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夏老師推薦兩本親子共讀繪本。
繪本有很多,良莠不齊,有一類是我們可以放心的,就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擇優推薦的,如《我是誰》《禮物》等。家長與孩子共讀時,從「我是誰」到「人生代代無窮已」,從「禮物」到「萬物有其用」,潛移默化中,孩子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都得到發展。家長不妨和孩子讀一讀,演一演,玩一玩,走一走……以繪本為載體,通過豐富的互動形式,共享親子歡樂時光。
繪本中有一個惹人喜愛的小姑娘,叫咪咪。
媽媽叫咪咪乖妞,爸爸叫咪咪乖寶。幼兒園裡,咪咪在活動室打掃衛生,老師叫她小幫手。花園裡,咪咪踏水管玩,正在澆水的水龍頭一會兒有水一會兒沒水,花工伯伯叫她小調皮。帶著弟弟玩小火車,弟弟叫她姐姐。為打籃球的哥哥歡呼,哥哥叫她妹妹。去動物園玩,大象叫她小不點,青蛙叫她大巨人……
有這麼多稱呼,咪咪困惑了,問出了:「我到底是誰?」「誰是咪咪?」
孩子仿佛是個天生的哲學家,不經意間就會問父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是誰?」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存在於各種相對關係中,「我」有很多自己的特點,「我」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是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是成長的第一步。
故事的主人公咪咪通過別人對自己稱謂的變化,感受外界對自己的不同界定。最終歸於一個結論:這些不同稱謂的人,其實就是一個人——我!從而實現了自我認知的發展。
孩子都喜歡自己熟悉的內容。咪咪出現的場景就是小朋友常去的地方,如家裡、幼兒園、社區、動物園等;咪咪接觸的也是小朋友喜歡的人和物,如爸爸媽媽、老師、花工伯伯、弟弟、哥哥、大象、青蛙等。
洛陽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的繪本研究者王海峰老師在繪本最後寫有「名師導讀」,認為「孩子天生就是哲學家」「我們不妨給孩子一個開放的結尾,讓孩子們有更多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
探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節假日,一家人去看望長輩,是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一。可以請孩子記錄,爺爺奶奶叫你什麼?外公外婆叫你什麼?你比咪咪多了幾種稱呼?人際關係從繪本中的二代擴展到三代。從至少三代人對孩子的稱呼中,讓孩子感受「人生代代無窮已」的境界。
鼓勵孩子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伯伯叔叔等接觸和交談,鼓勵與碰到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等一起遊戲,從而感受與人交往的快樂,感受血濃於水的親情。
繪本由6個小故事組成,故事的主題是:收到不想要甚至害怕的禮物後,怎樣來巧妙使用。
故事1:一天,小鳥收到了一件禮物,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不過……
故事2:一天,小老鼠收到一件禮物,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不過……
故事3:一天,小貓收到一件禮物,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不過……
……
小鳥收到了抽水馬桶作禮物,怎麼辦?搭個窩很不錯,用來孵蛋;小老鼠收到捕鼠夾,怎麼辦?可以作教具,講課用;小貓收到了讓它害怕的鱷魚玩具,怎麼辦?當船不錯,可以出海去釣魚……
這是一本讓人腦洞大開的圖畫書。本書用6 個小故事,引導讀者多角度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繪本封底印有「用雙眼,看萬物之美。用智慧,盡萬物之用。」作者在解釋創作靈感時說:「希望大朋友和小朋友在看完這本書後,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美好的東西。換個角度,生活會不同。」
適宜幼兒說一說。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禮物》的6 個故事情節相同,語言文字重複出現。親子共讀時,父母講了1~2 個故事後,後面的可以引導孩子模仿著講給父母聽。
適宜幼兒探究。繪本中的6 個禮物,主人都不想要,但通過故事發展,最終主人都想出了好方法,禮物得到很好的使用,有的不僅本人有用,還造福他人。共讀時,父母可向孩子提問,如,「主人為什麼不喜歡?」「後來為什麼又喜歡了?」「用來做什麼了?」「還可以怎麼用?」等等。家長可引導孩子利用已有經驗,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故事表演遊戲
在親子共讀的基礎上,一家人一起複述故事、改編故事、表演故事。在遊戲互動中,可使用陳述、提問、回答、承諾、評估、澄清等多種語言表達形式,為孩子提供語言交流的環境,給予兒童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首先可依照繪本輪流講,如,爸爸講一個,媽媽講一個,孩子講一個。其次,可3 人合作表演故事,孩子當導演,父母演,親子共同感受一起表演繪本故事的歡樂。此外,還可改編故事,鼓勵兒童積極自主發問,如「禮物」除了孵蛋、作教具、當船,還可做什麼?能對他人和社會產生怎樣的幫助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