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考」:上大學容易,上名校難

2020-12-14 晶報

大陸的高考已經結束,考生們靜待成績出爐。那麼這個季節的臺灣高三學子在做什麼呢?他們是否也要參加高考?答案難以直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臺灣大學入學也要參加考試,但是制度和大陸有所不同,採取的是多元方式,學生一年有兩次機會,壓力相對小,選擇餘地也大。目前,臺灣高三學子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而另一部分人也將在7月初進行另外一場考試,迎接新的人生之路。

考生有兩次選擇

在2002年之前,臺灣施行的大學入學制度類似於大陸的「高考」,叫聯考,一考定終身,錄取率超低,從不到10%,到後來最多不到25%,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此也引發社會對應試教育的不滿,要求廢除聯考的聲音不斷。

2002年,臺灣廢除聯考,採用多元入學方案。現在主要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一種是「指考」(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還兼有「繁星計劃」「特殊身份入學」等方式。

現於逢甲大學都市計劃專業讀大四的小王向晶報記者介紹說,「學測」在每年一月進行,考五個科目,中文、英語、數學、自然和社會,每一科分為15級分(以該科成績前百分之一考生的平均得分除以十五計算。比如,學生數學成績算出來後,取前百分之一的成績出來算平均,假設算出來的「前百分之一平均分數」是97.5分,那麼只要數學這科考97.5分以上的學生,都是15級分)。「學測」考完成績出來後,可以據此填報最多6個志願。之後,相應的大學或者科系會進行面試甄選,面試會參考高中階段在學校的表現。面試通過,就正式被大學錄取了;如果不滿意「學測」成績,或者沒被大學錄取的話,還可以有第二種方式——「指考」,一般在7月初舉行,「指考」有中文、英語、公民與社會等10個科目,考生可根據自身狀況和專長,來選擇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試。「臺灣大學入學考試的內容並不會很難,考的多是基礎性的東西。」小王說。

「繁星計劃」則有點類似於大陸的「推薦保送」,旨在縮減城鄉教育差距,對偏遠地區高中、社區高中的優秀學生提供好的升學機會。最先由一些名校發起,後來參與學校越來越多。「特殊身份入學」主要是以族群和身份來區分,比如「退伍軍人」「派外工作人員子女」等可以申請加分,放寬入學條件。

根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去年大學入學管道中,「學測生」佔比在五成以上,「指考生」逾三成,繁星計劃推薦生佔比一成多。學測入學已成大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學測科目相對簡單容易,另一方面也因為「時間差」,一個在1月考試,一個要到7月,各大學都想早一點搶到人。

上名校也不容易

臺灣目前有各類大學158所,每年報考人數不超過20萬,形成學校多、生源少的局面,再加上考試難度係數並不大,因此臺灣學生上大學是比較容易的。據統計,去年新生多元入學錄取率77.23%,其中指考錄取率達到95.58%。這些年的指考錄取率都很高,以至於也常被一些媒體拿來形容臺灣上大學何等容易,顯然這是混淆了概念。

但臺灣學生上名校同樣很難。

以臺大為例,今年個人申請(學測)要招生1574人,吸引約1.17萬人次報名。其中臺大醫學系今年個人申請入學的40個名額,通通都是75級分(學測滿分)錄取;醫學系繁星計劃錄取5名,最低錄取級分也是75級分;而今年首度開出的醫學系公費生8個名額,最低錄取級分為74級分。總體計算,臺大個人申請今年最低錄取級分達到64級分,而成功大學、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等校的錄取門檻約在65級分。顯見進名校,分數依舊是「硬道理」。

景文科技大學副教授楊耀誠對晶報記者表示,臺灣因為少子化的原因,一般人要念大學都有機會,但能上大學並不等於都能上好大學,尤其是像臺大這種臺灣排名第一的大學,對普通學生來講,想念的困難度要提高很多,箇中好手才能上。招生名額一定,報考人數多,競爭自然激烈。

多元入學被批「折磨人」

多元入學方案實施10多年以來,也遭受到一些質疑與批評。

小王介紹說,從學測到參加面試,最終放榜出來,整個過程比較費時繁瑣。以他為例,學測之前,要花很多時間做調研,把所報考學校的優弱點寫一個評估表,還要根據去年的錄取成績來分析專業,估算今年的情況。他當初只報了3個志願,如果志願填報更多的話,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多了,要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去跑,根據學校喜好準備不同的材料,好比在找工作參加面試一樣,「感覺超累」。

臺灣資深教育人士李家同也曾在臉書上指出,現行學測、指考過於荒謬,完全在折磨年輕人,成績中等的同學,得查看許多招生資訊,才能找到符合最低門檻的科系;有些科系要求英文科加權,雖然英文有通過的門檻,但加權以後分數又夠了,所以得注意,「一位朋友告訴我,他花了很多時間和他的兒子研究如何選填學測後的6個志願。他的兒子最後說,我不會再生孩子,因為我不要看到他遭受如此大的折磨。」

小王還指出,多元方案的收費也比較雜多,除了報名費,後續的入學樣樣都要花錢。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來說,就是一項負擔。比如學測之後的面試都是收費的,每個科系大概在1200—1500新臺幣之間,加上食宿、交通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方面,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明確標準,以至於被外界批評為「多錢入學」。

此外,因為各校面試要求不一,但大多需看在校成績,評價缺乏標準,也讓人質疑其中的公平性。最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輪流擔任幹部,讓每個學生都有幹部記錄或是開服務時數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一些學生成績不行,但可以把面試包裝得很好,贏得青睞。」楊耀誠說。

事實上,臺灣教育部門針對多元入學方案也曾作過滿意度的相關調查,受訪對象包括大學教授、大學生、高中生、高中老師。結果顯示,如何讓入學方案簡單易懂、省時省力省錢,實現教育均衡與社會公平需求,成為需要改進的項目。

相關焦點

  • 高考最容易的一年,復讀生卻超過百萬,600分難上211大學
    高考最容易的一年,600分卻難上211大學?由此可見,今年的高考試卷確實並不算難。根據《2019年高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高考實際錄取率達到了81.13%,部分省市已經超過了90%,基本可以用「人人有大學上」來形容。而從今年的錄取和擴招情況來看,高考錄取率可能達到了驚人的94%以上。由以上兩個關鍵的數據來看,2020年高考似乎確實是最容易的一屆,歷經波折的2020年高考生反而是「因禍得福」。
  • 臺灣「高考」的喜與憂 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
    今年臺灣「指考」(指定科目考試)於7月1日至3日舉行。「指考」與大陸的高考相近,是臺灣高中畢業生參加的大學升學考試。由於大學數量眾多,供過於求,臺灣高中生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但要進入頂尖大學,也得跟千軍萬馬擠一擠獨木橋。
  • 臺灣高校供大於求 考生「十分」容易上大學
    東方網7月20日消息:前兩天和臺灣朋友聊天,說到臺灣的大學好考,有的學校各科平均分只需達到個位就可,一笑,並未認真探究。不料新近出爐的2010年臺灣「高考」招生名額、最低登記標準卻印證了朋友的說法。
  • 去日本本科留學上名校容易嗎?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問:我今年馬上上高二,在國內目標是一本中比較好的學校如武漢大學,目前水平是剛過一本線,我英語很好,日語零基礎,上日本亞洲排名前20的名校,可行嗎?針對於去日本本科留學上名校容易嗎?
  • 2020高考改革:題目難度加大,上大學機會變多,考名校卻更難了
    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200多天,很多同學和學校已經進入倒計時狀態。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先了解一下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特點呢?(一)題目難度加大高考命題具有穩定性、基礎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所以,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了,變成了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的學科。天津新東方小編只能建議同學們平時多做積累!(二)上大學機會變多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增長,高考批次有了調整。目前,天津是將一二本合併。
  • 雙非院校考研難,4比1錄取容易?網友:比考大學容易,考名校難
    考研目前成為很多本科生邁不過的一道坎,本科畢業生太多,用人跟單位招收本科生太少,只能考公或者考事業編,要去薪酬高一點的國企或私企,本科文憑已經很難打動hr了,2020考研基本上400多萬,錄取100多萬,但是大家還是覺得考研難,難道說4比1的錄取率還難嗎?
  •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 河南考生上劍橋與上清華北大哪個更難?
    在高考人口大省,河南學子上劍橋去上清華北大哪個更難?劍橋正式拋出"新"橄欖枝 0.1%是門檻記者登錄劍橋大學官網,在向中國學生介紹申請資質的招生界面上呈現出了三點重要信息:一是劍橋大學認可中國高考成績;二是考生高考成績要達到所在省排名前0.1%;
  • 廣東考生上大學難,上985和211就更難,主要原因是這二點
    村中大家討論的話題中,最熱的便是廣東的學生,想要考上大學難,想要考上好的大學就更難了,比如說隔壁村子李伯家的孩子, 高考成績不錯,但在廣東就很難選上好的大學。事實上,村民們討論的話題,也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廣東考生上大學難,想要上985和211就更難呢?
  • 全國一卷各省最難考的大學出爐!想上好大學,真心不容易
    -23 08:14:59 來源: 饞小貓說美食 舉報   全國一卷各省最難考的大學出爐
  • 高考7分,也能上大學?高曉松:還真能
    這實際上,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臺灣的一個案例:2008年,最低錄取分數是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7.69分,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即可上榜。當時,這件事情在中國臺灣也引起了一陣熱議,引發了學者的痛批:學了12年,你給我考了7、8分,舉世罕見的"教育奇蹟"!
  • 考研上985概率更大,高考再努力難上名校,研究生難度變小了?
    據我觀察,每一年的能考上985或者211知名高校的人數不會有太多,但是,在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後會經過考研的跳板,考入到這些知名高校,這些人不在少數,大學是在普通高校,又或者是在專科的學生,但是考研卻能上知名高校,考研上985概率更大,高考再努力也難上名校,研究生難度變小了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 在臺灣怎麼上大學
    小賴介紹說,臺灣的高考方式比較多元,分為學測、術考和指考,考生可通過「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入學」等方式上大學。    小賴所說的學測是指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從1994年開始在臺灣實行,是針對大學多元化入學而設計的方案,在高二結束後考試,每年2月底前舉行,類似內地的高中畢業考試。
  • 2020高考利好消息:自招改為強基計劃,裸考名校難度較上年降低!
    裸考名校,是變難了,還是變容易了呢?總體的結論,裸分上名校越來越難的趨勢得到明顯遏制。在大部分地區,裸考名校較2019年容易。總體情況 2020年高考報名1071萬,創歷史新高。雖困難重重,但最終順利平穩舉行,今年高考整體情況總結如下:①一本上線率穩定,重點大學統招計劃有所增加,但自招取消,加之港校、出國受阻,更多優秀考生回歸高考,統招並不輕鬆。
  • 高考和考研,二者相比較,哪個考985、211名校更難?
    我想每一個高考的人,應該都希望自己可以上985、211好學校吧,但是有時是沒有複習好,有時候是高考沒有發揮好,最終與自己心中的名校失之交臂,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想,我是要補習一年再戰高考,還是上了大學考研進名校呢?二者哪個更難?今天就這個問題看看網友怎麼說吧!
  • 今年高考最幸運的考生,531分上名校,父母開心,網友卻說難畢業
    今年有位考生,以高考成績531分,僅超理科一本線22分被南開大學錄取,堪稱「今年高考最幸運的考生」,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甚至都辦酒席了,可網友卻潑冷水說他難大學畢業!高考是我國最重要的一次考試,每年為國家選拔上百萬人才,各大高校也是考生首選報考大學,國內真正稱得上名校的不過15所左右高校吧,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是大家公認國內頂尖名校,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稱為僅次清北的「華東五校」,知名度較高,而有一所高校,它文理通達,曾是清北之後國內第三高校,又是「學府北辰」高校之一,在民間知名度甚廣
  • 廣州成人高考專升本容易入學的名校
    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成人高考,是我國成人高等學校選拔合格的畢業生以進入更高層次學歷教育的入學考試,屬於國民教育系列教育。成人高考很多重點大學可以報,但是大多數學校是擇優錄取的!那麼想報成人高考專升本容易入學的名校可以報哪些?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簡稱&34;,位於廣州市,是廣東省人民政府重點建設的省屬重點大學是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 在臺灣閉著眼也能上大學,馬英九母校:爬牆、翹課比比皆是!
    核心提示:閉著眼都能上大學!臺灣高考錄取率97%,預計15年後臺灣私立大學將關閉40%  昨天,一年一度的高考來臨,2680多名平潭學子奔赴高考戰場,迎接另一階段的人生。與此同時,海峽對岸的臺灣考生是如何準備他們的「高考」呢?他們也與大陸考生一樣的緊張和期待嗎?
  • 國內上名校太難?「彎道」超車上名校,贏在起跑線
    這兩場考試可以說決定了孩子能不能上一個好的高中、大學。高中和大學的實力及知名度,也往往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也就意味著,在每年的高考過後,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一萬個人裡才能出一個。在國內上名校,實在是太難了。就有家長覺得,孩子上不上名校又能怎樣?反正最後也能找到工作。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 香港八大名校難考嗎?除了高考,直通香港名校有沒有其他辦法?
    說起香港的大學,記得曾經有老師說過,珠三角一帶的家長對香港的大學有著深深的執念,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要上香港高校的想法,但是要知道香港高校太難考了,每年不但在內地的招生數量少得可憐,而且即便是香港本地的孩子想考香港大學也是比較難的,但是香港大學確實好
  • 高考漫談:上不了好大學又當如何
    21年後的今天,我想對孩子們(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談談與高考有關的幾個問題:高考考的絕大多數內容以後未必用得上,為什麼還要考?只要努力就能上名校嗎?上名校,究竟有多大用處?上不了好大學又當如何?第一,高考考的絕大多數內容以後未必用得上,為什麼還要考?現在回憶一下高中學了些什麼,能留下只是吉光片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