現在主要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一種是「指考」(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還兼有「繁星計劃」「特殊身份入學」等方式。
現於逢甲大學都市計劃專業讀大四的小王向晶報記者介紹說,「學測」在每年一月進行,考五個科目,中文、英語、數學、自然和社會,每一科分為15級分(以該科成績前百分之一考生的平均得分除以十五計算。比如,學生數學成績算出來後,取前百分之一的成績出來算平均,假設算出來的「前百分之一平均分數」是97.5分,那麼只要數學這科考97.5分以上的學生,都是15級分)。「學測」考完成績出來後,可以據此填報最多6個志願。之後,相應的大學或者科系會進行面試甄選,面試會參考高中階段在學校的表現。面試通過,就正式被大學錄取了;如果不滿意「學測」成績,或者沒被大學錄取的話,還可以有第二種方式——「指考」,一般在7月初舉行,「指考」有中文、英語、公民與社會等10個科目,考生可根據自身狀況和專長,來選擇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試。「臺灣大學入學考試的內容並不會很難,考的多是基礎性的東西。」小王說。
「繁星計劃」則有點類似於大陸的「推薦保送」,旨在縮減城鄉教育差距,對偏遠地區高中、社區高中的優秀學生提供好的升學機會。最先由一些名校發起,後來參與學校越來越多。「特殊身份入學」主要是以族群和身份來區分,比如「退伍軍人」「派外工作人員子女」等可以申請加分,放寬入學條件。
根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去年大學入學管道中,「學測生」佔比在五成以上,「指考生」逾三成,繁星計劃推薦生佔比一成多。學測入學已成大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學測科目相對簡單容易,另一方面也因為「時間差」,一個在1月考試,一個要到7月,各大學都想早一點搶到人。
上名校也不容易
臺灣目前有各類大學158所,每年報考人數不超過20萬,形成學校多、生源少的局面,再加上考試難度係數並不大,因此臺灣學生上大學是比較容易的。據統計,去年新生多元入學錄取率77.23%,其中指考錄取率達到95.58%。這些年的指考錄取率都很高,以至於也常被一些媒體拿來形容臺灣上大學何等容易,顯然這是混淆了概念。
但臺灣學生上名校同樣很難。
以臺大為例,今年個人申請(學測)要招生1574人,吸引約1.17萬人次報名。其中臺大醫學系今年個人申請入學的40個名額,通通都是75級分(學測滿分)錄取;醫學系繁星計劃錄取5名,最低錄取級分也是75級分;而今年首度開出的醫學系公費生8個名額,最低錄取級分為74級分。總體計算,臺大個人申請今年最低錄取級分達到64級分,而成功大學、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等校的錄取門檻約在65級分。顯見進名校,分數依舊是「硬道理」。
景文科技大學副教授楊耀誠對晶報記者表示,臺灣因為少子化的原因,一般人要念大學都有機會,但能上大學並不等於都能上好大學,尤其是像臺大這種臺灣排名第一的大學,對普通學生來講,想念的困難度要提高很多,箇中好手才能上。招生名額一定,報考人數多,競爭自然激烈。
多元入學被批「折磨人」
多元入學方案實施10多年以來,也遭受到一些質疑與批評。
小王介紹說,從學測到參加面試,最終放榜出來,整個過程比較費時繁瑣。以他為例,學測之前,要花很多時間做調研,把所報考學校的優弱點寫一個評估表,還要根據去年的錄取成績來分析專業,估算今年的情況。他當初只報了3個志願,如果志願填報更多的話,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多了,要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去跑,根據學校喜好準備不同的材料,好比在找工作參加面試一樣,「感覺超累」。
臺灣資深教育人士李家同也曾在臉書上指出,現行學測、指考過於荒謬,完全在折磨年輕人,成績中等的同學,得查看許多招生資訊,才能找到符合最低門檻的科系;有些科系要求英文科加權,雖然英文有通過的門檻,但加權以後分數又夠了,所以得注意,「一位朋友告訴我,他花了很多時間和他的兒子研究如何選填學測後的6個志願。他的兒子最後說,我不會再生孩子,因為我不要看到他遭受如此大的折磨。」
小王還指出,多元方案的收費也比較雜多,除了報名費,後續的入學樣樣都要花錢。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來說,就是一項負擔。比如學測之後的面試都是收費的,每個科系大概在1200—1500新臺幣之間,加上食宿、交通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方面,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明確標準,以至於被外界批評為「多錢入學」。
此外,因為各校面試要求不一,但大多需看在校成績,評價缺乏標準,也讓人質疑其中的公平性。最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輪流擔任幹部,讓每個學生都有幹部記錄或是開服務時數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一些學生成績不行,但可以把面試包裝得很好,贏得青睞。」楊耀誠說。
事實上,臺灣教育部門針對多元入學方案也曾作過滿意度的相關調查,受訪對象包括大學教授、大學生、高中生、高中老師。結果顯示,如何讓入學方案簡單易懂、省時省力省錢,實現教育均衡與社會公平需求,成為需要改進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