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楊與兒童福利院的孩子
本刊記者 王碧清
談話間,她言笑晏晏,眼角溫柔。在寧夏兒童福利院工作十餘載,她是孩子們的「知心姐姐」,是孩子口中喃喃喚作的「愛心媽媽」。大學畢業後,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一名普通護理人員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業社工。
她將自己的所學所思結合兒童福利院的實際情況,認真調研,建言獻策,創新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模式,讓更多需要關愛的孩子們得到專業的社會支持和服務。她勤奮好學、紮實工作,先後榮獲「全國最美青工」、「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第十一屆「寧夏青年五四獎章」等諸多稱號和榮譽。
她,就是共青團寧夏區委副書記、寧夏青聯副主席,寧夏兒童福利院社工部中級社工師石楊。
回到塞上江南
1984年,石楊出生在銀川市一戶工人家庭,父母都是黨員,對於子女的要求傳統而嚴格。她耳濡目染,一路走來,品學兼優、樂於助人,骨子裡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如今儘管年過花甲的父親已經退休,但每當社區舉辦黨支部活動、老黨員學習等,石楊的父親總是第一個報名;學習新的文件精神時,石楊的父親戴著花鏡,一筆一划抄寫……石楊說:「這是老黨員的覺悟和信念,對於我來說,影響一生。」
2003年,石楊高考失利,服從第二志願到重慶民政學院(現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就讀,「那時考慮到國家老齡化問題,填報了生物製藥、社會工作這一類型」。在當時,「社工」這一職業乃至行業還處於起步階段。2004年,我國出臺《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2008年起開始舉辦社工考試。
大學期間,石楊已經是一名「團團」的核心骨幹——擔任班級團支書。團結同學,積極動員優秀學生入團、入黨的石楊樂此不疲。假期時,石楊最喜歡參加社會實踐,兼職打工、做志願者,「這是步入社會之前的一個了解過程,積累了認識,也鍛鍊了自己,我也很好奇其他重慶高校的大學生是怎樣的」。她不僅自己參加社會實踐,還動員自己的舍友、同學多參加社會實踐。大四時,石楊終於夢圓——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畢業那年,正趕上寧夏兒童福利院招聘,本已經在重慶找到一份不錯工作的石楊一番思量之後,還是決定回到家鄉,以自己的所學擁抱所熱愛的鄉土。
石楊考入的寧夏兒童福利院是1996年在寧夏社會福利院兒童收養部的基礎上成立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裡不僅給孤殘兒童一個溫暖的家,也正在變單純供養為生活、醫療、康復、教育為一體,最大限度恢復孤殘兒童的身體機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尊、自強的健康心理的專業兒童機構。
最初,石楊是福利院特殊教育部門的一名實習生,負責年齡較大的孩子的心理疏導、日常照顧,以及一些殘疾兒童的護理工作等。沒多久,孩子們就和石楊熟悉了,都叫她「姐姐」。漸漸地,石楊發現,孩子們最渴望的是有人真正從心裡給與他們支持和幫助。
石楊說:「這就是生活,我早已把工作融入到生活中,從生活的點滴裡給與他們鼓勵,這也是專業的社工理念,我們有一個術語,叫『增能理論』,就是換位思考,更多地增長他們的能量。」
在實習生階段,石楊要給不同年齡段的殘疾孩子餵奶、餵飯、更換尿布、洗澡、換洗衣物,對此,她都毫無怨言。其中,還趕上一位同事休婚假,石楊一個人幹了兩個人的工作。那段時間,她基本住在了單位,每天24小時都在照顧孩子、查房、處理緊急情況……
三個月之後,石楊從同期100多名實習生中脫穎而出,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績正式成為寧夏兒童福利院的一員。
▲ 「微愛陽光」周末關愛陪伴孤兒活動捐贈現場
給孩子們最專業的愛
談起工作,石楊的眼睛是發光的,眼角眉梢間飛舞的都是對孩子們的愛。十二年的時光是青春奉獻、磨練意志的時光,也是播撒愛、收穫成長的過程。
2008年的一個夏夜,她正在值班,幫一個孩子蓋好蹬開的被子後,她發現另外一個小孩不停地在抓撓肚子,石楊想:難道是被蚊子叮了?她輕輕揭開孩子的衣服發現,肚子上長了白色的泡泡,底色是淡粉的,並不像是蚊子叮咬後形成的。石楊隨即找到值班的大夫檢查確認,大夫看後,臉色驚變,是水痘!院領導啟動了應急方案,將頂樓的活動室作為臨時隔離治療區。隨後陸續發現部分年紀小、免疫力差的孩子也傳染上了水痘,於是院裡動員職工自願進入隔離區照顧生病的孩子們。石楊和十幾名同事毫不猶豫地加入這支隊伍,他們當中大多數都是黨員。
近兩個月時間,石楊的記憶裡是「悶熱」和「心疼」兩個詞。沒有空調也不能使用風扇,工作人員都穿著厚厚的醫用大褂。大家戴著醫用手套為患病的孩子們一點點塗藥、擦汗,雖然石楊之前並沒有得過水痘,但她也顧不了那麼多,自告奮勇去照顧生水痘的小孩,「那時候自己熱血沸騰的,沒想過自己,之前汶川地震也都經歷過了,這些困難都不算什麼的」。夜裡,有的小孩子不停地叫「媽媽!媽媽!」一聲聲喚得石楊心疼不已,「特別是他們的眼神,渴望我們抱一抱他們,關心他們,也是從那時起,我留在兒童福利院的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孩子們需要我。」
自2008年,國家社工考試舉辦,社工實務不斷發展。2010年4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印發,明確了要加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重視和培養六類重點人才,社會工作人才位列其中。
2009年,寧夏兒童福利院將社會工作引入機構,並且日益重視這門新興職業的發展。2012年,石楊利用業餘時間考取了中級社工師的專業資質。也是這一年,石楊的第一個女兒降生。正值產假期間,福利院即將舉辦孤殘兒童護理員初級培訓班,詢問她是否參加。當時,女兒剛過百天,石楊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有些猶豫,不過初為人母的她也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那些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小生命脆弱而無助,他們同樣需要更多的具有專業知識的護理員來保護和照顧。於是,石楊毅然中斷了女兒的哺乳,參加了這次封閉式培訓。而產假也隨之結束,石楊回到工作崗位,將所學運用到護理工作當中。
憑著這股子韌勁兒和對孩子們負責的專業態度,石楊在2012年、2014年護理員職業資格培訓中,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全國孤殘兒童護理員初級、中級、高級的職業資格。2014年11月,石楊還代表寧夏參加全國民政行業第二屆孤殘兒童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為了鑽研護理技能,她放棄節假日和休息日努力備戰,一邊帶孩子,一邊練習操作,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最終獲得了個人一等獎的好成績。
匯聚點滴愛為江海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而走前人未曾走過的路,更是一步一步都浸著汗水。2016年,寧夏兒童福利院重新組建社工部,選調福利院中的精英骨幹推動社工部的建設和發展,石楊就是其中的一員。抽調時,石楊的小兒子剛剛兩個月大,但她還是以工作為重,放棄了剩餘的產假,迅速投入到新工作崗位中。「那時,一心想的是如何用社會工作知識為孤殘兒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許多問題都等著我和同事們摸著石頭過河,並儘快出成果。」
工作中的石楊雷厲風行,聽到別人稱呼自己「女漢子」,她總是哈哈一笑,「我們工作都挺乾脆麻利的,不然照顧不到所有的孩子,我們就是要達到快速準確規範」。
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石楊和同事們勠力同心,社工部工作初見成果,2017年12月由寧夏兒童福利院社工部起草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流程》作為全國首個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地方標準正式發布,並且作為2017年民政部的亮點工作之一在全國兒童福利機構進行推行。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建立之後,通過對福利院的每一名孤殘兒童進行個案管理,極大地提高了兒童在機構內集中養育、家庭寄養、國內外收養等安置服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一些大齡殘疾兒童在福利院的鼓勵下,有的成為康復部康復工程室的一員,有的成為特教部的手工老師。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們參加了院裡組織的許多活動變得更加開朗,有人會說:「老師,我長大了,如果可能,我想當一名調音師。」也有孩子會說:「我喜歡看遠處橘黃的燈光,我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
隨著共青團中央改革的推進,服務青少年的領域日益拓展,寧夏兒童福利院的工作面也不斷向更深層、更專業方向發展。
石楊介紹,為了能夠更精準、更專業地開展幫扶,寧夏團區委權益部骨幹歷時一年,在自治區政府和團區委的幫助協調下,聯繫了眾多相關單位,與自治區團委幫扶隊伍一起對全區特需關愛青少年情況進行摸底排查,仔細走訪調研,了解了需要幫扶的青少年數量和情況,對區本級項目幫扶對象進行了逐一入戶走訪,參與制定個案幫扶計劃。因此,可以更高效、有力地幫助失學、失業、失管的青少年安全度過青春期。「其實一些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所在家庭監護責任的缺失。有些家庭一開始不太願意配合幫扶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多溝通、多解釋,一點一點做工作。」
如今,特需關愛青少年幫扶工作已納入自治區團委「八項行動」之一。下一步自治區團委將在全區推進以項目化運作為主要形式的專業幫扶,有效提升特需關愛青少年幫扶效率的同時,在全區青少年社會事務領域大力推進專業社工的介入。
今年六一,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團委、青聯、青企協組織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到寧夏兒童福利院為孩子們開展「小心願 大希望」主題活動。石楊分享到,其中,一位姓司的青聯委員「認領」了所有姓「司」「司馬」「司徒」的孩子的心願,現場其樂融融,活動刷爆了整個銀川市的朋友圈。石楊說:「青聯委員們的熱情很高,通過這座愛心的橋梁,能讓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困境兒童。」
6月26日,石楊當選共青團十八大代表,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望著二樓眺臺上懸掛著的巨型橫幅,她深受感動,那不正是共青團進入新時代發展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嗎?「聆聽軍科書記作的工作報告,這五年來的成長與收穫在我的腦海中如同電影般幀幀閃現。報告對於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提及較多,我深受啟發,對於未來服務青少年工作充滿信心!」
編輯|薇拉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