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笑星、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又多了一個新身份: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聘期為2年。12月10日,以王汝剛為原型的四款卡通形象「男女老少」正式亮相,後期還將推出垃圾分類漫畫,讓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2019年以來,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從2018年的15250噸/日上升到26095噸/日,今年可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市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溼垃圾分出量增長,幹垃圾處置量減少)目標。
據統計,今年1到11月份,四分類垃圾量與2019年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6198噸/日,增長53%;有害垃圾分出量2.6噸/日,增加3.3倍;溼垃圾分出量9428噸/日,增長27%;幹垃圾處置量14178噸/日,下降20%,達到上海市生活垃圾處置總量控制目標。
分類實效明顯提高的成績背後,是各街鎮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靈活機制。例如,針對「996」人群扔垃圾的難題,吳淞街道成立了代扔垃圾隊,以結對同行的形式開展樓組結對投放;針對租戶分類意識單薄的短板,菊園新區成立了房地產經紀綠色聯盟,將垃圾分類寫入房屋租賃合同條款;針對廢品回收遊擊隊的亂象,友誼路街道收編「搖鈴鐺」人員,建立規範化回收隊伍,提供多元化可回收服務;針對溼垃圾破袋易髒手的情況,七寶鎮推廣了轄區內初中生發明的破袋神器。
據第三方測評顯示,全市居住區居民自覺且正確參與垃圾分類投放率達到95%。作為新晉受聘的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王汝剛對記者表示,他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看到許多市民自發創作出有關垃圾分類的節目,「這就說明垃圾分類已經入耳、入心、入行動。」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